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А.В.斯佩蘭斯基 著 張廣翔 譯
(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 歷史與考古所, 葉卡捷琳堡 620990)
·熱點研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蘇聯(lián)軍火工業(yè)·
烏拉爾軍事工業(yè)綜合體是蘇聯(lián)國防工業(yè)的基礎
[俄]А.В.斯佩蘭斯基 著 張廣翔 譯
(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 歷史與考古所, 葉卡捷琳堡 620990)
烏拉爾地區(qū)的國防工業(yè)制造了各類槍械、火炮設備、坦克、核彈藥及其運載工具,在蘇聯(lián)軍事工業(yè)綜合體的建設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這些工廠的設計局網羅了一大批出色的武器發(fā)明家和軍事生產組織者,發(fā)明了大量的新型武器。蘇聯(lián)強大的軍事工業(yè)綜合體提高了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增強了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威懾力,影響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維護了國家的團結。
蘇聯(lián) 烏拉爾 軍事工業(yè)綜合體 國防工業(yè)
歷史銘記20世紀,不僅是因為這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獲得最偉大成果的時期,還因為這是一個戰(zhàn)爭頻發(fā)的時期,其中包括兩次世界大戰(zhàn)。很多國家面臨著與潛在敵人發(fā)生軍事沖突的危險,被迫發(fā)展和完善自己的各類軍備,這給社會發(fā)展帶來了極其矛盾的后果。一方面,軍事化客觀上導致國際緊張局勢的升級,軍事行動導致巨大破壞和犧牲;另一方面,增強軍事實力也具有正面效果,為了完善武器而從事的科學研究有助于加快科技進步,推動社會的現代化。與此同時,軍事戰(zhàn)略均勢的建立通常避免了各沖突方用軍事手段解決政治問題,使得沖突國領導人,至少是大國領導人,為了自己的安全也要尋求和平手段解決危機,
這種趨勢在整個蘇聯(lián)時期表現得最為明顯。蘇聯(lián)領導人明白,在東西方文明對抗時代,在與世界主要國家出現意識形態(tài)對立的狀態(tài)下,只有建立強大的軍事工業(yè)綜合體,才能避免軍事對抗或者在極端不利的軍事對抗中取勝。因此斯大林現代化的重點是蘇聯(lián)經濟的軍事化,這也不是沒有原因的。而且在后斯大林時期,蘇聯(lián)繼續(xù)將國防工業(yè)放在工業(yè)發(fā)展的優(yōu)先位置,當時提出的意識形態(tài)口號是“兩種對立制度的斗爭”,“在軍事戰(zhàn)略均勢基礎上維護世界和平”。
烏拉爾地區(qū)是蘇聯(lián)最大的武器制造中心??死锬妨謱m領導人明白,將所有軍事工業(yè)集中在西部地區(qū)是很危險的,于是努力將部分國防力量遷到邊疆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憑借自身有利的地理位置,在地緣政治上不易受到攻擊。于是,烏拉爾地區(qū)在蘇聯(lián)現代化時期逐漸成為“紅色帝國”軍事工業(yè)的基地,這絕非偶然。早在20世紀20—30年代,烏拉爾地區(qū)就奠定了建立軍事工業(yè)的堅實基礎,化學、燃料、冶金、機器制造、電力等基礎領域發(fā)展起來,新的礦床和煤田等備用資源得到開發(fā),這使之全面服務于國防生產成為可能。1928—1937年烏拉爾工業(yè)的固定資本增加了11倍,總產量增加了6倍。*Сперанский А.В.,Корнилов Г.Е.,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 // Уральская 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1998. С. 107.在此基礎上,烏拉爾在蘇德戰(zhàn)爭時期建成了獨一無二的軍事工業(yè)綜合體,制造了接近40%的軍用品。在戰(zhàn)爭期間,烏拉爾的軍事工業(yè)增長了5倍,生產了蘇聯(lián)2/3的坦克、3/4的槍械和1/2的火炮系統(tǒng)。*Вознесенский Н.А.Военная экономика СССР в период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М., 1947. С. 41, 49, 50, 77, 109, 110; Чадаев Я.Е. Экономика СССР в период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1941-1945 гг.) .М., 1965. С. 143, 149, 240.從戰(zhàn)爭結束到蘇聯(lián)解體,烏拉爾地區(qū)所有主要的大型工業(yè)企業(yè)繼續(xù)從事國防工業(yè),發(fā)明出新型號的槍械、火炮和裝甲坦克。而且,在此期間烏拉爾的廣大區(qū)域內形成了研制核彈頭和核彈藥的獨一無二的兵器制造綜合體,為國家戰(zhàn)略威懾力量的建立作出了主要貢獻。
20世紀初,烏拉爾軍事工業(yè)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生產槍械。盡管當時的社會大動亂使這一生產遭受巨大損失,許多工廠面臨諸多技術空白和嚴重的人才短缺,但是在內戰(zhàn)結束后這里很快就開始重建兵工廠。1921年8月勞動國防委員會批準了《關于采取措施重建大型工業(yè)、促進和發(fā)展生產的基本條例》,該條例主要針對沃特金斯克和伊熱夫斯克的兵工廠和鑄鋼廠。1922年這里已經開始制造謝·伊·莫辛的三俄分口徑步槍(1891年型)、“馬克沁”(Максим,Maxim)機槍的配套部件、伯丹(Бердан,Berdan)和皮珀(Пиппер,Pieper)獵槍系統(tǒng)。*Бехтерева Л.Н. Рабочие оборон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Удмуртии в 1920-е годы. Ижевск, 1999. С. 128-129.
