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抒語
音樂風格是各種音樂要素——曲調、節(jié)奏、音色、力度、和聲、織體和曲式等富有個性的結合方式。筆者曾執(zhí)教《廣東音樂——雨打芭蕉》這一作品時,由于學生對該類中國古典音樂陌生又心存抵觸,任憑我在教學中花費口舌,還是無法使他們感悟到廣東音樂的獨特韻味與精妙。既然學生無法從曲子自身品悟其風格,那么就請他山石來攻克頑玉。
幾經研思,我另辟蹊徑走一條新路,在多次教學內容調整的嘗試下,對此類題材作品的把握最終取得了令我滿意的效果。我發(fā)現(xiàn)對比教學運用對于音樂風格把握具有比較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橫向對比——瞬捕感性印象
在導入的設計上,我“舍近求遠”不著急引出廣東音樂。而是在水鄉(xiāng)美景映襯下,請學生聽《雨打芭蕉》與《歡樂歌》片段,選擇哪一首是江南絲竹。不出意料學生很快就選出了正確的片段,有一大半的學生還能說出主奏樂器是二胡和竹笛。
我追問“為什么不是另外一首呢?”學生有點窘迫,憋紅著臉:“就是感覺第一首比較清秀素雅,另一首不如它清秀素雅......” “那另一首到底有什么特點呢?”我繼續(xù)追問。 學生們好比水壺里煮餃子有口難言,似乎體會到了什么,但這體會又像一縷青煙,聞得到但是抓不住,更說不出它的形似。 面對公開課一開始就遭遇“冷場”我異常淡定。因為在以往此課教學中,我時常遇到類似的窘境。最痛苦的,是在我扎扎實實分析了音樂以后,依舊無法幫助學生準確把握音樂廣東音樂其風格要素。
今天看著他們有口難言又躍躍欲試的樣子,我暗自得意。因為我即將嘗試一種新的方法,這暗藏思潮的“冷場”正是我要留在學生心中的第一個“印象美”。 在5分鐘的導入中,通過他們熟悉的江南絲竹,秀美輕盈、柔和清澈的風格特征,對照出陌生的廣東音樂 艷郁華麗、活潑動聽的總體風格輪廓;也許此刻學生對這個印象感無法化為語言,但是這只是個開始。
二、縱向深入——進入理性認知
音樂的特色,全依靠其表現(xiàn)要素來展現(xiàn)。換言之,音樂風格的差異,其實就是音樂要素的差異。 學生一耳就能聽出江南絲竹的“雅”,說不出的廣東音樂的“嗲”。 到底是哪些要素造成的差別呢? 學生在導入部分已經表現(xiàn)出對音色要素的敏感,能夠準確聽辨出江南絲竹的主奏樂器是二胡和竹笛,對廣東音樂的主奏樂器久猜不中而充滿好奇。 我順勢從此處切入,隆重推出廣東音樂的主奏樂器——高胡。 有了導入的對比,只聽《雨打芭蕉》第一段,學生一下子就發(fā)現(xiàn)了高胡其高亢、脆亮的音色特點。以及高胡演奏技法中善用滑音與顫音,使得曲調充滿油滑艷麗、風趣活潑。 他們還能甩著頭,尖著嗓子演唱模仿滑音的演奏效果。最后不忘加一句,“這是江南絲竹沒有的效果”。就這樣沒費唇舌,建立起了學生對陌生樂種的第一重理性認知。
在《絲竹相和》這課的構思中,我認為既然學生熟悉江南絲竹,那么為何要舍近求遠另立門戶去講廣東音樂。廣東音樂、江南絲竹、潮州音樂、福建南音是我國近50多種絲竹樂合奏四大杰出代表。他們形成地域不同風格各異,但都是屬于絲竹樂合奏這一大家庭,有個性更具有“共性”。 在接下來的兩首音樂的對比聆聽中,學生輕松愉快地發(fā)現(xiàn):在節(jié)奏上,兩個樂種都有緊湊、活躍的特點。在旋律上,都不約而同地表現(xiàn)出細膩、流暢的婉約美。 就這樣借力發(fā)力,靠著學生自己聆聽對比,把廣東音樂節(jié)奏、旋律兩大要素特點,介紹得清楚又輕松。 其實,對比并非一定是兩者相較,比出差異才是勝利。 建構主義體系認為:運用原有認知向前后拓展構架新認知,使得學生能夠更輕松掌握新知識。
