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興 趙世權(quán) 陳斌
【摘要】目的:探討新生兒臍炎的病原菌類型和藥敏情況,從而為臨床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依據(jù)。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兒臍炎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集臍分泌物和血液,在微生物室進行病原菌的培養(yǎng)和分離鑒定,進而檢測菌種、進行藥敏試驗。結(jié)果:在150份標本中,病原菌共檢出134例,占比89.3%。其中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率最多,共計41例占比30.6%,其次依次為大腸埃希菌(15.0%)、表皮葡萄球菌(12.7%)、肺炎克雷伯菌(11.2%)、溶血葡萄球菌(7.5%)、木糖葡萄球菌(6.0%)、銅綠假單胞菌(4.5%)、粘質(zhì)沙雷菌(3.7%)。其中,革蘭陽性球菌對苯唑青霉素、原始霉素、褐霉素、萬古霉素的敏感性較高;革蘭陰性桿菌對亞胺硫霉素、頭孢甲氧噻吩、丁胺卡那霉素、環(huán)丙氟哌酸的敏感性較高。結(jié)論:分析并了解新生兒臍炎的病菌類型和藥物敏感狀況,有利于醫(yī)師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關(guān)鍵詞】新生兒臍炎;病原菌;藥敏試驗;抗生素
【中圖分類號】R26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5)01-0030-01
臍炎是新生兒的特有炎癥,是導致感染、破傷風、敗血癥發(fā)生的主要途徑[1]。由于新生兒自身免疫功能不成熟,細菌感染后無法將其完全消滅,一旦細菌擴散就會引起敗血癥,嚴重危害新生兒的身體健康[2]。為了進一步探究這些病原菌的類型和藥物敏感性,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兒臍炎患者150例進行分析,結(jié)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資料來源于我院在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新生兒臍炎患者150例?;純褐心行?1例,女性69例;病程在2—7天之間,平均(3.1±0.5)天。所有患兒入院后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臍分泌物和血液,在微生物室進行病原菌的培養(yǎng)和分離鑒定。
1.2方法
1.2.1培養(yǎng)方法將臍分泌物接種在血瓊脂平板上進行培養(yǎng),血液樣本使用微生物監(jiān)測儀進行培養(yǎng),如果為陽性就接種在血瓊脂平板上。
1.2.2分離鑒定和藥敏試驗將病原菌進行分離后,使用半自動微生物鑒定和藥敏測試儀進行菌種的鑒定和藥敏試驗。
2結(jié)果
2.1新生兒臍炎病原微生物分布情況在150份標本中,病原菌共檢出134例,占比89.3%。其中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率最多,共計41例占比30.6%,其次依次為大腸埃希菌(15.0%)、表皮葡萄球菌(12.7%)、肺炎克雷伯菌(11.2%)、溶血葡萄球菌(7.5%)、木糖葡萄球菌(6.0%)、銅綠假單胞菌(4.5%)、粘質(zhì)沙雷菌(3.7%)。具體結(jié)果見表1。
3討論
新生兒臍炎的發(fā)生原因主要在于斷臍或處理不當,臍帶殘端由于細菌入侵而引起急性炎癥,而且在不同時期疾病的細菌流行病學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譜也存在差異[3]。在嚴洲平等人的研究中表明,金黃色葡萄球菌會導致新生兒化膿性感染,由于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因此容易引發(fā)敗血癥。這些病原菌會從臍帶殘端進入血液,致使血液培養(yǎng)為陽性[4]。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新生兒臍炎患者的主要病原菌類型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粘質(zhì)沙雷菌等。其中革蘭陽性球菌對苯唑青霉素、原始霉素、褐霉素、萬古霉素的敏感性較高;革蘭陰性桿菌對亞胺硫霉素、頭孢甲氧噻吩、丁胺卡那霉素、環(huán)丙氟哌酸的敏感性較高。綜上,分析并了解新生兒臍炎的病菌類型和藥物敏感狀況,有利于醫(yī)師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張秀萍,瞿少剛.新生兒臍炎病原菌分析及臨床意義[J].中國婦幼保健,2011,05(12):595-596.
[2]楊勝,李剛,陸燕.新生兒臍分泌物培養(yǎng)菌群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09(02):862-863.
[3]丁金龍,楊麗,應(yīng)群華,等.新生兒臍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15(20):2342-2343.
[4]嚴洲平,翟軍青,周巖.新生兒臍炎病原菌分離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3,04(0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