20世紀20年代末,烏拉爾的國防生產被列入了加快工業(yè)化的大型計劃中。于是蘇聯(lián)政府開始對伊熱夫斯克冶金廠進行改造,使其成為槍械生產部門主要的金屬供應商。到蘇德戰(zhàn)爭之前,該工廠共建設了6個大型車間、中央熱電站、初扎車間、6座平爐和3座電爐、數十個軋制設備和鋼材拉絲設備。結果在20世紀30—40年代期間,該工廠的鋼產量比之前增加了2.5倍。*История Удмуртии: ХХ век / Под ред. К.И. Куликова. Ижевск, 2005. С. 170-172.
1937年沃特金斯克機械制造廠調整方向,開始生產火炮產品,*Воткинский завод: история развити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за 240 лет. Ижевск, 1999. С. 75.而槍械生產僅集中在伊熱夫斯克鋼鐵廠(№180廠)。20世紀30年代末,該鋼鐵廠通過流水作業(yè)方式生產出謝·伊·莫辛的1891/1930型步槍,開始生產既能單發(fā)射擊又能連續(xù)射擊的謝·加·西蒙諾夫的7.62毫米自動步槍(АВС-36,AVS-36)。該鋼鐵廠為了設計這款自動步槍,組建了設計技術局,后來成為武器裝備人民委員、國防工業(yè)部長、蘇聯(lián)國防部長的德·費·烏斯季諾夫就曾在該設計局任職。АВС-36是最現代化的槍械,它的一系列指標勝過最優(yōu)秀的西方同類產品,包括美國軍隊使用的7.62毫米M1式加蘭德自動步槍(Гаранд М1,M1 Garand)。伊熱夫斯克鋼鐵廠生產出了大量該型號的槍支,到1940年生產出65000多支,并在戰(zhàn)前時期的沖突(諾門坎戰(zhàn)役、蘇芬戰(zhàn)爭)中已經開始使用。不過它并未獲得軍隊的普遍贊美,士兵們指責它可靠性低、對氣候條件敏感和結構復雜。*Чумак Р. Винтовка, опередившая время // Калашников. Оружие, боеприпасы, снаряжение. 2002. № 4. C. 6-11.
根據軍事領導人的要求,伊熱夫斯克工廠1938年開始生產費·瓦·托卡列夫步槍。但是這款步槍也有缺點,需要減輕重量并提高可靠性。同年,受武器裝備人民委員鮑·利·萬尼科夫的委托,該工廠準備生產雅·格·塔賓和米·葉·別列津設計的大口徑空軍機槍。在對機槍樣品進行制造和試驗之后,該工廠決定對“別列津”型機槍進行流水化生產。
1939年,為了促進生產專門化并提高產量,伊熱夫斯克鋼鐵廠分成了兩個獨立的企業(yè)——冶金廠(№71廠)和機械制造廠(№74廠)。戰(zhàn)前伊熱夫斯克機械制造廠就開始生產維·科·巴欽和安·瓦·斯韋特利奇內設計的反坦克槍БМК-7(BMK-7)。*Щит и меч Отчизны. Оружие Урал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 Под ред. А.В. Сперанского.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2008. С. 199, 200.
