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佳燁
時間:4月15日上午10點地點:逸咖啡
初見孫少光老師,儒雅、智慧,想想這兩個詞是能給他的最貼切的印象吧在和諧的洽談氛圍里,細膩的光線夾雜著萬種情懷,他的“面貌”正如他的作品,大氣又不失典雅。
“紀錄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紀錄片可以帶我感知世界。這個世界擁有萬般景象,充滿未知數,在記錄世界的同時我能去接近它、感覺它。我想沒有任何個職業(yè)可以這樣,但紀錄片攝影師做到了?!?/p>
個多小時的交談,這句記憶猶新。在這個枯燥重疊的技術行業(yè)里,保持激情而有力量的前行對紀錄片攝影師來說是個奢求。孫少光,做到了。
作為一名紀錄片攝影師,雖然他的長片作品不多,卻憑借關注農民工回鄉(xiāng)的《歸途列車》(2010年)拿下了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和加拿大華人導演張僑勇合作,關注會理拳擊手齊漠詳和他學生故事的《千錘百煉》(2012年)拿下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孫少光本人更是憑此拿下了洛杉磯亞太電影節(jié)最佳攝影獎。
那時的經歷
十七八年前,孫少光開始接觸圖片攝影的訓練,這可以算是他職業(yè)生涯的開端。圖片攝影的學習對他日后的拍攝訓練起了極大地推動作用。像光線的把握、構圖能力的控制都比非科班出身的人更為穩(wěn)定扎實。后來轉行至電視工作,在這之前也在影視公司發(fā)展,跳躍式的工作領域更好地鍛煉了他在紀錄片流程上的拍攝能力,也讓他看到了一個規(guī)范、標準的工作模式。對于攝影師來講,這無疑是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他與世界上些有名的攝影師合作過, 起拍過野生動物,這些繹歷深深地影響著他,影響著他對世界觀察的態(tài)度,影響著他特立獨行的工作方式。
在孫少光心中,JamesNachtwey是年輕時就開始尊敬的 位戰(zhàn)地攝影師。這是一位冷僻而正義的攝影師,但同時在心中又充滿了對世界的憐憫和寬容。他喜歡JamesNachtwey的執(zhí)著,喜歡他不顧一切的專注。
《第三極》的拍攝故事
在播出后,《第三極》作為中國首部4K超高清大型紀錄片,贏得了觀眾的致贊賞。這是組涉藏題材的紀錄片,主要講述人與自然之間如何相處共生。自2013年年初正式籌備至2014年7月,四個攝制組總計拍攝400多個工作日,行程遍及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青藏高原的50多個不為人知的秘境。孫少光說,光是自己就已經行走五萬多公里,算算可以繞地球一圈多了。
在這部影片中,每個主人公都有著強烈的生存愿望,這種愿望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身邊的人,為了某種傳承的力量。這種人類心靈的制高點,堅韌、善良、智慧、愛的精神,正是《第三極》所要表現(xiàn)的。
出行拍攝一走就是年多,孫少光老師閑暇之余必會關注時代訊息。他自己收藏了50多個國外攝影師,十幾個技術網站、BBS等多種媒介。他說,每年閱讀的說明書要比其他書多很多。攝影師要時刻保持對技術的關注,尤其是商業(yè)攝影師,新技術的掌握馬上就可以應用到自己的商業(yè)拍攝中。
很多人曾問孫少光,怎么去權衡攝影師和導演的定位7他認為紀錄片導演要遠比攝影師面臨更多的壓力,一個好的導演綜合素質要求是很高的。雖然他也做過 些商業(yè)片導演的工作,但對畫面創(chuàng)作的癡迷度遠比去講述故事更高。他更喜歡去做攝影師?!皩τ谝粋€成熟的攝影師來說,要理解和幫助導演實現(xiàn)畫面要求是基本美德。必須永遠記住,創(chuàng)作的核心始終是導演,攝影師不可僭越本位?!睂O老師直強調,謙遜的工作態(tài)度和明確的工作定位在任何時候都很重要。
Q:《數碼影像時代》
A:《第三極》攝影師孫少光
Q:這次拍攝選用了RED Epic+EF卡口鏡頭的組合出于什么考慮,大變焦比的長焦鏡頭對畫質影響如何取舍?
