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
摘要:目的:分析鼻竇黏液囊腫患者病因并總結其手術進路情況,為鼻竇黏液囊腫患者臨床治療提供借鑒參考。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4年6月期間所收治的78例鼻竇黏液囊腫患者臨床資料,對所納入患者臨床病因及手術進路情況作定向總結。結果:78例鼻竇黏液囊腫患者臨床主訴表現為頭痛、眼球移位、面部隆起、流淚等非鼻部癥狀。其中67例患者給予單純鼻內鏡手術,11例患者給予鼻內外聯合入路手術。術后隨訪1年,72例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或消失,6例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結論:臨床上,鼻竇黏液囊腫病癥不甚明顯,針對該類患者的治療,需依據患者病變特征作好早期診斷工作,進而選取適宜的手術方法實施盡早治療,以有效規(guī)避患者出現嚴重并發(fā)癥情況,改善患者預后生活質量。
關鍵詞: 鼻竇黏液囊腫;病因;手術進路;分析
鼻竇粘液囊腫是鼻竇囊腫中較常見的類型,多發(fā)于篩竇、額竇,其次在蝶竇、上頜竇也均有發(fā)生。從疾病本身來講,鼻竇粘液囊腫呈緩慢生長態(tài)勢,能夠侵襲整個竇腔乃至多個竇腔,且伴隨病灶持續(xù)膨脹生長、壓迫,能夠導致周圍骨質萎縮,嚴重者能夠侵入顱、眶內,造成相應并發(fā)癥狀,從而對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诒歉]粘液囊腫病因的復雜性及病情的遷延性,亟待臨床給予合理治療關注[1] 。為定向強化該類患者臨床治療成效,本研究針對性納入了我院2012年2月以來所收治的78例鼻竇粘液囊腫患者,回顧性分析了78例患者疾病誘因及手術入路情況,通過綜合施治,取得了相對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具體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4年6月期間所收治的78例鼻竇黏液囊腫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年齡區(qū)間為14~71歲,平均年齡(44.6±12.5)歲.所有病例均行鼻竇CT冠狀位及橫軸位掃描,8例患者由于術前無法明確診斷補充MRI及加強CT檢查。其中篩竇囊腫26例、額竇囊腫10例、額-篩竇囊腫18例、蝶-篩竇囊腫2例、蝶竇囊腫10例、上頜竇囊腫12例;患者臨床主訴表現為眼球移位28例、頭痛40例、流淚12例、視力下降16例、鼻塞12例、面部隆起21例。
1.2 手術方法
1.2.1 鼻內鏡手術入路
多數鼻竇黏液囊腫患者均可應用此術式治療,本研究中67例患者應用此術式治療,患者于強化局麻下實施手術,針對篩竇、額竇囊腫患者切除鉤突,開放前篩暴露囊腫后,咬除篩竇、額竇囊腫下壁,盡可能擴大入路。其中額竇囊腫患者需要于內鏡之下尋找并開放蝶竇自然開口,在0°、30°內鏡之下咬除接近自然開口側的囊壁粘膜。上頜竇囊腫應于內鏡下將鉤突切除,進行開放自然開口之后作囊壁黏膜切除[2] 。
1.2.2 鼻外切口聯合鼻內鏡手術入路
此術式較為適用于存在外傷手術史、鼻額管狹窄及閉鎖性的額竇黏液囊腫患者。本組中共計11例患者實施此術式治療,其中3例患者存在額部外傷史、8例存在鼻部手術史?;颊攥F予以局部強化麻醉,行眉弓切口,切開皮膚分離并顯露額竇前壁,進而切開囊腫前壁,吸出囊內液體。若額竇囊腫已經產生額竇后壁破壞抑或同硬腦膜粘連,那么不可實施囊腫的強行剝離,以避免產生硬腦膜損傷,導致腦脊液鼻漏情況。同時在囊腫減壓之后,于廣角鼻內鏡之下作篩泡、鉤突切除,為擴大術野能夠予以部分中鼻甲的切除。進而于內徑窺探下以篩竇鉗和黏膜咬鉗實施鼻丘及額周氣房的開放,并聯合鼻外切口直視條件下共同開放額隱窩,確保自額竇之內能夠管窺內徑開放鼻額管的范圍及程度[3] ;為確保術后引流通暢,可于術中適當設置硅膠管引流。
術后處理方面,本研究所納入78例患者均于術后2d抽出鼻腔內填充物,以生理鹽水實施鼻腔沖洗,并定期于鼻內鏡下清理鼻腔分泌物和結痂,觀察患者有無鼻腔粘連情況、引流管有無閉鎖、狹窄問題,若存在上述問題,則及時作出對應處理。對于置放硅膠管者,在術后3個月之內予以取出[4] 。
1.3 療效評價標準
本研究患者臨床療效評價,采取治愈、顯效、無效三級評價標準。治愈:患者鼻塞、頭痛、流淚等臨床癥狀消失,竇腔黏膜上皮化、引流口光滑通暢;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出現部分緩解或改善,引流口通暢,但依然存在周圍黏膜水腫情況;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出現明顯改善甚至加重情況,引流口閉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作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取均數(x+s)標準差表示,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果