在偉大的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由于謝斯特羅列茨克槍械工廠早在戰(zhàn)爭開始時就停止了生產,而位于軍事行動地區(qū)的圖拉工廠已被疏散,伊熱夫斯克成為僅有的生產所有類型槍械的地方。在艱苦的戰(zhàn)亂時期,伊熱夫斯克機械制造廠生產出數量眾多的15種新型槍械和航空軍械,到1944年末其產品產量比1939年增加了2.5倍。伊熱夫斯克冶金廠為前線供應了148.4萬噸鋼鐵、110.4萬噸軋材。在此期間伊熱夫斯克摩托車廠開始轉產,根據國防委員會1941年11月23日的決定,工廠開始生產“馬克沁”重機關槍,并在戰(zhàn)爭年代為前線供應了83000支這款槍械。在整個1941—1945年間,伊熱夫斯克軍事企業(yè)生產的槍械等于過去92年間的總和。*Удмуртия в период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1941-1945 гг.). Ижевск, 1996. С. 85; Удмуртия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1941-1945 гг.: Сб. документов. Ижевск, 1995. С. 256-257.
在戰(zhàn)爭時期,烏拉爾獲得了自動化武器的流水化生產的大量經驗,這成為開發(fā)新型自動步槍的基礎。舉世聞名的自動步槍的發(fā)明者米·季·卡拉什尼科夫完成了槍械生產領域真正的技術革命,他的名字早已成為傳奇,成了一些國家的國家象征。*原文如此。Имя М.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 изобретателя автомата, получившего известность во всем мире, а в некоторых странах приобретшего статус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символа, уже давно стало легендарным.據美國國防信息中心估算,目前世界上正使用超過1億支不同型號的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除俄羅斯外,目前超過10個國家正在生產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Оберемко В. 《АК》 -автомат на века // Аргументы и факты. 2004. 10 ноября.
戰(zhàn)后的伊熱夫斯克開始研究新的自動步槍型號,當時還是年輕設計師的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武器在將近10種樣品中是最優(yōu)秀的。經過多次改進,1949年6月,被命名為АК-47的自動步槍開始生產并投入使用。之后軍隊還采用了12種型號的卡拉什尼科夫武器系統(tǒng):自動槍АКМ, АКМС(AKMS)(1959年),輕機槍РПК(RPK) (1959年),機槍ПК(PK),ПКС(PKS)(1961年),ПКТ(PKT),ПКМ(PKM)(1962年),自動步槍АК-74,АКС-74(AKS-74)(1974年),АКС-74У(AKS-74U)(1979年)等等。AK的高效率、簡易性、可靠性等優(yōu)點使其在當代俄羅斯軍隊中仍是基本槍械類型。當然,對這一著名的自動步槍也有一些批評性意見,特別是與強大的突擊步槍M16(美國)和“加利爾”(Галил,Galil)(以色列)相比較的時候。但是我們不該忘記,M16在設計中借用了很多АК的特性,而“加利爾”大體上就是在AK的基本設計方案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Поликарпов М. Прощай, 《калаш》? // Независимое воен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 2005. 23 декабря.
俄羅斯也試圖研制出超越AK的具有更高作戰(zhàn)效能的自動步槍。伊·雅·斯捷奇金、尼·米·阿法納西耶夫、格·亞·科羅博夫、尼·根·尼科諾夫,以及米·季·卡拉什尼科夫之子維·米·卡拉什尼科夫等人一直在試圖解決這一問題,其中最為成功的是尼科諾夫1994年的自動步槍型號,后來獲得正式名稱АН-94(AN-94)。這位伊熱夫斯克的設計師運用改變后坐沖量的方案,提高了АН-94自動槍的射擊效能,使其達到АК-47的兩倍、美國M16步槍的1.5倍。*Борцов А. Будет ли новый автомат? // Мастер ружье. 2002. № 60. С. 58-62.
