毛尼章
摘要: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也給現代教育帶來了發(fā)展的動力,為現代教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與工具,信息技術的應用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特征之一。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教師如何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本文試著從幾個方面來論述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網絡;課堂教學
在當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正在遭遇一個全新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入,網絡平臺也逐漸進入了農村中小學的課堂。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如何發(fā)揮網絡的輔助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喚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意識?基于以上的認識,利用我?,F有的信息技術軟硬件條件,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應用模式,促進教師和學生適應新的教學環(huán)境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輔助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筆”的原有教學模式,化難為易,化煩為簡。多媒體教學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思維,讓孩子們一節(jié)課有多個興奮點;還使教材和媒體之間優(yōu)勢互補;多媒體教學新穎活潑的形式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學習過程,它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于一體,生動直觀,還能創(chuàng)設教材難以提供的情景,體現多媒體的綜合效果,能改善教學環(huán)境,優(yōu)化教學結構。
利用網絡,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把相關的資料進行鏈接,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通過網絡資源學習,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思維訓練的空間,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二、利用網絡進行問題導向性學習
按照問題診斷與解決的教學路徑,運用“問題導向性學習法”,即基于問題式學習,這是一種以問題為驅動力和以培養(yǎng)學習者問題意識、判斷性的思維技巧以及問題解決的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學習。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改變問題實施于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F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不能結合教師的課堂教授深入發(fā)掘和理解課程內容,因此經常造成課堂上出現“啟而不發(fā)”的現象,教師提出的問題難以得到有力的響應,或者由于學生的準備不充分,難以引起高質量的討論,或者由于學生的口述能力問題,不能完整清晰的表述其意。正因為如此,在繼續(xù)摸索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規(guī)律、熟練課堂啟發(fā)性教學技巧的同時,在教學中借助網絡平臺,將一些問題在課前預設好,促進學生做足預習功,節(jié)省課堂教學時間,同樣課堂上沒有解決的問題,可以在課后充分利用網絡在線交流。
三、利用網絡工具進行教學互動交流
教育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術催化教育革新,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教師應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學模式、資源和工具手段促進教學革新,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F在的課堂教學因受時間、空間的局限,即使是再好的教學設計,所能發(fā)揮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例如在課堂討論時,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滿足讓每位學生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并將他們的觀點進行盡可能的驗證。而通過網絡的橋梁作用,借助一些在線的通訊工具,如QQ、微信的教師與學生、學生于學生之間可以充分的交互活動,使課堂教學活動得到無限延伸和互補。
教師可以在QQ中,以班為單位,建立“班級群”進行討論,通過實踐證明這是一條有效拓展教學實踐的良方,它使課堂的小組討論拓展到課下的在線空間,變小組討論為班級大討論。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討論是單線程進行的,一個人發(fā)言,其余同學或教師必須“洗耳恭聽”,即便允許插話,先前發(fā)言者的思路必然被打斷;同時發(fā)言后,很難使每位學生都能將發(fā)言者的觀點完整的記錄下來。但是在利用網絡討論時,作為主持人的教師,或者教師預先安排的幾位學生做的網絡發(fā)言一旦結束,就好引發(fā)其他同學多條信息的上傳,這種多線程的群體思維和集束性信息,在參與者的快速閱讀中,自然形成信息的爆炸和沖擊,很容易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觸發(fā)靈感,教學效果顯而易見。通過群內討論,會留下很多豐富的討論成果,這些由老師和學生共同上傳的文字,在討論結束后下載,稍作整理,就能形成很好的討論備忘錄。其中不乏真知灼見,課堂教學中通過連線QQ,這就為教師和同學們進一步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富有誘發(fā)性的基礎。
四、利用網絡互動工具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輔導
“育人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但要注重群體、整體的發(fā)展,更應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給孩子相對自由的個性發(fā)展空間,“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教師利用網絡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外輔導,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可以向學生公布自己的電子郵箱、QQ號或微信號等。這樣,同學們有了問題或建議,便可以任選其中的方式來求教,可以明確告知自己是誰也可以匿名,使學生暢所欲言沒有了師生間的拘謹。本著有問必答,長短不論的原則,通過郵件,回復留言等形式做課外輔導。如果恰逢同時在線,便可以通過網絡對話,處理相關的學習問題。網絡互動的記錄還可以成為教師不斷改進教學的寶貴資料。
五、利用網絡,構筑第二教學平臺
建立在線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發(fā)布教學資源,主要發(fā)布課前導學案、課程介紹、教學目標、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優(yōu)質公開教學視頻、實驗指導、優(yōu)秀學生作品和課后練習等,同時向學生推薦一些有益于學生學習且學生感興趣的網站、網頁,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逐步培養(yǎng)學生利用網絡查找整理資料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師生互動和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和開放。也避免了學生上網盲目的“網上沖浪”、玩游戲,浪費時間。
六、亟待思考解決的問題
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看起來簡單,操作也容易,但是要成功的實施并不容易。目前,這些嘗試還局限于課題組少數幾位教師,全面推廣的可操作性難度較大。還缺少有力的教學評估保障,現行的學校教師工作量量化方法是按教師上課的節(jié)次計課時,教師準備在線資源、組織網絡交流互動及輔導的時間難以計量。此舉的成功還有賴于一系列相關的因素,包括時間的寬容度、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制度、學習環(huán)境、學生和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等。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立項課題(編號XJK014CZXX04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