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認識自然、社會、人自身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過程。然而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最感困惑的就是作文。學生一聽寫作文就害怕,下筆寫文章時咬筆頭,老師講評時他們皺眉頭,久而久之對作文望而生畏,失去興趣和信心。而教育學告訴我們:旺盛的寫作熱情始終是前進的巨大動力。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作為作文教學的內容,把學生引入寫作世界中去。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使學生下筆有神,樂寫、善寫作文呢?筆者認為有必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要求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知識傳授者轉向發(fā)展的促進者。教師在互動的、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體驗到自由、信任、關愛和寬容、就會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在作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了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對學習就會產生興趣。學生就敢想、敢問、敢說。讓他們感到表達是一種豐富的人生體驗,使他們滿懷信心的表達。
二、攙扶——回歸生活,有效指導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惫糯逃抑祆涞倪@句名言不僅道出了學習的方法,同時也說明了只有在生活實踐中才能獲得真知,求得發(fā)展。對于作文來說,生活就是作文的源頭活水。因此,我將作文教學的重心放在引導學生回歸生活上。因為小學生幾乎每天都生活在學校生活中,所以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完全是、也應該是最豐富的寫作源泉。我一方面注意觀察、了解學生的課外生活,一方面積極組織一些生動有趣的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練筆。
三、合理搜集素材、指導學生寫作
有了素材,有效的指導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常常告訴剛學作文的孩子,把做過的、聽到的、想到的事情寫下來,就是很好的作文。寫作文的時候,重點部分要寫詳細??蓪嶋H上,學生對這些我們看來很“淺白”的東西,仍然摸不著頭腦。究其原因,使我們的講解沒有具體的憑借,方法指導顯得虛而遠,反而使作文抽象化,增加學生的畏難情緒。我認為要想讓學生寫好作文,學會表達是關鍵。選材再好,觀察再仔細,表達不清還是沒有用。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抓住每篇課文表達的特點,加強仿寫訓練之外,講評作文也很重要。
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生活是寫作材料的源泉,觀察是寫作的門徑,一切外部信息通過觀察才能進入人腦,只有熱愛生活并善于觀察的人,才能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許多可寫的素材,并產生強烈的寫作愿望。農村的風土人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生動真實的校外課堂,春暖花開,鶯歌燕舞,春種秋收,夏雨冬雪……但學生對周圍事物沒有留心觀察,所以寫作時總覺得無話可說,也難以將事物寫具體。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至關重要,學生作文才能做到有序、有物。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奇異的自然現(xiàn)象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學生和父母一起種玉米、插秧等,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學會洗衣服、掃地、做飯等家務活,當學生寫《第一次……(做飯、包餃子等)》作文時,寫作就能得心應手。此外,還必須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捕捉寫作時機,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情感。比如,每當過端午節(jié)、“六一”兒童節(jié)、中秋節(jié)等節(jié)日,讓學生說說這個節(jié)日的來源及人們如何過這個節(jié)日或自己過節(jié)時的心情等,并寫一段相關的話。讓觀察——說話——寫作融為一體,循序漸進。第三,要在平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習慣。比如,當教師上《翠鳥》一文時,讓學生學習作者如何觀察并描寫翠鳥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等,讓學生學習作者寫作方法寫一篇有關動物的作文??傊囵B(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認識社會的興趣,更直接的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總之,“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薄暗嗡┦且蝗罩Γ鶅鋈叻且蝗罩??!敝灰覀兂种院悖錾钪械挠行娜?,做勤勞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練筆,一定能培養(yǎng)出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提高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