伊熱夫斯克現代自動化武器的研制歷史不僅包括卡拉什尼科夫時代,還包括對一系列沖鋒槍和微型突擊步槍的研制與現代化改造,如ПП-71(PP-71)、МА-75、ПП-91(PP-91)“雪松”(Кедр,Kedr)(Е.Ф.德拉貢諾夫)、ПП(PP)“野牛-2”(Бизон-2,Bizon-2)(葉·費·卡拉什尼科夫)等等。手槍(尼·費·馬卡羅夫手槍、弗·亞·亞雷金手槍)和狙擊步槍[Е.Ф.德拉貢諾夫的СВД(SVD)、СВДС-А(SVDS-A,陸軍用)、СВДС-Д(SVDS-D,空降用)]等單兵武器的生產,也是戰(zhàn)后時期烏拉爾槍械發(fā)展中的重要階段。最新研制的狙擊武器是СВ-98(SV-98)、СВ-99(SV-99)型狙擊步槍,這是康采恩“伊日瑪?!?Ижмаш)開放式股份公司的總設計師為解決搶劫和恐怖主義等特殊問題而設計的。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還有7.62毫米6П41(6P41)“佩徹涅格”機槍(Печенег),ОСВ-96(OSV-96)狙擊步槍,6П35(6P35)、ГШ-18(GSh-18)、СР1(SR1)手槍,以及ПП-90М(PP-90M)、АЕК 919К、ПП-90М1(PP-90M1)沖鋒槍。*Подробнее см.: Щит и меч Отчизны. Оружие Урал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С. 214-221.
火炮生產被視為20世紀烏拉爾地區(qū)國防工業(yè)的核心。斯大林非常重視火炮,稱火炮是“現代戰(zhàn)爭之神”。在他的影響下,蘇聯(lián)火炮生產中心——包括烏拉爾地區(qū)的工廠——的產品數量和質量水平都不斷提高。早在18世紀,彼爾姆就出現了№172機器制造廠(即著名的“莫托維利哈”),它在許多方面都決定著烏拉爾火炮的實力。內戰(zhàn)后該工廠的生產得到恢復,主要任務是改進工農紅軍從舊俄軍隊那里得到的火炮。例如,在弗·尼·西多連科的領導下,彼爾姆的設計師們延長了76.2毫米師屬加農炮(三英寸口徑野炮)的炮身,從而大大提高了它的射程,但是火炮的口徑、甚至1900年的彈藥筒型號都得到了保留。這款火炮在烏拉爾經過改良后,在很長時間內成為工農紅軍的主戰(zhàn)武器裝備,并在蘇德戰(zhàn)爭時期表現非常出色。按照弗·尼·西多連科的設計方案,還對施耐德(Шнейдер,Schneider)和克虜伯(Крупп,Krupp)122毫米榴彈炮進行了現代化改良。這些火炮結構簡潔,重量較輕,射程較遠,在軍隊中很受歡迎。
隨著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改變,蘇聯(lián)也開始嘗試制造新的現代化火炮,1935年蘇聯(lián)政府通過了改進火炮的計劃,責成烏拉爾工廠生產新一代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彈炮來裝備紅軍。在蘇德戰(zhàn)爭前夕,莫托維利哈工廠完成了任務,按照設計師費·費·彼得羅夫的方案,研制出了МЛ-20(ML-20)和М-30榴彈炮,該炮在戰(zhàn)斗中表現非常出色,前線戰(zhàn)士們給155毫米МЛ-20榴彈炮起了外號叫“葉梅利卡”。從1937年到1946年間,這款火炮僅在№172廠生產,共計6884門。122毫米М-30榴彈炮在前線被稱為“媽媽”,它全部由烏拉爾重型機器制造廠生產,從1940年到1955年間共生產出15340門。這款火炮長時間裝備蘇聯(lián)軍隊,在阿富汗戰(zhàn)爭中也被廣泛使用,甚至直到現在很多國家的軍隊仍在使用它。費·費·彼得羅夫領導的彼爾姆機器制造廠還研制出另外幾款火炮:152毫米師屬榴彈炮М-10、107毫米加農炮М-60,但這幾個型號并未在作戰(zhàn)中得到廣泛使用,因而未能進行大批量生產。*Широкорад А.Б.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артиллерии. Минск, 2000. С. 461, 521, 656; Щит и меч Отечества. Оружие Урал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С. 235, 236.
