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禧 段飛
【摘要】目的:探討冠脈肌橋近端狹窄的臨床特點及其有關影響因素。方法:回顧分析經冠狀動脈造影2203例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對肌橋伴近端狹窄患者相關心血管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結果:在2203例行冠狀動脈造影患者中,檢出心肌橋患者244例,以冠脈肌橋近端狹窄為因變量,心血管相關危險因素為自變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除性別(OR 0.296,95%CI0.119~0.736,P<0.05)外其他危險因素與冠脈肌橋近端狹窄無相關。結論:性別是冠脈肌橋近端發(fā)生狹窄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心肌橋;近端狹窄;壁冠狀動脈;冠脈造影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2-0104-01
心肌橋,一種常見的先天性解剖異常,正常情況下冠狀動脈主干或其分支行走于心外膜下,當其某一段行走于心肌纖維中,該心肌纖維束被稱為心肌橋(Myocardial Bridging,MB),心肌橋下行走的冠狀動脈被稱為壁冠狀動脈(Mural Coronary Artery,MCA)。近數十年很多研究人員針對MB就其臨床表現、發(fā)生機制、病理生理基礎、治療、預后等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MB在人們眼中早已不再是普普通通的良性解剖變異,本研究旨在探討冠脈肌橋近端狹窄的臨床特點及其有關影響因素。
2 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收集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患者2203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確診心肌橋患者244例,其中女性86例,年齡39~78(58.52±6.946)歲,男性158 例,年齡29~59(54.22±10.338)歲。
2.2. 檢查方法
冠狀動脈造影方法及結果評定:采用Judkin法[1]:對左側冠狀動脈,多采用右前斜30°+足位30°、左前斜45°+足位30°、后前位+足位30°、后前位+頭位30°、右前斜30°+頭位30°、左前斜45°+頭位30°。對右側冠狀動脈,常規(guī)采用左前斜位50°、右前斜位30°、后前位+頭位30°3個投影位置。造影結果由2名高年資醫(yī)師進行評定。
2.3. 統計方法
數據使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 表示,進行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進行χ2檢驗,將可能與冠脈肌橋近端狹窄有關的危險因素做Logistic多因素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果
在2203例行冠狀動脈造影患者中,檢出MB患者244例,檢出率11.07%。其中女性86例,平均年齡58.52±6.946 歲,男性158 例,平均年齡54.22±10.338 歲。在244例MB患者中,共檢出心肌橋245處,其中單處肌橋243例,均發(fā)生于前降支,包括近段7例,中段204例,遠段32例。雙肌橋1例,發(fā)生于前降支中段、第一對角支中段。 將MB患者是否伴有近端冠狀動脈狹窄作為因變量,Logistic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是MB患者是否伴有近端冠狀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4 討論
心肌橋,先天性解剖異常,長期以來被人們認為是一種良性病變,Reyman等人1737年在尸檢中第一次認識到心肌橋,Crainicianu1922年提出心肌橋的概念,Postman和Lwig等1960年首先以冠狀動脈造影對心肌橋進行了描述。心肌橋是一種常見的解剖變異,男性多于女性,黃種人、非洲裔美國人較白種人高發(fā),心肌橋多發(fā)生于左前降支,以左前降支中段好發(fā),本研究244例心肌橋患者中共檢出心肌橋245處,其中單處肌橋243例,均發(fā)生于前降支,包括近段7例,中段204例,遠段32例。雙肌橋1例,發(fā)生于前降支中段、第一對角支中段。與有關報道相符[2,3]。早期研究人員認為MB是一種良性的解剖變異,MB不僅對冠狀動脈具有支持和固定作用,而且能夠通過MB增加冠狀動脈內的局部壓力,發(fā)揮“心肌瓣膜”作用以提高心肌血供情況。最重要對MB遠端的冠狀動脈具有一定“保護”作用。隨著人們對MB進一步的認識以及冠狀動脈造影術、血管內超聲的普及,通過多種手段對冠狀動脈內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進行測定分析,發(fā)現MB并不僅僅是一個收縮期的表現,嚴重時可持續(xù)至心動周期的舒張早期和舒張中期。Schwarz等應用CAG以及IVUS等檢查發(fā)現:MCA內血流速度明顯增加,收縮期血管內徑縮小,最高可達80%以上,舒張期內徑縮小,可達35%,而且血管最大截面積直至舒張中期才出現;心臟負荷增加,心率加快,心動周期中舒張期時限縮短,導致冠狀動脈血流灌注時間縮短,同時心肌收縮力增強,加劇了MB對冠狀動脈的壓迫,引起心肌橋遠端冠狀動脈血流儲備的下降,最終引起了嚴重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
MB可增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但是MB的位置不同導致對冠狀動脈的影響程度及結果的不同。近端的冠狀動脈節(jié)段常常發(fā)生粥樣硬化,而其遠端及壁冠狀動脈很少累及。MB被稱作通向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橋梁。本研究以冠脈肌橋近端狹窄為因變量,心血管相關危險因素為自變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除性別(OR 0.296,95%CI0.119~0.736,P<0.05)外其他危險因素與冠脈肌橋近端狹窄無相關。血管內超聲顯像證實:大約85%的MB近端血管存在粥樣硬化。但MB對其橋下遠端血管卻有一定保護作用。Risse等研究發(fā)現MCA內膜66.3μm,其近端動脈節(jié)段內膜406.6μm,MCA內膜厚度明顯小于其近端動脈節(jié)段,這一形態(tài)學改變主要與血流動力學相關。MB近端血管內血液流速減慢,血流呈渦流、湍流狀態(tài),使此處血管壁的壓力梯度產生變化,導致血管壁側壓力被迫重新分布,血流動力學改變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紊亂,隨著心肌的收縮,MB近端的血液停留時間相對延長,有形成分在MB近端血管淤積,逐漸形成增厚的內膜,嚴重者可導致血栓形成。目前為止,MB患者發(fā)生臨床心血管事件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1)心臟收縮期MB對壁冠狀動脈的壓迫,可導致部分患者出現MCA的嚴重狹窄,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狹窄類似,引起心肌缺血。(2)在MB的壓迫下,部分患者可出現MCA痙攣,出現心前區(qū)疼痛、憋悶等心肌缺血癥狀。(3)在MB長期壓迫下,MB近端血流動力學紊亂,血管內皮細胞受損,促使冠脈肌橋近端更容易出現粥樣硬化。
就目前情況,傳統心血管危險因素(性別、年齡、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對單純MB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是否產生影響尚無定論,對于此類患者是否堅持積極控制傳統心血管危險因素,有待更多大規(guī)模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湘,葛磷.冠狀動脈心肌橋臨床意義及診斷分析,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7,Vol 1 5,No.4:283-285.
[2]Angelini P,Trivellato M,Donis J,et al.Myocardial bridges:a review[J].Prog Cardiovascular Dis,1983,26(1):75-88.
[3]Ishikawa Y,Asuwa N,Ishii T,et al.Collagen alteration in vascular remodeling by hemodynamic factors[J]. Virchows Arch,2000,437(2):13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