A:這次拍攝做了很多取舍,岡為要遠赴高原,最后選擇了最便攜的解決方案,常規(guī)拍攝方面有 臺REDEpic和一臺索尼PMW-F55, 臺佳能EOS SD Markll;多軸航拍器上我們選用了索尼NEX-5R微單和松下GH3。這次選用RED作為我拍攝用的主力機型的原岡是,第一,不打算采用原始RAW格式,RED機內記錄的RAW格式可以進行壓縮;第二,需要有升格能力,這樣綜合考慮看,RED是個不錯的選擇。
我們選擇28-300mm鏡頭,可以應付絕大部分的拍攝情況,因為大變焦比不用頻繁更換鏡頭,但是不同焦段的光學效果會讓質量不統(tǒng)一,所以在換鏡頭的同時畫面會有一些差別,但為了拍攝效率,保證制作周期,只能做些犧牲。后來攝制組做了比較大的調整,既在當前焦段下盡量選擇光學素質好的鏡頭,例如在使用200mm端時就選用小白來拍、50mm中焦畫面時絕不會用24-70mm這樣的變焦鏡頭拍,而會用定焦來拍。
Q:在高海拔、低溫這樣的極端場景下工作,對于設備的考驗極大,劇組是如何管理設備的?此外,如何合理安排劇組工作人員的工時和體力?
A:器材保管方面,我認為存西藏拍攝最大的問題并非環(huán)境因素,而是補給問題。如果器材出司題需要補給和調整的話會非常困難,空運都需要一周以上,所以這次采用的方法是任何易損的東西都要三個備份。同時工作人員必須具備定的設備維修能力。在西藏,風沙灰塵大,清潔變得固然重要,我們帶了足夠多的清潔器材。
人員安排方面,在高原上工作強度特別高,個別高海拔地區(qū)體力消耗就更大了,導演組會盡量多帶一兩名攝影助理,攝影師盡量不去做體力上的消耗,以免過于勞累導致后續(xù)拍攝注意力不集中,會影響拍攝任務。其余場工也要合理分配體力,幾個人輪流工作。
Q:拍攝中占有多大比例,航拍方案是如何確定的?高海拔飛行任務對航拍器的影響有多少?
A: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有兩個航拍器,一個小型的航拍器掛GroPro,另一個是大疆的六軸航拍器S800。在高空環(huán)境下影響很多,因為海拔較高,所有的電影機都在超負荷運作,海拔高對航拍有限制,電池使用程度提出要求,我們的解決方案是控制飛行耗電小能超過電池標定的1/3,并同時準備多塊備用電池。
Q:為什么選擇采用4K拍攝,4K產生的大量內容如何安全保存?
A:因為素材量很大,所以素材管理配有專門備份的工作人員。最難的問題是素材的安全問題,我們采用三個備份、分別保存的方法。現(xiàn)場進行兩個備份,還有一塊小型硬盤,也就是筆記本硬盤,這樣便于環(huán)境惡劣,沒有電源的情況下備份?;氐嚼_還有一個基地,在拉薩做脫機轉碼工作,下變換代理文件出來。
Q:您接下來的計劃?
A:日后會參加一個中法項目, 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于孩子的紀錄片,還有一個關于野生動物的拍攝。我個人對野生動物拍攝比較感興趣,在中圍拍野生動物的人很少,這個拍攝需要去了解的知識太多了,我正在學習千奇百怪的物種知識。這正是我著迷和享受的地方,我很希望日后在中國的紀錄片領域做出貢獻。
紀錄片融入生活
對于孫少光來說,長期在外工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旅程也好,工作也罷,都已經成為他的生活。這份職業(yè)對他來說更多是不可控環(huán)境下的一種挑戰(zhàn),是X利會百態(tài)一種正確的引領,是對世界更強烈的種認知。任何事情,有得有失,但他更享受已經得到的。他說“現(xiàn)實中有太多的顛沛流離,用行走感知世界,你會發(fā)現(xiàn)生命還有另一種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