直到蘇德戰(zhàn)爭前,莫托維利哈工廠是烏拉爾地區(qū)唯一一家專門生產火炮的工廠。但戰(zhàn)爭來臨時,擁有強大冶金基礎的重型機器制造企業(yè)也受領了火炮生產任務,如沃特金斯克機器制造廠和烏拉爾重型機器制造廠。前者從1938年起實際上暫停了民用產品的生產,集中全力生產152毫米М-10榴彈炮(1938年型)。而后者在完成民用訂單的同時,被迫發(fā)展自己的“專門生產”,即生產1910/30型122毫米ВГ(VG)榴彈炮和Ф-19(F-19)加農炮。戰(zhàn)前的蘇聯(lián)軍隊中,有1058門彼爾姆機器制造廠和沃特金斯克機器制造廠生產的М-10榴彈炮,有1267門烏拉爾重型機器制造廠生產的ВГ榴彈炮。從1940年起,烏拉爾重型機器制造廠開始研發(fā)著名榴彈炮М-30,到1941年6月22日共生產出200門。*Широкорад А.Б.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артиллерии. С. 683.
戰(zhàn)前的工作使烏拉爾的工廠在戰(zhàn)時環(huán)境下表現出色。再加上被疏散的工廠搬遷到烏拉爾,與當地的生產組織進行了很好的協(xié)調,因此從1941年6月末起,烏拉爾的火炮產量大幅提升。如彼爾姆機器制造廠與莫斯科炮廠合并后,火炮系統(tǒng)的生產規(guī)模到1942年9月擴大了7倍,在整個戰(zhàn)爭時期共生產了48600門火炮,占紅軍火炮系統(tǒng)總量的1/4。*Щит и меч Отчизны. Оружие Урал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С. 243.1941年10月,莫斯科炮廠的一部分被疏散到了斯維爾德洛夫斯克,與“彼爾姆方案”不同,這部分炮廠保留了自身的獨立性,繼續(xù)以“加里寧第八工廠”的名稱從事生產活動。該工廠開始只生產85毫米半自動炮52-365К,這被公認為二戰(zhàn)期間世界上最好的高射炮。從1942年起,工廠開始生產海軍艦隊的85毫米半自動艦載設備90-К。整個戰(zhàn)爭時期,工廠在少將鮑·阿·弗拉特金的領導下共生產出2萬門火炮。*Зимовец Е.В. От орудийных мастерских в г.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е до завода № 8 им. Калинина в г. Свердловске и ОАО 《МЗИК》 в г.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е. Рукопись.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2006. С. 5-14.
戰(zhàn)爭時期烏拉爾重型機器制造廠是生產火炮的重要基地。根據拉·巴·貝利亞(他在戰(zhàn)爭結束之前擔任該工廠的監(jiān)護人)的倡議,1942年廠區(qū)內建立了№9廠。這家企業(yè)隸屬于裝備人民委員部,并且擁有自己的實驗設計室(即費·費·彼得羅夫領導的第九試驗設計室),生產出了М-30、Д-1(D-1)榴彈炮以及Ф-32(F-32)、Ф-34(F-34)和ЗИС-5(ZIS-5)坦克炮。在整個戰(zhàn)爭時期烏拉爾重型機器制造廠一共生產出13600門火炮,并為近3萬門炮的生產提供了坯料。
自行火炮是戰(zhàn)爭時期烏拉爾重型機器制造廠的標志性產品。戰(zhàn)前不被看好的“老舊坦克”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卻意義非凡,它們能夠摧毀敵軍的裝甲設備,破壞最強大的堡壘,這正是紅軍轉入反攻時所需要的。因此烏拉爾重型機器制造廠成立了專門設計局來研制自行火炮,并由列·伊·戈爾利茨基領導自行火炮的批量生產。*Широкорад А.Б.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артиллерии.С. 521; Щит и меч Отчизны. Оружие Урал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С. 246, 250, 251; Во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Урала. События и люди / Под ред. А.В. Сперанского.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2008. С. 250.從1942年12月到1943年8月,這家工廠制造并發(fā)往前線共638門СУ-122(SU-122)火炮。從1943年8月到1944年10月期間,前線共收到2644門СУ-85(SU-85),這款自行火炮代替了СУ-122,能夠擊破德軍的“虎式”和“豹式”坦克的加強裝甲。從1944年9月到1946年3月該工廠生產了3037門СУ-100(SU-100),這款100毫米火炮是一個成功的“獵人”,它的炮彈能夠穿透德軍的所有型號的坦克裝甲。*Советские средние 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ие установки (1941-1945). М., 2005. С. 6, 7; Горлицкий Л.И.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главного конструктора. Рукопись. С. 254. Хранится в музее ЦКБ 《Трансмаш》.
