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舒
主旨演講
出席嘉賓:
中國剪輯學會副會長劉淼淼
中國臺灣電影剪輯師廖慶松
美國剪輯師迪倫·提契諾
為探尋電影之美,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探尋電影之美高峰論壇以“剪輯的力量”為主題,邀請多位國際知名電影剪輯師、導演,闡述當代電影剪輯的先鋒觀點,探尋中國電影表達藝術之美,展現(xiàn)電影的藝術魅力,傳播剪輯電影,探尋剪輯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
下面本刊編編輯部將通過兩場嘉賓演講為你展現(xiàn)電影剪輯大師們心中剪輯獨有的力量。
剪輯的最高境界
劉淼淼:
如果 名剪輯師的內(nèi)心不夠強大,沒有支撐全片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很難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剪輯師。
一部電影,就是編劇在講故事,導演在講故事,剪輯師在講故事。剪輯師和導演是合作關系,導演之所以會選擇某位剪輯師,是因為他認為剪輯師可以通過他的手段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他們在內(nèi)心契合度上是相同的。我特別欣賞今年奧斯卡獲獎影片《鳥人》的剪輯,這位剪輯師把影片剪輯得不著痕跡,整部影片像是一鏡到底,非常流暢,這是我所認為的剪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你基本看不到我的剪輯痕跡,但你看到后會感覺剪得好。
另外,我們說到剪輯的力量,是剪輯對電影中人性、情感、故事的講述方式所起到的力量。剪輯師在剪輯 部作品時,應該回到電影的根本上去,回到人性的根本上,回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為什么有的剪輯師剪得好,而有的剪輯師只是浮于表面的片段剪接,岡為他們并沒有找到這部電影的節(jié)奏,包括敘事節(jié)奏、情緒節(jié)奏、對話節(jié)奏、音樂節(jié)奏等等。當我們能夠找準節(jié)奏,最終出米的片子就很精彩。記得有人說過,我們輩子都在跟自己在斗爭,到死都對自己不滿意,原岡就是你尋找的或者用的力還不夠,剪輯也是樣的道理。
我現(xiàn)在自己也做導演,但我自己的片子一定會交給剪輯師去剪,因為作為導演在拍攝中我有自己的想法,而剪輯師也會有自己的理解,這樣二者的思想相互碰撞就有可能出現(xiàn)出彩的片子。
一部片子有成千上萬種方式去剪輯,你需要找到某種契合點。如果觀影者被感動了,那就說明你成功了。無論是將來還是現(xiàn)在,我覺得剪輯肯定是在電影行業(yè)中越來越重要。
用哲學的理念闡述剪輯
廖慶松:
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如何在剪輯過程中成長,剪輯如何改變了我。這么多年的從業(yè),電影改變了我,改變了我的認知,改變了我面對電影的狀態(tài)。相反,因為我的改變,我也改變了我所剪輯的電影。我直相信,剪輯師能力的高低能夠改變電影的品質(zhì)。如果你對電影不夠理解,那么你的剪輯就會差些火候。
一部電影的制作,從前期到拍攝會有導演、編劇、攝影師、演員等等,到最后才是剪輯。在剪輯之前,每個步驟都有可能出問題,但剪輯不能,因為剪輯可能是整個制作過程的最后個品質(zhì)監(jiān)督者,通俗說你身后沒人再進行進 步的藝術架構(gòu)了。
年輕時我就這樣認為,我要扛起整個片子的成敗。但想法終究是想法,孟子說“勞其筋骨,必乏其身”,作為 個電影剪輯師,你要被電影摧殘,要在里面得到教訓,才能做得更好。在每次剪輯完一部影片后,我通常會有幾個禮拜的空閑時期,這對我來講就是海綿期,我需要通過書、電影等來吸收大量的知識,彌補剪輯時沒有發(fā)現(xiàn)的、自己缺少的東西。
事實上,在學習剪輯時我的老師教了我們很多理論,但后來存實際操作中我發(fā)現(xiàn)并沒有得到很多東西,而是自己必須從實際剪輯中學起。第次剪輯時,我已經(jīng)學習了電影五六年,也看過很多電影和書籍,但之前從沒剪過片子。當時,導演拿來一部片子給我,我用了四天時間剪輯,這是我剪得最爛的一部片子。我開始發(fā)現(xiàn),即使我閱片無數(shù),有再多電影知識,如果沒有實際操作根本沒用,做剪輯必須親自在剪輯臺上體驗次次失敗后才能有所感悟。所以,我慢慢發(fā)現(xiàn),徒有概念和認真并不足以成事,你需要有實際操作經(jīng)驗。另外,剪輯完那部戲后我就開始研究美學,有一個理念讓我感觸很深,即“有我和無我”。這對一個剪輯師而言非常重要,“有我”即你有自己的概念、能力和看法,可以去對影像做自己的架構(gòu)?!盁o我”則是你在影片制作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讓自己消失,甚至可以讓導演;肖欠,訓敘述理態(tài)的觀念消失,以一個觀眾的身份去接近這部電影。
