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強
著名書畫大師董壽平已經去世十幾年了,回想起和他交往的那些往事,仍像在昨天一樣依然歷歷在目。
我要敘述的,是我與他多年交往中一件有著特殊意義的事。這件事首先要談到十年動亂的年代?!拔母铩睍r期,董壽平被“四人幫”污蔑為黑畫家,說他畫的倒枝梅花,是要社會主義國家倒霉,說他的水墨山水畫是黑山黑水。更令人難忘的是1969年深冬的一天,董壽平的家鄉(xiāng)山西洪洞縣杜戍村召開了村委會,決定由負責村治安的治保主任,帶領全村的“四類分子”和“右派”一起挖董壽平祖先的墳墓。次日,竟把董壽平的曾祖父董思源、祖父董文煥、伯祖董麟、叔祖董文燦、父親董維藩等三代人的墳墓強行挖開,把挖出來的墓磚建了杜戍學校,棺木改制成學校的門窗,墓碑用作學校的房基石。這場災難就這樣落到了董壽平的頭上。這一事,傷透了他的心,此后,一直沒有回過家鄉(xiāng)。
1994年春,中共臨汾地委宣傳部、洪洞縣人民政府和董老協(xié)商,由政府出資,在董老的出生地白石鄉(xiāng)杜戍堡子的池塘邊為董老的祖先立一塊“洪洞董氏世學記”碑,董老同意了。
董老當時找到我,讓我給他在《洪洞縣志》上抄錄一些有關洪洞董氏的資料。我從北京回到洪洞,拜見了原縣志辦主任林中園。他把舊縣志拿出來讓我摘抄,并復印洪洞董氏的董俢業(yè)、董得昶、董思源、董麟、董文煥、董文燦等人的有關資料;另外,還將我已整理好的“洪洞董氏世系表”一起帶回北京。在中日友好醫(yī)院,我親手交到了董老的手里。之后,我們先把洪洞董氏世系表的輩分進行了核實,并確定了洪洞董氏世系的順序。接著,又對他祖父、曾祖父兩代人的史料進行了整理。
1992年的正月,董老的表妹給我來信說:“國強,老爺子(董壽平)讓我給你寫信,找你有事,你抽空兒趕快來。”隨后,我趕到了董老的病房。董老說:“國強,我找你來,是要讓你幫我辦件事,這件事又急又非常重要。你用筆寫好,要不轉眼就會忘掉的?!倍险f著,我低頭記著:“董文煥(堯章)、董麟(祥甫)、董文燦(蕓龕)、董俢業(yè)(敬亭)、董得昶(霽堂)、董思源(靜軒)等人的名號?!倍咸貏e強調:“眼下急需的是我祖父的墓志銘碑文。同時還可以在咱老家捎帶問一問,我早年的書畫和我父親的書畫作品。我父親叫董維藩,字幼樵,號蘭癡道人,能畫一手好蘭草和梅花,保存下來的書畫十分稀少?!彼艘粫河终f:“這些事情我囑咐過洪洞大槐樹公園的同志,都沒有辦成。今天我讓你把我先人的姓名字號記下來,不要把碑找錯。最重要的一塊是我祖父董文煥的墓志銘碑,他字堯章、號研秋、又號研樵,研樵山房是其室名,咸豐丙辰年(1856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纂修。今天我找你來的目的,就是請你把這塊墓志銘的碑文找回來,我想把此碑的內容編入《韓客詩存》。我考慮了幾個人,還是你比較可靠,你在部隊工作,有踏實精神,有辦事能力,所以我決定讓你去辦。這件事交給你辦,我是放心的?!蔽艺f:“您老人家對我如此信賴,我一定會把您老的這件事放到心上去辦好,再苦再累,也要把這塊墓志銘碑文找回來?!倍闲χf:“這樣就好,去辦吧?!?/p>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董老祖父董文煥的墓志銘碑,還是一點線索也沒有。為了尋碑,我已記不清往山西洪洞杜戍村跑了多少次,我成了這里的??停环执合那锒?、黑夜白晝地尋找著董文煥的這塊墓志銘碑。