戰(zhàn)爭時期,沃特金斯克機器制造廠的М-10榴彈炮產量大幅提高,并且開始批量生產53-К反坦克炮、20-К坦克炮、21-К海軍炮、ЗИС-3(ZIS-3)師屬加農炮和СУ-76М(SU-76M)自行火炮。該工廠也自行設計了多個型號的產品,包括用于Т-80坦克的45毫米坦克炮ВТ-43(VT-43)和45毫米21-КМ海軍炮。在整個戰(zhàn)爭時期,沃特金斯克機器制造廠生產出超過52000門不同型號和不同口徑的火炮。戰(zhàn)爭時期,烏斯季卡塔夫№13廠也參與火炮生產。這里起初生產高射炮和“喀秋莎”火箭炮發(fā)射架,之后開始生產真正的火箭炮。工廠還為Т-34坦克開發(fā)生產出76毫米火炮。在整個戰(zhàn)爭時期烏斯季卡塔夫工人共為前線送出12357門坦克炮、3096門火箭炮、13231塊高射炮發(fā)射架和其它戰(zhàn)斗裝備。*Щит и меч Отчизны. Оружие Урал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С. 256, 257.
戰(zhàn)爭時期烏拉爾成了火箭炮的主產地。被疏散到車里雅賓斯克的莫斯科壓氣機廠(車里雅賓斯克壓氣機廠)、車里雅賓斯克的德·瓦·克柳申科工廠、被疏散到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工廠(烏拉爾壓氣機廠)和“烏拉爾電氣設備廠”擔任了“喀秋莎”火箭炮的修理和生產業(yè)務。實際上車里雅賓斯克每個月能為部隊輸送45門“喀秋莎”火箭炮,而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則一共提供了1700門火箭炮。*Щит и меч Отчизны. Оружие Урал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С. 245, 259-262.
盡管炮兵在蘇德戰(zhàn)爭期間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戰(zhàn)后的蘇聯(lián)領導人尼·謝·赫魯曉夫則將其稱為“史前技術”,要求火炮設計局和企業(yè)只研究導彈方面的內容。在赫魯曉夫下臺后,蘇聯(lián)火炮恢復了全面發(fā)展,而烏拉爾國防工業(yè)企業(yè)則重新成為這種發(fā)展的發(fā)動機。彼爾姆機器制造廠繼續(xù)研制火炮系統(tǒng),由總設計師米·尤·齊魯利尼科夫領導的172專門設計局設計出了М-46火炮,用于破壞地面防御工事,對抗敵軍的重型設備和火炮。與此同時,該工廠還研制成功了超功率高射炮КС-30(KS-30),它能擊毀高達20公里外的潛在敵軍飛機。工廠還研制出坦克炮Д-10、2А20、 2А26М2、2А46-1、2А46-2,分別適用于坦克Т-54、Т-62、Т-64、Т-70和Т-72。
20世紀60—70年代,彼爾姆設計師們在尤·尼·卡拉奇尼科夫領導下與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第三實驗設計局(后來成為運輸機械制造廠中心設計局)一起制造出了“金合歡”152毫米自行榴彈炮,以每分鐘3發(fā)的射速創(chuàng)下了22.5公里的射程記錄。它被使用在多場戰(zhàn)爭中并至今仍在俄羅斯軍隊服役。后來他們還一起研制出能夠打擊9.7公里外敵人的“郁金香”240毫米自行迫擊炮、射程達28.4公里的152毫米自行火炮“風信子-S”以及被稱為“風信子-B”的牽引型號。*Кадочников В.Н. Лебедев. Человек и его время. Пермь, 2006. С.97; Щит и меч Отчизны. Оружие Урал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С. 265, 266.
彼爾姆的莫托維利哈工廠也從事火箭研究,它與其他設計局一起參與研發(fā)122毫米“冰雹”齊射火箭炮(БМ-21,BM-21),其射程達20.7公里,1964年開始批量生產?!氨ⅰ钡谝淮螀⒓討?zhàn)斗是在1969年3月中蘇兩國邊境的珍寶島沖突期間,后來它多次成功使用于局部沖突和不同氣象條件中。在“冰雹”第一次有效投入使用六年后,射程達到35公里的220毫米“颶風”齊射火箭炮開始裝備蘇聯(lián)軍隊,重達280公斤的火箭彈炮在20秒內通過16個定向器齊射,破壞面積達到22公頃。20世紀80年代下半期,莫托維利哈設計師和坦克設計師一起研制出了220毫米重型噴火系統(tǒng)ТОС-1 (TOS-1)“匹諾曹”(Буратино),它在15秒內使敵人遭受的損失等同于30輛坦克的破壞力。300毫米地面綜合系統(tǒng)齊射火箭炮“龍卷風”(Смерч)也是彼爾姆人的成就,重達88公斤的火箭彈射程達到90公里,殺傷面積為67.2公頃。*Широкорад А.Б. Чудо - оружие СССР: Тайны советского оружия. М., 2005. С. 320-323; Истори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Пермского Края. ХХ век. Пермь, 2006. С.412.
