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摘 要]小學思想品德課是針對小學生進行系統(tǒng)地政治教育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中小學生處在青少年成長期,運用適當?shù)乃枷肫返陆逃虒W方法,對于中學生提升自身認識世界、適應世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結合中小學生成長階段特點,運用管教并重、內外結合、因勢利導、循序漸進的方式,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是促進中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在新課改的倡導下,我們要改進這門學科的教學,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育;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思考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針對小學階段的孩子們進行品德教育的一門課程,它的主要目標就是促進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yōu)良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據(jù)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性格特點,接受能力,正確地組織課堂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好教師的引導作用,打造高效的課堂。但是,目前在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缺陷。作為教師,該如何改進自己的教學,深化教學改革呢?這是值得我們認真地探索和思考的。
一、片面地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尊重同學們的個體差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最基本的內容。然而,這種理念一旦被引進課堂教學中,往往會被表現(xiàn)的片面化,認為這一切都只是表面現(xiàn)象,甚至于有的學校以一節(jié)課老師讓學生發(fā)言的次數(shù)來衡量在課堂教學中是否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妥當?shù)摹?/p>
但是有好多時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過分地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至于忽略了自己作為教師的引導作用。整個課堂上,學生手舞足蹈,七嘴八舌,絲毫沒有教師說話的機會。課堂完全成了學生自由表演的舞臺了,教師也就一味地滿足學生的自由,任其自由發(fā)展,這樣表面上是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際上不利于教學。
二、對學生過分地鼓勵、表揚,嚴重忽視了對學生的客觀評價
新課改所提倡的要適當?shù)毓膭顚W生、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這種倡導所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絕對化的情形。在某些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無論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是否與課本內容有關聯(lián),教師的評價一律都是“說的真好,棒極了!”“你好聰明!”“真正確,好厲害!”之類的稱贊,這樣,就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一種放縱的心理,對老師所提出來的問題就會不假思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往往會不動大腦,反正老師也不會批評,只會受到老師的表揚。在他們說錯的時候,教師也不及時地糾正,就對他們的這種天馬行空的做法極大地放縱,造成不良的影響。
三、過分地強調師生平等
1.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課堂采用“以問代講”的方式,師生交流過多有些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反復地使用“對嗎”“是這樣嗎”之類地進行發(fā)問,而學生的表現(xiàn)則是按照課本所寫的準確無誤地念一遍給予回答,這一過程中,學生缺乏思考,師生缺少溝通。表面上看,一問一答,有條不紊,可這樣學生完全是被動的,老師也是用提問來對課堂進行“滿堂灌”的,師生沒有能真正地互動起來。
2.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明顯。新課改提出尊重學生,給予學生自由。由此,極少數(shù)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不敢批評,甚至于對他們的違反課堂教學秩序都不做反應,生怕干涉了學生的自由。以至于學生越來越放縱,在課堂上坐沒坐相,七嘴八舌的,想看就看,想玩就玩,無比自由。課堂紀律對他們來說也是無所謂,反正老師也不會怎么著。這樣發(fā)展下去,是十分危險的,他們非但在課堂上學不到知識,連最基本的自我約束的能力都沒有了。
綜上所述,作為教師,在面對純潔的孩子們時,要鼓勵他們用自己明亮的眼睛來觀察世界,了解社會,用自己美好的心靈來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來研究社會現(xiàn)象,適應社會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主張個性化的表現(xiàn),重視平等,崇尚開放,鼓勵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四、改進中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方法的途徑
1.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中小學是人生的特殊階段,中小學學生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在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時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選擇發(fā)生在他們身邊的和教材有一定聯(lián)系的鮮活事例、時事新聞,或者與教材相關的歌曲、影片、書籍等內容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以探索者的身份進入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地感受到政治就在我們身邊,由此誘發(fā)學生善于觀察,積極思考。在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師生、生生彼此敞開心扉,溝通接納,吸收包容,交流合作,互動分享,形成民主、開放、和諧的課堂關系。只有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才能談及知識的學、能力的養(yǎng)成和精神品格的發(fā)展,并進而喜悅地接納自我,明確自己的發(fā)展方向,最終作出恰當?shù)男袨檫x擇。
2.教會學生調節(jié)情緒。情緒的適應功能從根本上說是服務于改善與完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條件的。中小學生在學校這個大家庭里,情緒的適應功能的形式有了很大的變化。當學生處在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tài)時,傾向于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用功學習,積極向上,態(tài)度和善,樂于助人,并勇承重擔。而消極的情緒狀態(tài)則往往使中小學生產(chǎn)生悲觀意識,失去對知識的渴求,也更易對其他學生產(chǎn)生攻擊性。對此,老師應該及時發(fā)現(xiàn)并加以引導。對于控制不住自己,易于激動、發(fā)火的學生,引導他把思維活動從消極的、不愉快的情緒上轉移到另外的情緒狀態(tài)中去,使自己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使學生明白自己能很好地掌控情緒,使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朝我們預期的方向發(fā)展。
3.給予中小學生理解與尊重。尊重學生不是方法,也不是態(tài)度,而是一種教育理念,讓學生從他人的尊重中獲得自尊。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賞識,中小學生也不例外,所以要有意識地發(fā)揮“肯定”的效用,讓學生多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覺得自己有能力,能勝任。教師只有用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學生才會在情感上與教師產(chǎn)生共鳴,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對學生的這種“快樂”的激勵性的評價,可以使他們從中看到自己的創(chuàng)造天賦,從而使學習興趣得到加強,激起更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強烈愿望。對教師而言,要面帶微笑進入課堂;面對學生提問,不論學生是否答對,都要讓學生體面地坐下;要給他們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能取得成功的體驗;要尊重學生的選擇,不要對他們的選擇妄下斷言,這些都是對學生的尊重、負責的直接體現(xiàn)。
4.對中小學生的品德教育要常抓不懈。思想教育是塑造人的靈魂的工程,品德教育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他們熱情但缺乏理智,追求真善美,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強。我們應當認識到中小學生的品德教育是一項長效工程,它是教師的責任、愛心接力才可完成的艱巨任務。一個思想健康的學生,無論將來做什么,都不是壞事。教學過程中,要以理論為基礎、與實際相結合的思想來做這個事情。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鴻溝填滿。”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培養(yǎng)出來的,一堂課不可能讓每一個學生讀懂吃透,畢其功于一役的做法不可取。只有通過反復實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才能形成。所以說,必須圍繞既定的教育目標,堅持始終、常抓不懈,才能起到“積鮭步至千里、積小流成江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保明.思想品德社會實踐活動的思考[J].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
[3]延安教育出版社,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