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愛燕
【摘? 要】目的? 探討中藥足浴治療小兒外感風寒發(fā)熱的護理療效觀察。方法? 選取36例患兒用37~40℃中藥液進行足浴及相應的經絡刺激,浴前、浴后30min、1h各測量體溫一次,觀察患兒對藥浴操作的依從性、治療效果和不良事件。結果? 體溫下降30人,有效率為83.3%,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0。結論? 規(guī)范化、人性化的護理能夠增加了患兒藥浴的安全性和依從性,有利于提高療效,易為患兒及家長接受。
【關鍵詞】中藥足浴;小兒外感風寒發(fā)熱;護理療效
小兒外感發(fā)熱是臨床常見病,是兒童感受外邪引起的伴隨發(fā)熱等一系列癥狀的外感疾病,如果處理不及時、不正確,容易發(fā)展成為急癥、重癥。由于兒童特殊的生理和解剖特點,中醫(yī)認為小兒年幼,冷暖不知自調,或風寒直入,或汗出當風,我們針對小兒外感風寒證型,臨床早期均多表現(xiàn)為惡寒、發(fā)熱同見等風寒證癥候,而藥浴作為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外治法,其原理是通過藥物對人體脈絡的影響,調節(jié)人體的氣血功能,以達到一個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而治愈疾病的效果[1]。中藥足浴即在溫水中加入中藥的煎煮液或提取物,使藥液浸漬足部,利用藥浴的溫熱刺激和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達到治療之目的?,F(xiàn)選取我院36例外感風寒發(fā)熱患兒使用中藥足浴方法退熱,同時進行規(guī)范化、人性化的護理,收到良好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1資料與診斷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外感風寒發(fā)熱患兒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6個月~4歲,體溫37.5℃~39.9℃,平均體溫(38.13±0.46)℃;病程2~48h之內。由于各因素的不同,年齡、患病時間、體溫、等方面的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診斷為小兒外感風寒發(fā)熱的標準除了鼻塞、噴嚏、咳嗽、頭痛等一般癥狀外,還有畏寒、低熱、無汗、頭痛身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等。
2護理措施
2.1操作方法? ①遵醫(yī)囑將所需中藥浸泡、煎煮,濾除藥渣,將煎煮液注入浴盆溫水中,水溫約37℃~38℃,原藥渣加水,第二次煎煮、過濾備用。②醫(yī)護人員應向家長和患兒詳細介紹足浴的作用、方法、注意事項,取得配合。評估患兒癥狀、既往史、過敏史及精神、心理狀態(tài)等,確定患兒是否適宜進行中藥足浴。③選擇環(huán)境安靜、舒適,室溫適中,最好配以柔和的燈光和音樂,讓患兒精神放松。④一日兩次,一般一次在晨起洗漱完畢,排盡大小便后,或早餐30分鐘后;一次在晚餐30分鐘后或臨睡前。⑤藥液的溫度要保持溫熱,以舒適為宜,先將藥液加熱至38~42℃,再放雙足。
2.2護理注意事項? ①飯后不宜立即進行足浴,以免影響消化。②切忌患兒單獨足浴,要在家長或護理人員的看護下進行。③要先倒入藥液,再插電源,以防引起產品損壞或火災。④足浴按摩器要一人一用一消毒。⑤觀察患兒精神、出汗情況,浴后30min、1h各測量體溫一次,評價退熱效果并記錄,有異?,F(xiàn)象及時報告醫(yī)生。
3結果
體溫無變化3人,體溫升高<0.5℃3人,體溫降低<0.5℃13人,體溫降低>0.5℃17人。體溫總下降率為83.3%,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0。
4討論
外感發(fā)熱的病機關鍵為肺衛(wèi)失宣;肺主皮毛,司腠理開合,開竅于鼻,外邪自口鼻或皮毛而入,客于肺衛(wèi)[2],束于肌表,郁于腠理,致使肌膚閉郁,衛(wèi)陽受遏,導致惡寒、發(fā)熱、無汗等;中藥足浴是用中藥煎煮取汁泡腳的一種保健治療方法,是我國傳統(tǒng)外治法的一種,操作簡便,費用低廉,療效確切,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壽之功效,近年來隨著人們綠色保健意識的增強,在臨床上得以廣泛應用[3]。
中藥足浴也屬護理學用熱范疇,根據(jù)皮膚對冷熱刺激能引起溫度感受器產生強烈反應,但在幾秒鐘后對溫度的感受就會逐漸減弱[4],及熱療可使血管擴張,但持續(xù)用熱30min~45min后,則血管收縮[5]繼發(fā)效應理論,并對36例中藥足浴的患兒進行臨床觀察表明,藥液溫度應從37℃逐漸升至39~40℃;洗浴時間以15min~25min為宜,這樣既降低了水溫變化對患兒的強烈刺激;提高患兒對藥溫的適應度,又減少了因洗浴時間長導致疲倦,而產生煩躁、哭鬧等抵觸情緒。
綜上所述,中藥足浴護理的規(guī)范化、人性化,能指導護士進行規(guī)范性的中藥足浴操作,能增加患兒的安全性和依從性,在治療小兒外感風寒發(fā)熱過程中,對中藥足浴的實施質量及治療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秦鳳華,王雅麗,周莉莉.基于“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從中藥藥浴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的療效觀察[A].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3,(7):782-784.
[2]汪受傳.中醫(yī)兒科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9:52.
[3]王丹.中藥足浴臨床應用小結.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25(1):118.
[4]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2007:316.
[5]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