本課的難點之一是認識理解《雨打芭蕉》旋律中“連環(huán)扣”、以及《歡樂歌》“加花變奏”這兩種傳統(tǒng)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因為整堂課一直在層層深入的要素分析中進行,學生對兩個樂種的比較形成一種慣性。 當總結回顧,再次梳理要素特點時,我用游戲的形式出示 圖表一(上課時部分空格空白),提到其中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時,學生立刻就想到了另一種,并且很自然把這兩種創(chuàng)作手法組合記憶,形成原始自然的音樂理論體系。 這也為以后學習“魚咬尾”、“螺螄結頂”等中國音樂特色創(chuàng)作手法打下了理論基礎。
三、立體拓展——精選素材,發(fā)掘獨特對比體系
對比教學是借力發(fā)力的好方法,我們嘗到了省時省力的甜頭,但是并非所有作品都適用,亂用濫用則會適得其反使學生陷入迷茫中。筆者認為以下三種情況尤其適合對比教學:
1. 在建構新知時, 正如《廣東音樂》一課,以熟帶生自然引入陌生曲種。較之異同,深刻體驗陌生曲種的獨特腔韻。使得學生在熟悉與陌生的碰撞中,直接快速地把陌生認知內化,并與原有知識結成體系。
2. 在對比拓展時,比如2012人教版七下第二單元《影視金曲》,本單元首要重點是“主題音樂”在影視作品中揭示渲染主題思想的作用。重點聆聽分析《辛德勒的名單》或《伴隨著你》這2個“主題音樂”,當在學生思想中建立起,主題音樂與影片主旨是高度吻合的認可以后。應該要適時與場景音樂、插曲音樂、片尾音樂進行對比。這樣才能更好地凸顯出主題音樂的全局性,主旨性,唯一重點性。
3. 在體系建立時,比如中國民歌分為山歌、號子、小調三大類型,這是初中階段需要重點掌握,學生能夠清晰分辨出各自風格的知識點。 2012版教材中分別在,七上《勞動的歌》、七下《小調集萃》、八下《山野放歌》這三個單元逐一呈現(xiàn)。我們在這三個單元的教學中,應該有一個全局觀。 在每一個單元的教學中,都應該適量與另外兩個民歌類型,進行各種形態(tài)的對比。通過反復的對比總結,在學生腦海中構建一個總與分的體系感。
其實,教學設計也是藝術創(chuàng)造,當我們選定了適當?shù)膶Ρ人夭模绻麤]能付諸于合理的形式手法,也是枉然。如何使得欣賞課對比教學更高效,學生更樂于接受,就要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形式美,把對比巧妙融合進各種趣味互動中。做到:有詳有略、重點突出;實事求是,不牽強附會;及時梳理、善用表格;巧設支架,讓學生親自收獲。
教師只有能夠對作品準確定位,什么作品適合用來對比,與誰對比,如何對比,何時對比,才能少、快、好、省取得課堂教學的成功。就如同《廣東音樂——雨打芭蕉》一樣,只講廣東音樂就如身在此山中,無法破曉其全貌,講得再精彩細致也只是山中一景,而不得窺以全貌。而一旦對比不恰當,更會造成學生學科知識體系混亂的后果。
總之,對比教學的成功是建立在對教材體系高屋建瓴的基礎上。教師必須要熟悉教材,盡可能拓展周邊知識,完善強大自身知識結構。并及時對教材體系做梳理,在腦中形成所教學段知識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