作為 個剪輯師,你一定要非常敏感,不要懈怠,在電影面前要坦誠,懂就懂不懂就是不懂。電影就像一個人,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當你面對你的電影時,請你把它當成你尊重的人,小僅要了解它的談吐,了解它的哲學,了解它對生活的態(tài)度,更要了解它的靈魂,這樣你才能真正剪出影片的精髓。
尊重第一感覺
迪倫·提契諾:
對我來說,剪輯就是要把所有的日出日落、撞車、表情等各種素材在關鍵時刻發(fā)揮它們最大的作用。我通常在閱讀劇本時就開始想象,想象演員會怎么演、想象如何把它們剪在一起、怎么樣會有更好的效果……經(jīng)過各種想象、嘗試和實際剪輯,盡量讓鏡頭、音樂、故事完全融合在起。
但是,實際上部電影有很多因素構(gòu)成,是多個部門和工種的創(chuàng)造力完成的。不管導演、編劇甚至我們怎么想象,電影永遠都不可能像它最初預想的那樣。所以,剪輯開始前,我會親自查看所有的素材并記下筆記,會標記我或?qū)а菹矚g或不喜歡的鏡頭。在我觀看這些素材時,我就已經(jīng)先在腦子里“剪輯—了,這個鏡頭應該用到哪兒,用什么樣的方法去銜接等等。在這個時候,我往往會聽從自己對素材的第一感覺。
我剪輯過一部非常有詩意的電影,是講述殺手之死。我們在剪輯這段的時候,進行了很長時、司的討論,例如最后的鏡頭到底用哪 條更好?這個鏡頭導演總共拍了32條,他們也把32條全都看了一遍,轉(zhuǎn)過來、推上去、拉遠等各種形式的鏡頭都難以抉擇,最后他們司我覺得哪 條最好,我回答說是第條。很多時候我發(fā)現(xiàn)第條就是最好的 條,只是在后期操作時我們會迷失,忘了最初的感覺。
最后我想說的是,作為前輩我們總在教年輕人一些技巧和經(jīng)驗,但其實我們可以相互學習,他們的眼界和能力同樣可以教會我們很多東西。做片子的時候,我經(jīng)常會讓我的助理來協(xié)助,也常常給他些機會讓他們?nèi)ビH自操作。我曾經(jīng)的助理現(xiàn)在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剪輯師。我為他們驕傲,他們成功就是我的成功。我希望我們從事剪輯的前輩可以以這種寬容的心態(tài)讓剪輯行業(yè)越來越好。
話題:電影剪輯技法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現(xiàn)
出席嘉賓:
中國電影剪輯學會會長周新霞
中國香港電影剪輯師麥子善
中國電影剪輯學會理事楊紅雨
中國電影剪輯學會理事孔勁蕾
電影的靈魂之旅
周新霞:
剪輯作品時,我會先感受素材,照著我的理解去理解劇本,照著我的感覺去感受人物,把故事的線索根據(jù)我的感覺捋清,把人物關系的轉(zhuǎn)折點找出來,并將電影拍攝中隱含的部分延伸出來。
剪輯是尋找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電影剪輯創(chuàng)作般而言是由主題和敘事兩大部分構(gòu)成,確立主題是為保證電影言之成理、言之有序。主題是電影的靈魂,沒有靈魂無異于行尸走肉,所以對于尋找和把控主題是創(chuàng)作中至關重要的問題,它直接關系到剪輯對于素材的挑選,對最終影像風格的呈現(xiàn)。廖慶松老師在接受采訪時曾把剪輯和雕塑做過一個比較,他說雕塑是釋放石頭的靈魂,剪輯是釋放電影的靈魂。我覺得他談到的靈魂,就是電影想要表達的主題。當然這一切最終要通過剪輯來實現(xiàn)。所以某種程度上說剪輯就是理解、提煉并把控主題,我稱之為它是電影的靈魂之旅。以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代宗師》為例,它的兩個版本(中版和美版)因為傳達的東西不樣,在剪輯上也就有所不同。比如葉問妻子回娘家、宮寶森入場以及宮寶森見趙寶山這幾場戲都剪掉了,這幾場戲單看很有味道,但是剪輯效果不一樣,被剪掉后整部戲就干凈完整了。如果你詳細拉(片)這兩部戲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兩個版本對同樣的素材處理是不樣的,當然主題表現(xiàn)也就是不樣的。留下哪些素材?素材如何排列?這都是你要表達的東西決定的。我經(jīng)常講,敘事心理學也是格式卡心理學層面,只需劃三條線就會聯(lián)想到三角型,劃少一筆不成型,多一筆又顯太滿,所以凡事都要掌握“度”。
在構(gòu)材思路上,凡事不遇則不立,剪輯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就是剪魂的過程。以何種方式鋪成整片,這是每個剪輯師都該莊重對待的問題。