蘇聯(lián)解體后,莫托維利哈工廠在謝·維·格魯寧的領導下繼續(xù)從事新型火炮的研發(fā)工作。至今還在生產的新型武器包括122毫米迫擊炮“雪橇”、多用途火力點“矢車菊”、射程達到28.5公里的“姆斯塔-B”榴彈炮(Мста-Б)以及能夠擊毀100米到13公里內目標的“九度音”系列火炮。1990年他們研制出120毫米自行火炮“維娜”,這是一項驚人成就,它安裝有精密電子設備,能用可控炸彈擊毀目標。*Щит и меч Отчизны. Оружие Урал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С. 273, 274; Кораблин В. 120-мм самоходное 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ое орудие 《Вена》 автоматизация и много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сть. // Обозрение армии и флота. 2006. № 3. С. 12-21; №4. С. 34-39.
戰(zhàn)后,由烏拉爾重型機器制造廠維持運營的自行火炮設計局更名為“第三局”,它研制出射程達到19.3公里的СУ-100П(SU-100P),并從1955年起開始批量生產。1946—1948年間第三局還設計出СУ-152Г(SU-152G)和СУ-152П(SU-152P),但是這些研究只局限于制造試驗樣品。1951年自行火炮總設計師列·伊·戈爾利茨基返回列寧格勒,使設計局的研發(fā)活動受到了影響。但是隨著格·謝·葉菲莫夫的到來,危機得以克服,他領導這個團隊一直到1978年。在第三局開始研制自行高射炮“葉尼塞”的同時,梅季希機器制造廠設計局(總設計師尼·亞·阿斯特羅夫)也研制了類似型號“石勒喀”(Шилка)。在1961年的對比試驗中,“葉尼塞”穩(wěn)定地擊毀了高空300米到3000米范圍內的目標,徹底戰(zhàn)勝了“石勒喀”,可是投入批量生產的卻是后者。專家們認為,拒絕生產“葉尼塞”是個錯誤,因為直到1982年采用高射火箭炮綜合系統(tǒng)的2K22“通古斯卡”(Тунгуска)才趕上它的戰(zhàn)斗性能。
第三局參與研發(fā)防空導彈綜合系統(tǒng)“圓圈”(Круг)的過程更加成功,它能擊毀3000米到25000米高空的空中目標。他們研制了防空導彈綜合系統(tǒng)的發(fā)射底盤和制導站底盤。1971年第三局領導人格·謝·葉菲莫夫因此獲得了列寧獎金。投入批量生產的防空導彈綜合系統(tǒng)非常成功地抵擋住了美國航空兵在越南的空襲,擊落了幾架大受吹捧的B-52轟炸機。
20世紀60—70年代,第三局屢次被改革(第三實驗設計局,運輸機械制造廠中心設計局),但是它研制的自行火炮一直保留其專業(yè)性。如前所述,運輸機械制造廠與制作火炮的彼爾姆機器制造廠一起研制出了自行榴彈炮“金合歡”、自行火箭炮“郁金香”以及自行火炮“風信子-S”的行走裝置。20世紀70年代初,它們研制出被蘇聯(lián)軍隊用于運輸的軍用履帶車。格·謝·葉菲莫夫去世后的1978年到2001年8月,尤·瓦·托馬紹夫成為運輸機械制造廠領導人。中心設計局的設計師們研制出了第三代自行火炮——“姆斯塔-S”(Мста-С)152毫米自行榴彈炮,其射程達24.7公里,由于這一巨大貢獻,尤·瓦·托馬紹夫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Щит и меч Отчизны. Оружие Урал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С. 276-279, 281, 282.