本研究78例患者術后經病理證實均為鼻竇黏液囊腫,其中58例患者術后治愈(74.35%),顯效患者14例(17.96%),無效患者6例(7.69%),整體治療有效率達92.31%,手術綜合效果較好。
術后隨訪1年,隨訪發(fā)現65例患者眼球移位、頭痛、流淚等癥狀均于術后2周左右出現緩解或消失。術后6周復查鼻內鏡顯示70例病人術腔已上皮化,開放引流口通暢光滑,8例患者出現術腔囊泡、肉芽、粘連等情況,經過及時處理后可延期上皮化。
術后共計6例患者臨床癥狀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其中4例患者為視力無改善,考慮患者因視神經壓迫較久而產生變性壞死,因此手術去除囊腫壓迫后也未能夠有效恢復視覺功能;2例患者術后1個月后再次出現頭痛不適感,經鼻內鏡復查時發(fā)現引流口閉鎖,頭痛皆為術腔引流不暢、竇內壓力增強所導致,經對癥處理后告以相應改善。
3 討論
現實中,鼻竇黏液囊腫常見于中青年群體,患者多為單側發(fā)病。本研究中單側鼻竇發(fā)病患者71例,雙側發(fā)病患者7例。患者病因多是由于鼻竇自然竇口出現完全自然堵塞,竇內分泌物難以有效及時排出而導致。綜合來講,導致竇口出現阻塞的原因較多,具體存在于下述幾個方面。①鼻腔鼻竇出現病變情況,如鼻中隔偏曲、息肉、鼻竇骨瘤等等。② 鼻腔解剖異常情況,諸如額篩泡形成而導致的鼻額管狹窄情況。③ 手術抑或外傷而造成的鼻腔粘連、竇口阻塞情況[5] 。在本研究中,即存在11例額部外傷及鼻部手術史患者。
臨床來講,鼻竇黏液囊腫早期臨床表現欠缺特異性,且鼻部癥狀較輕,臨床診斷中易忽視鼻腔鼻竇病變情況,將鼻竇黏液囊腫同眼眶腫瘤相混淆,而造成漏診和誤診,需要臨床給予綜合診斷處理。另外,鼻竇黏液囊腫發(fā)展后期,能夠促使囊腫移位、多發(fā),而導致嚴重并發(fā)癥情況,如上頜竇黏液囊腫增大后可向上破壞眶下壁,均能夠使囊腫突入眼眶內,引起眼球移位。所以對于鼻竇黏液囊腫患者需要及時明確診斷之后盡早給予手術治療[6]。治療原則當構建囊腫與鼻腔的永久通路,以便引流,防復發(fā) 。
本研究中,67例患者實施了單純鼻內鏡手術入路,11例患者實施了鼻外切口聯合鼻內鏡手術入路,兩類術式對于鼻竇黏液囊腫患者均有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須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作綜合選擇。在廣角鼻內鏡之下實施鼻腔鼻竇手術,具有著成像清晰、視角廣、損傷小、面部無瘢痕等顯著優(yōu)點,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鼻腔原有結構功能,是現代臨床常用的一類微創(chuàng)治療術式。而針對存在手術史及外傷史的患者,經臨床檢查發(fā)現患者鼻額管狹窄及閉鎖性額竇黏液囊腫,應用單純鼻內鏡下手術入路很難構建通暢的引流通路。如額竇口周側解剖較復雜,竇口位置隱蔽。額篩區(qū)則緊鄰前顱窩、眶內側壁、篩前動脈等組織結構,是腦脊液鼻漏、眶內血腫、出血等并發(fā)癥高發(fā)區(qū),術者難以于內鏡下擴大、開放鼻額管,難以有效達到竇內病變清除,也易引起竇口狹窄及閉塞情況。因而針對此類患者,即需要聯合鼻外切口手術進路實施竇腔病變清除,以內外雙入路開放、擴大,輔以內置硅膠管保證術后引流的通暢,以此達到鼻竇黏液囊腫患者手術治療的最佳成效。
參考文獻:
[1] 胡鵬.伴視力減退的鼻竇黏液囊腫的臨床診斷和治療[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25(5):217-219.
[2] 董軍.鼻竇黏液囊腫患者的治療[J].中外健康文摘,2013,(25):196-197.
[3] 李永華.外傷及手術后鼻竇黏液囊腫形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22(2):61-62.
[4] 茍建軍.29例鼻竇黏液囊腫鼻內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分析[J].北京醫(yī)學,2014,(7):59-59.
[5] 王瑩.鼻竇黏液囊腫87例臨床特征及治療分析[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4,(5):296-298.
[6] 孟凡英.上頜竇根治術治療鼻竇黏液囊腫臨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9):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