剪輯靠功力
麥子善:
從業(yè)多年我唯剪輯過《后宮甄嬛傳》這一部電視劇,將76集重新剪輯成12集,我需要從它本身已有的素材出發(fā),讓剪輯出的成片里每一集都有起承轉(zhuǎn)合,還要把故事說通,這對我來說是一個較大的挑戰(zhàn)。
有人可能會覺得把這一場場戲拼起來會很痛苦,但我覺得這是剪輯師最大的樂趣,我們要把攝影拍攝的影像和編劇的故事重新解構(gòu),而如何解構(gòu)就要依靠剪輯師的功力。平時,我每天要看大量作品以汲取靈感。剪輯是我發(fā)揮最大功力的時候,也是我最享受專業(yè)性的時候,“故事好壞,全憑剪輯”。我從1964年入行到現(xiàn)在,對于電影剪輯的興趣點未減,而興趣會驅(qū)使你更深入了解電影。電影剪輯從膠片時代到數(shù)碼時代雖有所改變,但剪輯師的功力還是影響著整部影片的效果。
剪輯也是后期導演
楊紅雨:
近年來大家都說電影門檻越來越低,但我覺得這反而給剪輯師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剪輯師的作用反而更大了,當然也就要求更強的專業(yè)性。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剪輯師現(xiàn)在等于半個后期導演,重新進行電影解讀。我們組建了個剪輯師群,平日里討論的氣氛非常熱烈,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個人提出問題,瞬間幾十條回復的情況,群里的成員會就自己的經(jīng)驗給出解決方案,這也從側(cè)面說明剪輯師的圈子很團結(jié)。群里有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如果把剪輯師的工作形容成雕花,精細且充滿藝術性。你不但可以決定如何選材,還能決定怎么雕。權(quán)力越大,責仟也越大,作為剪輯師,要用實際行動證明自我價值。
掌控住待剪的素材
孔勁蕾:
今天我想說說我在實際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在現(xiàn)場的同行可能都跟我有同樣的感觸,就是現(xiàn)在片子的素材量越來越大。但越是大量的素材越要從容面對,量大這件事好像對咱們同行來說可能并不是一個不能克服的困難。那么面對這些大量的素材我們應該怎么做?怎么存剪輯中有效地去掌控這些素材?
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第一個是我們剪輯師要有月口量存主席臺上去做剪輯?,F(xiàn)在的大趨勢是多個機位拍攝,導演分鏡頭的很少,拍攝出的素材自由度比較人,所以剪輯師更應該發(fā)揮后期導演的角色。首先從結(jié)構(gòu)上就應該有那種重新洗牌的勇氣,但是說實話這個不是光有勇氣就可以,我覺得平時我們還是需要有很大的起碼是在文學素養(yǎng)上的 個累積,對自己自覺的培養(yǎng)。當你看文學藝術作品時的時候,你看它怎么步一步推進故事,尤其是長篇小說怎么掌控故事的發(fā)展和節(jié)奏,這能給剪輯師很大的滋養(yǎng),剪輯真的需要你平常對于文學的感恬,用文學的思維來做這個事會更有效。
第二,現(xiàn)在電影越來越多用的方法就是混剪。在剪輯上把整場戲打亂,然后以人物情緒為 個軸線,或者以音樂貫穿全片剪輯?!洞趲煛肪褪且粋€將混剪運用得特別好的 個例子。所以我覺得有時候我們接到那種小成本的影片,而導演拍的又不是那么規(guī)整的時候,我們需要在剪輯上使勁,就可以用到一些混剪的方法。但混剪并不是炫技,也就說我們必須要找到能使用混剪的點,比如一曲音樂、個畫外音,甚至可以是個人物情緒的推進都可以。但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剪輯的度,需要恰到好處的把握。
第三點就是剪輯要給觀眾留有思考和感受的時間和空間。有些電影故事講得很清也比較規(guī)整,但這僅僅是第一層,我們還需要給觀眾講述到導演心里的第二層。就是你也許能做到很飽滿,這個戲已經(jīng)做到很極致,但是你還是應該在某個點嘎然而止,這樣反而能帶著觀眾往下走,會接著電影的后路走。我看過有一部影片的剪輯師就是特別有情節(jié),在好幾個節(jié)點上就沒有拖泥帶水地切很多反應鏡頭,反而 卜子就把表情給斷掉了。他會讓觀眾覺得這部戲可能就停在這兒,下一個鏡頭可能接 個空鏡或者是某一個過場,就會讓觀眾不那么情緒化,在下 場戲會得到 個舒緩接著再進行新的情節(jié)。
總而言之,我覺得作為剪輯師來說,我們不論看到好的片子還是好的學習方法都應該點點看,一點一點扒片子,這也是我的老師教給我特別重要的剪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