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寶霞
摘 要:據(jù)說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從馬克·吐溫的一句話中獲得了撰寫《返老還童》的靈感,那句話是這樣說的:遺憾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是在開始階段,而最糟糕的時光則是在結束的階段。菲茨杰拉德只是把這句話在一個完全正常的人身上做了個試驗。將對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幻想小說《本杰明·巴頓奇事》的多重主題進行細致的解讀,從而揭露美國20世紀20年代人們精神生活的萎靡和頹廢。如同小說主人公的生命一樣,情感、榮譽和夢想等表面上美好的事物最后也將走向相反的一面。假象背后揭示的正是人們被掩蓋的精神危機和巨大災難。
關鍵詞:多重主題;情感;榮譽;夢想;精神危機
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國著名小說家,兼具詩人和夢想家的獨特氣質,為美國的爵士時代吟唱了一曲華麗的挽歌。提起菲茨杰拉德,令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鼎鼎有名的大作《了不起的蓋茨比》(1925),這是他最為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之一,另外他撰寫了多達一百六十部的短篇小說,涉及各種題材,例如本文即將分析的《本杰明·巴頓奇事》《一顆像里茨飯店那么大的鉆石》《夜色溫柔》等等。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說大多數(shù)都具有魔幻現(xiàn)實主義色彩,《本杰明·巴頓奇事》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這篇短篇小說寫于1922年,是他的小說狂想曲的一部分。這篇小說的創(chuàng)意足夠新奇,至少發(fā)表時能足夠吸引大眾獵奇的眼球。但創(chuàng)意的足夠新奇和股市內容的平淡無奇兩者之間很容易形成一個巨大的落差,如何合理地處理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讓讀者在驚駭之余還不忘記思考和接納這種奇異事件就需要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和講述故事的能力了。
一、作品故事梗概
《本杰明·巴頓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1922)是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說中的早期作品,故事貫穿主人公本杰明·巴頓的一生。從出生時的耄耋老朽,到嬰兒般無知無覺的腦部死亡,本杰明的一生注定是與眾不同的。本杰明·巴頓的時空交錯源于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的一句話:“人生一大憾事是其始也至善,一日不如一日,至其中則壞無可壞?!狈拼慕芾抡鞘艿搅诉@句話的啟發(fā)和創(chuàng)造了一個逆天命而行的奇人。他在扭曲的時間框架中成長,體會到了別樣的情感、時間的變遷和生命的消逝。從老人到嬰兒的別樣經歷似乎是一個記憶縮減,漸趨于無德過程。本杰明與其他人的經歷是一樣的,娶妻生子,戰(zhàn)爭,讀書……他的不同只在于逆時間經歷著這一切的一切。而這種記憶的逆轉所導致的不僅僅是人生的錯位,更是愛與被愛的喪失。從這個角度窺去,這篇短篇小說的主題應該視為永恒的喪失。實質上,本杰明的傳奇經歷從開始到結束,都融入了菲茨杰拉德對于整個爵士樂時代美國社會的觀察與思考?;恼Q之中,他向人們講述了在歌舞升平、富麗堂皇的物質表象之下掩藏著的精神危機和災難。在喪失信仰和道德的20世紀20年代,無論多么美好的事物都變成了虛幻的假象,最終必將走向它的反面,走向幻滅的深淵。
二、多重主題分析
1.變質的情感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美國進入了一個相對比較平穩(wěn)和安寧的時期。被人們所稱為的“喧嘩的二十年代”開始拉開了帷幕。在這個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高度發(fā)展起來,但是人們似乎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卻越來越疏遠了。表面上大家都逍遙快活得很,其實情感和心理上都倍感孤獨和寂寥。評論家馬爾柯姆·考利稱這個時期的人為“流放的一代”或“無根的一代”。人們在精神上和情感上體現(xiàn)為流放、頹廢甚至是絕望。本杰明·巴頓的出生讓他的父親巴頓懷恨在心、倍感絕望,認為他的兒子是一個活生生的怪物,有辱家族名譽。本應該親密無間的父與子,因為奇人本杰明的一切的不合時宜,親情也通通變了味道。本杰明與希爾迪加的愛情也很耐人尋味,正如小說原文中講到“化學變化溶化和重組他身體里的所有要素”,讓他瘋狂地愛上希爾迪加時,那叫做一見鐘情。建立在外表之下的愛情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親情的隔膜、愛情的假象、人與自身的疏離,這樣的悲劇追根究底還是喧嘩聲背后人們精神生活匱乏的結果。精神河流的枯竭使得他們如饑似渴地在物質、虛榮、表面的歡愉上俟機彌補。
2.榮譽的假象
