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瓊
摘 要: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營造氛圍、激發(fā)興趣、教給方法、留足時空等角度對培養(yǎng)小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了探索,旨在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關鍵詞:氛圍;興趣;空間;敢問;樂問;會問;多問
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在語文教學中,只要學生產生了問題意識,就會形成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強烈的內驅力;就會調動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及動手操作能力;就會養(yǎng)成好問、多問、深問的思維品質。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營造民主和諧氛圍,讓學生敢問
良好的課堂氣氛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前提。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傳播知識的無聲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是陶冶情操的潛在力量。在課堂上,教師和藹的態(tài)度、親切的語言會消除學生難于開口的心理障礙,使他們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學習主動。當學生提不出問題、提出的問題簡單、膚淺或不合邏輯的時候,教師應該在學生思維的探索性、條理性方面給予一定的幫助,在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方面給予拓展和挖掘。當學生提出教師沒有預想到甚至是超出教師認識范圍的新問題時,教師也要學會隨機應變,在與學生共同探討中,巧妙、合理而準確的加以回答,使課堂氣氛更加寬松和諧,這樣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才會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因此,在教學中正確地對待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鼓動學生創(chuàng)新求異,挖掘其可貴之處。教師只有努力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壓抑感、焦慮感,才能使他們在與教師的平等對話中個性得到張揚,潛能得到釋放,真正成為敢想、敢說、敢問的學習的主人。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問
興趣是最為積極、活躍的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與制約。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針對小學生的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欲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產生強烈的問的欲望。多媒體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以全新的視角來傳遞教學信息,可以以直觀的圖片、滾動的文字、鮮艷的色彩、逼真的畫面、動聽的聲音來呈現知識內容,這本身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種強烈的感官刺激,符合小學生的特點,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fā)學生對多媒體所呈現內容的關注,在如此輕松愉悅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與教學情境中可以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問的動力,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授之以漁教給方法,讓學生會問
學會質疑,這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信心來源?!笆谥隰~,不如授之予漁”,教師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和技巧,必須經常性地指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質疑。
(1)學會問什么。學生的提問有淺層次的問題,也有深層次的問題,如促進深入思考的探究性問題、品味表達方法的鑒賞性問題、挖掘課文“空白”處的想象性問題等。如學習《搭石》伊始,學生只提出一些淺表性問題,如:什么是“搭石”?誰“搭石”?怎樣“搭石”?我啟發(fā)他們進一步思考:在這篇課文中,我們還有一些更想知道的問題,如“搭石”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說“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人們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并讓學生討論比較這兩組問題,哪些問題更有思考價值。這一討論,使他們認識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應留意重點的詞句,選擇性地提出問題,養(yǎng)成咬文嚼字、認真推敲的好習慣。
(2)學會怎樣問。在重點之處可“聯問”,如《一夜的工作》“為什么說總理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聯系課文出示的“閱讀鏈接——總理的一天”;課文的“空白”處可“添問”,如《狼牙山五壯士》“當五位壯士在跳下山崖時,他們會想些什么?”不認同處可“駁問”,如《草船借箭》“諸葛亮明明是設計騙箭,為什么偏偏說‘借箭呢?”
事實說明,只要學生在個體活動中進入問個“為什么?”“是什么?”的問題情境中去,就會積極去探索,自主去掌握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四、留足發(fā)問時間空間,讓學生多問
在教學中,老師往往把要講的內容分析得很透徹,并沒有給學生留出思考的余地。這樣做的后果是,老師可能累得一頭汗,學生無動于衷,大腦根本沒有思考問題,更不用說向老師提問題了。教師必須知道,在一節(jié)課上,哪些東西是要講透徹的,而哪些東西是有所保留而不必說盡的。這沒有說盡的東西,就好比是給學生的思維設置的誘餌,給學生的思維埋了一段“導火索”。這就在學生的意識里產生了疑問。讓學生在聽完老師的課后,還能認真地發(fā)現一些問題,提出一些問題。只有這樣,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會慢慢增強。教師要時刻記住,自己所教育的對象是正在經歷著神經系統(tǒng)迅速成長時期的兒童。不應當把兒童的頭腦看成一種什么活的裝置,它被現成地交給教師,以便不斷地掌握知識,把知識識記和保持在記憶里,6至12歲的兒童正處于迅猛發(fā)育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忘記了必須關心兒童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必須關心大腦兩半球皮層細胞的增強,那么學生學習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強,學習就會使兒童的頭腦變得只會越來越遲鈍,問題意識會越來越淡薄,直至消失。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我們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是新課改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敢問、樂問、會問、多問,不斷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