一次,我在大槐樹公園里,聽到所長盧葆桐關于洪洞杜戍董氏墓碑散失的事,他帶我看了保存在公園內董麟的墓志銘:“皇清誥授通奉大夫河南候補知府前刑部湖廣司郎中內閣中書蕓舫董公合葬墓志銘。”
同年臘月,我到杜戍村,拜訪了從甘肅省離休歸鄉(xiāng)的老干部田長福,并和田老說明了我的來意。得知我是為董老辦事的,他很支持,帶我走遍了全村的家家戶戶,尋問碑情,并在田間地頭仔細尋找,見到的碑有杜戍村段姓楊姓的石碑。一天下來,筋疲力盡,回到田老的家里休息了一會兒后,傍晚時分我又拖著疲憊的身軀再次深入村中,竟意外地發(fā)現了董靜軒的功德碑。董靜軒就是董思源,字星海,號靜軒,咸豐丙辰(1856年)歲貢,軍功議敘主事,同治壬戌(1862年)孝廉方正,即董壽平的曾祖父。
第二年春天,我又從北京回到洪洞,見到原縣教育局長蘭德華,他領我看了一張他收藏的洪洞董氏墓志銘碑的拓片,為董老的伯祖父董麟的墓志蓋拓片。
轉眼又是一年年終了,董文煥的墓志銘碑還是毫無線索,但這并未改變我繼續(xù)尋找這塊墓志銘的決心。作為董老的學生,不把這塊墓志銘找回來,就對不起他老人家多年來在繪畫上對我的指導和傳授。我吃了秤砣鐵了心,再苦再累,也要找回這塊墓志銘碑。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是太難了。董老祖父董文煥的遺著《韓客詩存》很快就要出版面世,如果不在出書之前把墓志銘碑的碑文內容找回來編入書中,必然成為董老的終身遺憾。董老交給我的這個任務,就像一副沉重的擔子壓在我的肩上,一刻也不能停歇。
眼下董文煥的墓志銘碑,雖然還沒有找到,可我卻為董老找回了他青年時期的很多書畫作品,有對聯:“神情都不笑山水,叱咤可以振風云”;有冊頁“白梅”;還有條幅:30年代董老畫的《桃花圖》軸,今已編入人美出版的大紅袍之《中國書畫名家——董壽平》一書首頁,原作珍藏于山西太原晉祠董壽平美術館。
1993年秋后,我再次來到杜戍村,剛進村口,遇上退休老干部張雙才。我講明來意,張老熱情地把我領到他家里,他說:“你今天來找董家的墓志銘碑,總算是找對了門,你先來看一看我院里放的這塊碑。”走到院里他將墓志有字的一面翻過來,用濕布擦了擦,出現了幾十個非常工整的篆體字,一看便知是出于書法大家之手,銘文為:“皇清誥授資政大夫甘肅鞏秦階兵備道董公堯章府君眾元配誥贈夫人董母楊太君岳太君合葬墓志銘。”看后,張雙才對我說:“你和董壽平老人聯系一下,這塊董文煥的墓志銘蓋,如果他老人家需要,我就送給他?!碑斖?,我給董老去電話,我說:“董老,在杜戍村張雙才的家里,找到了一塊董文煥的墓志銘蓋,您老人家看是否有用,張老說送給咱,您看呢?”董老說:“能發(fā)現了我祖父的墓志銘的蓋,就有希望把墓志銘的底找回來。咱需要的不是蓋,需要的是墓志銘的底,因為人一生的功名全刻在墓志銘的底上。墓志蓋說的是誰的墓志,只有找到墓志銘的底兒才能清楚地說明我祖父董文煥一生的功名。”
第二天上午,我對張雙才說:“我給董老去了電話,他說需要的不是墓志銘的蓋,而是墓志銘的底,關鍵是要找回這塊(董文煥)墓志銘的底?!睆堧p才閉上眼睛思索了一下,說:“半年前,我的鄰居從院子里把一塊碑挖出來,扔在村外的莊稼地里了。1969年12月這塊墓碑剛一出土,鄰居就把這塊墓碑拉回家里捶布用?!母锝Y束了,他怕董家的人從城市里回來找他的茬兒,就把這塊墓碑埋到了他家的院子里。幾年當中,家里辦什么事情都不順利,于是就把院子里的這塊墓碑挖出來,扔到村外的莊稼地里了。”張老的這些話,對我尋找董文煥的墓志銘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