在那個歷史上最會縱情享樂、最講究絢麗的特殊年代,菲茨杰拉德陪伴了一個時代的成長與毀滅。而他卻能及時地抽身、冷靜地觀察,“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菲茨杰拉德用他自己的不朽作品記錄下了自己成功背后的靈魂和精神的空虛和掙扎。小說中很多的情節(jié)都體現(xiàn)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人們對信仰、道德、生命都失去了信心,精神處于崩潰的邊緣。例如,本杰明因為自身的特殊變化,而感到“似乎全身的血管都充滿了新的活力”。他厭倦家庭生活,一心想尋求新的刺激,決定去參軍,他在戰(zhàn)場上和商界都獲得了不少的成功,回到家鄉(xiāng)后,尋歡作樂的欲望愈演愈烈,他熱衷于打高爾夫球,熱衷于跳舞。盡管閃閃的榮譽勛章和顯赫的頭銜都成為他們的精神避難所,榮譽使得本杰明一度光鮮亮麗,同時他也借助這些東西來成功地逃避了諸多的他不愿意接受的現(xiàn)實。
3.夢想的破滅
菲茨杰拉德如同20世紀的每一個人一樣不知疲倦地憧憬和不懈地追逐著美國夢,留給歷史一個美麗而蒼涼的背影。在本杰明生命的最后幾年,他的記憶逐漸模糊,當最后一絲牛奶的甜香淡出他的腦海時,他傳奇般的一生也就落下了帷幕。他不可思議的傳奇一生就好比人人垂涎的“美國夢”,本來應該輝煌、壯麗、創(chuàng)造奇跡,然而卻平淡無奇,最后走向死亡不歸路。美國神話的背后實質上是人們赤裸裸的發(fā)財夢,興盛一時但沒有精神力量的支持,難以維持長久。這就預示著再傳奇的人物或生命也有走向死亡的一天,人們追尋的夢就如同本杰明的生命一樣最后消失不見。
4.對死亡的闡述
小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當本杰明得意地和別人炫耀自己的逆向人生時,卻被對方告知,這是一種人生的痛苦與悲哀——“你要經歷所有愛你的人都比你先死去,這還真是一個不小的責任呀。”這句話確實不假,本杰明的逆向人生中,經歷了眾多的死亡,這部小說正是借助本杰明這一特殊視角向觀眾闡釋了“死亡”這一主題。
5.對愛的闡述
首先,是本杰明對親人的愛。因為愛,本杰明帶著滄桑的心和濃烈的愛意,趁著自己還擁有年輕的容顏,趁著自己的記憶依然清晰,他回到了家里。他讓最愛他的兩個人的影響在記憶中定格,從而能在以后每一個孤獨的時刻,讓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形象在腦海中慢慢回放。其次,小說中也謳歌了母親對女兒的愛,本杰明和他的妻子希爾迪加一起對自己的女兒堅守了多年的秘密,直到母親行將就木,才對女兒的身世娓娓道來,我們看到,母親的愛是包裹在堅硬果殼中的飽滿果實,直到自身粉碎的那一刻才完整地呈現(xiàn)在女兒的面前。最后,就是夫妻間的愛,著名作家三毛曾說過:“友情如果能夠與愛情合二為一,那最是兩全其美?!毙≌f中的本杰明和他的妻子之間就是這樣的感情。只是他們奇異的人生注定了他們命運的多舛與諸多的無奈。但他們必定真心相愛過,雙方都想讓彼此幸福的初衷從未改變過。其實,愛并不一定要相伴到老,只要對方能夠幸福就已足夠了。
菲茨杰拉德的創(chuàng)作是以個體的方式,不是以理智的方式,而是以感覺的方式來觸摸一個人的欲望和時代的精神脈搏。菲茨杰拉德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通過這樣一個生命時間與我們相向而行的人放大了那個時代的矛盾與危機。他是想要借助一個倒流的生命去喚起人們對時代的關注。
著名導演大衛(wèi)·芬奇,曾經將這部經典的短篇小說搬上銀屏。回想大衛(wèi)·芬奇在電影版《返老還童》中處理這樣的題材,也是得心應手,頗能領會菲茨杰拉德原著的精髓所在。自己的思緒被此影片中深刻的哲理的差大容量所捆綁,久久不能平靜。難怪朋友說這是她看過的讓她感動流淚次數(shù)最多的一部電影。本杰明與妻子希爾迪加,他們一個正常生長,一個逆向生長,他們之間的幸福只有“擦肩而過”的短短幾年,但畢竟是這短短的幾年幸福時光終究讓本杰明的人生得以完整。仔細回味,我們的人生又與本杰明有何不同呢?不管怎樣的人生,我們都在愛與痛中經歷著一切的一切,我們都在痛并快樂著。不管怎樣的經歷我們都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走向沉寂。
參考文獻:
[1]曹葉秋.美國影片《本杰明·巴頓奇事》主題嘆探析[J].作家雜志,2013(8).
[2]李斌.傳奇具備真實,魔幻飽含情理:《返老還童》評析兼與原作比較[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9(3).
[3]李超.解讀電影《本杰明·巴頓奇事》反映出的人生主題:從時鐘隱喻談起[J].電影文學,2009(22).
[4]林瑜.時間不止 生命不息:評《本杰明·巴頓奇事》[J].電影文學,2009(16).
[5]馬爾科姆·考利.流放者的歸來[M].張承謨,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6.
[6]齊宏偉.歐美文學與信仰傳統(tǒng)[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魏然.逆流的時間,精神的荒原:短篇小說《本杰明·巴頓奇事》的主題解讀[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8]吳建國.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9]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M].巫寧坤,唐建清,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122.
[10]菲茨杰拉德.返老還童[M].張力慧,湯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11]鄭云海.《本杰明·巴頓奇事》:一曲愛情與生命的挽歌[J].電影文學,2009(21).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