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旺
摘 要: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存在的誤區(qū),淺談幾點有效提問的策略。
關鍵詞:主體性;目的性;難易程度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交流和學習,
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主動學習的欲望。古語說得好“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培養(yǎng)自主學習意識,其著力點就是“問題”。沒有問題的教學,不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多少痕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有效提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激發(fā)探索欲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課堂教學中提問存在的誤區(qū)
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一些誤區(qū)。
1.提問目標不明確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然后提一些問題,如“你們從圖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結果課堂中學生東拉西扯,離題萬里,表面上很熱鬧,但實際上學生處于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數學問題。
2.候答時間把握不準
教學中個別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對學生候答時間把握不準。
實踐中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叫停學生思考或者學生已經知道答案了,教師還沒讓學生回答。
3.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
課堂實踐中教師會設置一些開放的問題情境。這種開放性問題,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時教師除了會問,還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4.問題難易程度把握不準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要么太簡單,要么深奧復雜。太簡單的問題,學生沒有任何思考的余地,相當于無效問題。問題過難,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
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二、課堂中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1.課堂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性
思維來自疑問,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后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學生如果聽不懂或一知半解時,常常把問題隱藏起來,不及時提出來解決,這可能是教師提問時沒有突出學生主體性造成的。
2.教師的提問要有目的性
課堂上教師的問題應該是要找尋新知生長點,即實踐中教師先編組有助于遷移新知的練習,通過練習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并通過問題直指新知遷移點。做到導入新課時的提問要簡單有效,引領探究時的提問要力求開放有度,鞏固深化時的提問要促進思維,總結延伸時的提問要全面。
3.課堂提問要關注學生候答時間
許多教師在提出問題后,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非常短,有時甚至要求學生立即作出回答。而且在學生剛剛回答完問題后,他們又會緊接著提出下一個問題。如果學生不能很快回答,他們就“及時”給出答案,絕不讓出現“冷場”局面,整個課堂看起來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緊湊。提出問題后學生候答時間的長短要合理考慮,因為這對于課堂教學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4.課堂提問要把握難易程度
設計課堂提問,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思維能
力,找到問題的切入點。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qū)、最近發(fā)展區(qū)和未知區(qū)。課堂提問不能只停留在學生的已知區(qū)和未知區(qū),即不能過易,也不能過難,而是要提在已知區(qū)和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結合點上。有經驗的老師設疑,總能善于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然后又抓住時機適當提高問題的難度,使問題形成一個坡度。最后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在學生自己動手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后,可以這樣設問: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別相當于拼成的這個平行四邊形的什么?這個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這個拼成的圖形,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與整個圖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這樣的提問恰到好處、難易適中,讓學生感受到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結合實際,多分析、多鉆研,努力優(yōu)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能,巧妙使用課堂提問,讓師生之間充分互動和交流,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提問能力,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體會到智力角逐的樂趣,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余嘉元.當代認知心理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