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瑩
中圖分類號:G62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0-0025-02
語法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握語法學,而是為了獲得學習目的語的工具。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在教材與教學設計上多下功夫,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改革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模式,將新理念貫徹到語法教學中,會給語法教學帶來新的起色。
一、結合新課程教育理念,突出一個“新”字
成功進行英語語法教學應做到以下七點:
1.提醒學生預習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是一種有效的接受知識的手段;是一種讓學生把瞬時記憶轉變?yōu)殚L時記憶的一種方法。在導入一個新語法之前,把預習當作讓學生必做的家庭作業(yè)。
2.注意傳授語法知識的量度
例如在傳授“定語從句”這一語法知識時,它涉及的內容多而雜,教師不可能在一節(jié)課全部讓學生融會貫通“填滿”為止。在第一課時,教師只需講定語從句的概念、結構、以及關系代詞which,that,who,whom;關系副詞where,when,why.至于關系代詞和關系副詞的具體用法和特殊用法,可在下幾節(jié)課中去講解。
3.注意反復鞏固
講完一個語法知識點后,教師要在課堂上讓學生反復練習,反復抓,抓反復。充分利用閱讀課文中出現(xiàn)的相關語法點及時提醒。從而喚起學生的記憶。
4.在語法練習中讓學生體驗成功感
這體現(xiàn)在作業(yè)和測驗的設計上。學生掌握什么,教師就讓他們做這方面的作業(yè)。學生會什么,教師就測驗什么。讓學生體驗了成功感,當然他們就對這種語法現(xiàn)象充滿自信,從而為以后更深層次的知識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5.注意學生的異體性
設計任務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大多數(shù)的班級人數(shù)較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類型不同,學習也參差不齊,而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訓練時力求做到習題有梯度,保證各層次學生都能獲益。
6.注意提問時的輔助與提示
無論是在提問、練習或是表演當中,教師都應給予學生適當?shù)奶崾荆屗麄冞B續(xù)正確地把內容表達出來。而不是去中止或是打斷或是過早評判學生是否具有回答這個問題的能力。
7.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教師要力求設計出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與探索欲望的任務。教師要研究學生的興趣點,通過精心選材,精心編排來達到這一步,因為興趣調動得越高,能動性越明顯,自主性越強,效果越好。
二、語法教學還要講究策略
(一)情景策略
現(xiàn)舉兩例說明如下:
1.真實情景法
在學習句型結構“be+adj.+enough to do sth”和“be too + adj. +to do sth.”時,教師可讓班內一高一矮兩位學生A和B站在講臺上,然后指著燈對他們說:“Try your best to reach the light.”學生A很容易地觸到燈。教師便指著他說:“A is tall enough to reach the light.”而學生B跳了幾下都觸不到,教師可指著他說:“B is too short to reach the light.”在以上情景活動中,語法知識由抽象變?yōu)榫唧w,從而使語法學習降低了難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他們學得快,記得牢,用得活。
2.實驗觀察法
-ing分詞與-ed分詞是高中英語語法的重點與難點,許多學生對其之間的差異分不清。教師可以采用實驗演示手段讓學生觀察其差異。課堂上,教師演示水被燒開的過程,當水沸騰時,教師介紹短語boiling water;待水降溫不沸騰時,呈現(xiàn)短語boiled water,并作喝水狀。在這種生動有趣的氛圍中,學生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現(xiàn)在分詞和過去分詞的區(qū)別。
(二)認知策略
包括各種有意識的學習方法:
1.歸納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歸納和總結已學過的和某些未學過的知識,使之成為知識鏈,顧及學生的心理特點,便于理解和擴大知識面,讓單調的課本知識變成積極充實的內容,繼而成為學生努力追求的對象,這樣學習興趣和效果會日趨提高。
2.對比法
學生學習了一些語法規(guī)則后,在一段時間內就會產(chǎn)生“越學越糊涂”的困惑。針對這種現(xiàn)象,教師應組織學生將所學的語法知識進行思維加工,引導學生對類似的語法現(xiàn)象進行觀察、對比和分析,啟發(fā)學生找出關鍵點,最終發(fā)現(xiàn)其差異點。
(三)活動策略
當學生在活動中運用語言時,其大腦的兩個半球都在發(fā)揮作用,對所學語言的感知和理解更加活躍,思維更加深刻,記憶更加牢固。例如,在高二學習if引導的虛擬語氣時,教師可設計“接龍游戲”,即一個學生說完一句由if引導的表示虛擬語氣的主從復合句,下一個學生造句時需將前一個學生所說的主句內容作為自己從句的內容。
在這種開放意義的操練活動中,學生既練習了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又鍛煉了思維能力與快速反應能力,還加深了對所學句法現(xiàn)象的理解;同時,在緊張的學習氣氛中又不乏幽默與調侃,從而使語法教學既輕松又有效。
(四)任務策略
語法教學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在完成課堂任務中進行,這種任務以創(chuàng)設的情景或真實世界為背景。例如,教學現(xiàn)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tài)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任務:What has changed in the classroom?全班學生閉上眼睛,六個學生按教師所給的字條上的要求行動,如“clean the blackboard, turn on the light, open the front door”等;然后全班學生睜開眼睛,觀察教室內的變化,讓學生運用諸如“The blackboard has been cleaned.”等完成時的被動句子進行表達。這樣,有效地調動和控制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通過結構、情景和交際的有機結合,輕松愉快地掌握了現(xiàn)在完成時被動語態(tài)的用法。
(五)語用策略
語法的運用要注重事實邏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注重具體的語用問題。如:
“How_ we_today? ”the doctor asked his patient.
A.do, feel B. are, feel
C. are, feeling D. were, feeling
由于feel是狀態(tài)動詞,應排除B項,其余三項均為可行性選項,只是每項中表達所體現(xiàn)的情態(tài)、語氣有所不同。選項A項符合語法規(guī)則,但給人一種說話者語氣隨便、生硬的感覺。C項似乎違反了規(guī)則語法的規(guī)則。答案是D項,當過去進行時表示態(tài)度時,則會讓人感到探詢的語氣更為婉轉。
總之,學習是無止境的,教學亦無止境。新課程標準給傳統(tǒng)語法教學帶來的變化蘊涵著強大的活力,只要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勇于思考,大膽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及時實踐,就完全可能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積極、和諧的語言活動氛圍,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文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