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娟
[摘 要]在中學歷史新課程改革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注重在課堂上如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探究性活動可以很好地讓學生主動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通過交流討論解決問題,因此中學歷史教師往往會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多種形式的探究性活動。文章通過探究性內(nèi)容要以教材知識為主體,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等方面來分析在中學歷史課堂上如何恰當?shù)亻_展探究性活動。
[關鍵詞]探究性活動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從古至今,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但長期以來,中學教學一直是停留在對學生“授業(yè)”的階段,而沒有真正為學生“解惑”,中學歷史教學更是如此。在傳統(tǒng)的中學歷史教學課堂上,教師往往只是簡單地“照本宣科”,從而使學生失去了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只是被動接受老師“填鴨式”教學,對歷史知識點采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而新課程改革一直強調要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這給中學歷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以為學生“解惑”作為重要任務。教師要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恰當而有效地開展探究性活動,使學生真正感到學有所得。
所謂的探究性活動,在新的歷史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界定,就是在課堂學習活動中讓學生“注重探究式學習,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這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研究歷史課本或者各種歷史材料,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探究,最終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學習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發(fā)揮了學習主體的作用,而教師也可以真正地扮演為學生“解惑”的角色。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很多中學歷史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開展探究性活動的必要性,因此在各種各樣的公開課中,都可以看到教師努力讓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營造“你一言我一語,熱鬧異?!钡恼n堂氛圍,但這種看似熱鬧的課堂,學生實際上并沒有得到什么收獲,往往只是一種“空架子”。因此歷史課堂上如何恰當而有效地開展探究性活動是很重要的,在這里筆者想談談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探究性內(nèi)容要以教材知識為主體,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對學生來說,教材是他們獲得歷史知識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和學生可以從教材知識中選取探究性活動的主題,這樣既可以體現(xiàn)與教材進度同步,又可以結合一些歷史上的熱點、焦點問題讓學生對教材知識有進一步的深入探究。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nèi)容有針對性地擬定探究性活動主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例如在學習《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這一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美國1787年憲法”時,可以結合時事焦點設置這樣一個探究性活動:模擬答記者問的形式,請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談談醫(yī)療改革方案。結合這個主題,教師設置了一系列的記者采訪問題:作為總統(tǒng),奧巴馬先生你有哪些權力?你可以直接實施醫(yī)療改革方案嗎?你的醫(yī)療改革方案需要經(jīng)過哪些程序才可以實施?國會在你的醫(yī)療改革方案的通過和實施中有什么權力?如果國會不通過你的醫(yī)療改革方案,你怎么辦?最高法院的法官是由你任命嗎?他們可以否決你的醫(yī)療改革方案嗎?等等。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分組探究,最終得出結論:美國總統(tǒng)、國會、最高法院之間的權力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以達到權力的平衡,防止專制獨裁。由此,學生既深刻理解并真正掌握了關于美國1787年憲法的分權制衡原則這個重點內(nèi)容,又享受到探究學習的樂趣,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由于學生對知識理解存在局限性,這種由教師擬定探究性活動主題的方式在中學課堂中還是占多數(shù)的。但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的也許僅僅是教學或實驗上的技能問題,而提出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币虼?,教師在具備一定的條件時,比如學生課前做好充分的預習準備,查閱了相關課外歷史資料等情況下,就可以讓學生自己結合教材來尋找問題,擬定課堂探究性活動的主題。比如在學習“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學生可以結合課前自己預習和查找的資料提出“為什么英國會首先發(fā)生工業(yè)革命”這個問題,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師生共同討論交流得出答案。由于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在討論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強,思維也更活躍,同時也提高了收集、整理資料,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要適當結合學生感興趣的題材開展探究性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和能力
對學生來說,興趣是學習和研究的原動力。因此,在組織開展探究性活動時,教師可以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新穎的題材進行探究,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經(jīng)濟史時,由于這個內(nèi)容比較枯燥無味,因此可以選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題材進行探究。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商業(yè)時,學生普遍對中國古代貨幣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北宋紙幣的出現(xiàn)”這個知識點,設置主題是“中國貨幣發(fā)展的里程碑——北宋紙幣的出現(xiàn)”的探究性活動,然后讓學生通過現(xiàn)場角色扮演來探究中國古代最早的紙幣的出現(xiàn)??上仍O置情境:“假如你是一個四川的北宋商人,和另一個四川的北宋商人正在做投資資金巨大的生意,你們之間如何進行交易?”接著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推選兩名學生分別扮演買方商人甲和賣方商人乙,然后進行現(xiàn)場交易。學生的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再次提出問題:剛才這兩位同學是用什么進行交易的?學生回答:四川交子。這時教師可以乘機總結:沒錯,四川交子在北宋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最早的紙幣的誕生,而它的誕生也說明了北宋時期商業(yè)的繁榮。通過這個有趣而簡單的探究性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既掌握了本課的一個基本知識點,即北宋時出現(xiàn)了中國最早的紙幣——四川交子,又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果。
三、要把握好課堂探究性活動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要恰當?shù)匕才艜r間,才能夠既保證學生在開展探究性活動時有充足的自主探究時間,又可以提高課堂效率,保證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這也是衡量探究性活動課開展得成功與否的關鍵。如果探究性活動過多,學生的自主探究時間被壓縮至10分鐘以內(nèi),甚至有的教師剛提出問題就要學生作答,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這就不能真正達到探究的目的。
在中學歷史教學課堂上開展恰當而有效的探究性活動,目的就在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還要使學生能夠樂于學習,勤于思考,真正為興趣而學習歷史,為使自己變得明智而學習歷史。而教師也可以通過組織開展探究性活動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使課堂煥發(fā)生機,真正做到為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