1993年的深冬,我又來到杜戍村,尋找董文煥的墓志銘。在村民的幫忙下,看了另一通董氏的墓志,蓋文為:“皇清誥授武信郎淵若董君墓志銘并序。誥授儒林郎布政司理向婚教第賀毓琬篆蓋。例授文林郎甲午科舉人吏部候銓知縣山左愚弟楊林皋撰文并拜于書丹。淵若配氏有:徐氏、王氏、喬氏、賀氏等四人。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十七日刊?!倍瓬Y若,即董思深,和董壽平的曾祖董思源是同輩。
這塊碑還不是董文煥的墓志銘,我心里想著,雖然有張雙才提供的這個線索,但即使找到了扔在莊稼地里的這塊碑,不是董文煥的墓志銘還是毫無意義。我在杜戍村的莊稼地里走過來走過去,腿也累了,肚子也餓了,身上也冷得堅持不住了,干脆回吧。
我一個人慢慢地走著,走到杜戍村北的馬路上,發(fā)現在路旁的廢渠底露出石碑的一個角,我走近石碑,用腳蹭了蹭,工整精湛的小楷字體進入了我的眼簾:“皇清誥授資政大夫、二品頂戴、鹽運使銜、甘肅鞏秦階兵備道堯章董公暨配誥贈夫人楊夫人岳夫人合葬墓志銘?!?/p>
終于找到了!我整個人頓時興奮起來,冷餓的滋味,全部消失了。我順手用地頭的玉茭子桿把這塊墓志銘碑蓋起來。當天,帶上我的大哥周國建、侄兒周云亮一起把董文煥的這塊墓志銘碑用平車拉到了杜戍對過的士師村(原稱皋陶村)周國建的家里。連夜點上蠟燭,將董文煥的這塊墓志銘底上的文全部抄下來。天亮后,我囑咐周國建把這塊墓志銘碑保存好,等我和董老商量后,再決定放到一個安全可靠的地方。
幾天后,我把抄好的董文煥墓志銘上的全部文字帶到了北京。在中日友好醫(yī)院的康復病房里,親手送到了恩師手里,當時先生年事已高,身體非常虛弱,他從病床上坐起來,兩手捧著我抄來的董文煥的墓志碑文,一口氣念完了。他激動地對我說:“我祖父的墓志銘文是翁同龢撰的,他是江蘇人,光緒帝的老師,同光年間書法第一;墓志蓋上的篆書是譚鐘麟書寫的,他是湖南人,湖廣總督,擅長篆書;墓志底上的小楷書體是祁世長書寫的,山西壽陽人,他是祁相國(祁雋藻)的兒子,工書,尤精小楷。他們都和我的祖父交往甚密。”他又看了一會兒手中的銘文說:“國強,你把我祖父的這塊墓志銘碑保管好,待我考慮放到什么地方合適,再告訴你?!闭驹谂赃叺牧歼_插嘴,讓把碑運到北京,老太太說,“國強,聽爺爺的,不要聽他的?!倍险f,“這次你幫了我大忙,把我需要的這塊碑找回來了,總算是消除了我多年的這塊心病。如果這塊碑找不回來,死后也放不下這顆心,今天要特別謝謝你?!蔽艺f:“董老,您老人家千萬不要這么說,多年來,我經常麻煩你,你教我怎樣做人,特別是在書畫方面,多次言傳身教,使我提高了很多。您老人家為我付出的太多,對我的關心,我永遠也感謝不盡?!蔽覀兌夹α?。
過了一段時間,董老對我說:“國強,你把我祖父的墓志銘碑送到臨汾,找地委宣傳部長牛文山,把此碑放入臨汾地區(qū)博物館,以供史料研究?!?/p>
1994年4月7日,我親手把董文煥的這塊墓志銘碑交給牛文山,放入了臨汾地區(qū)博物館。
董壽平的祖父董文煥的墓志銘碑文,今天已載入《韓客詩存》內(清董文煥著,李豫、崔永禧(韓國)輯校,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