建立在烏拉爾重型機器制造廠廠區(qū)內的№9火炮工廠,在戰(zhàn)后幾年保留著獨立活動,但是到了1958年,它最終加入了這個機器制造巨頭。不過費·費·彼得羅夫主持的第九實驗設計局繼續(xù)自己的工作,并把重點放在坦克炮的設計上。該局在戰(zhàn)后研制的首款火炮是安裝在Т-54和Т-55坦克上的100毫米Д-10Т(D-10T)火炮,隨后是用于ПТ-76(PT-76)水陸坦克的76毫米Д-56Т(D-56T)火炮,用于115毫米Т-62和Т-64坦克的У-5ТС(U-5TS)與Д-68(D-68)火炮,用于Т-72坦克的125毫米Д-81ТМ(D-81TM)火炮,用于Т-80坦克的125毫米2A46火炮。1980年,第九實驗設計局的設計師們?yōu)樽钚滦吞箍帅?90設計出了125毫米2A46M火炮,對它的現代化改造工作至今仍在進行。該局還設計出新型野戰(zhàn)炮,包括85毫米反坦克炮Д-48(D-48)、85毫米自動推進炮СД-44(SD-44)、57毫米自動推進炮СД-57(SD-57)、152毫米加榴炮Д-20(D-20)、122毫米榴彈炮Д-30(D-30),至今仍在俄軍服役。1974年費·費·彼得羅夫離開了企業(yè),第九實驗設計局由弗·亞·戈盧別夫主持。在他的領導下,研制了57毫米自動推進炮СД-57和85毫米СД-44加農炮,并且為自行榴彈炮“石竹”(Гвоздика)研制了122毫米火炮,為自行迫榴炮“九度音”(Нона)研制了120毫米火炮。在最新研制出的野戰(zhàn)炮中,帶自行運動裝置的125毫米牽引式反坦克炮2А45М和152毫米輕榴彈炮2А61通過了國家驗收。*Шмелев И.П. История танка (1916-1996). М., 1996. С. 177; Колмаков Д.Г. Время. Люди. Танки. Нижний Тагил., 2001. С. 44-49, 52; Щит и меч Отчизны. Оружие Урал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С. 284, 285.
在烏拉爾壓氣機廠的基礎上,1950年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市成立了203專門設計局,這在戰(zhàn)后的火炮生產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54—1986年該企業(yè)由亞·伊·亞斯金領導,在此期間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20世紀50年代,這里主要研究海軍課題,為其研制出深水炸彈發(fā)射裝置МС-1(MS-1)、齊射火箭炮БМ 14-17(BM 14-17)、火箭式深水炸彈發(fā)射裝置РБУ-2500(RBU-2500)、發(fā)射裝置與裝彈設備МС-32(MS-32)和МС-33(MS-33)、用于“旋風”(Вихрь)反潛系統(tǒng)的地面設備綜合系統(tǒng)МС-49(MS-49)等。20世紀60年代,企業(yè)回到齊射火箭炮研究領域。在更名為壓氣機械制造國家設計局之后,參與研發(fā)了БМ-21(BM-21)“冰雹”發(fā)射裝置,并為防空導彈綜合系統(tǒng)“圓圈”(Круг)、“立方”(Куб)、“黃蜂”(Оса)、“山毛櫸”(Бук)、“道爾”(Тор)研制出裝運車、發(fā)射裝置和地面設備綜合系統(tǒng)。20世紀80年代,該局繼續(xù)為海軍完成訂單,研制了艦載發(fā)射裝置“匕首”(Клинок)、“無風”(Штиль)和火箭發(fā)射裝置“暴雪”(Метель)、“火焰”(Огонь)。他們?yōu)楦吖β实凝R射火箭炮“主角”(Прима)設計了發(fā)射裝置,于1988年投入使用,但由于蘇聯(lián)開始陷入危機,它并未能進行大量生產。蘇聯(lián)解體后,該局改造成為科學生產企業(yè)“出發(fā)”(Старт,1994年),大幅縮減了軍事訂購量,開始實行軍轉民計劃。*Щит и меч Отчизны. Оружие Урал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С. 285-289; Шунков В.Н. Ракетное оружие. Минск, 2001. С. 241, 242.
戰(zhàn)爭結束后,米·伊·加里寧機器制造廠的主要生產轉向了和平軌道,但仍保留了火炮的生產。為此,1947年在列·韋·柳利耶夫的領導下創(chuàng)建了第八實驗設計局(ОКБ-8),研制出了射程達15.4公里的100毫米自動高射炮КС-19(KS-19)。20世紀50年代,工廠還生產了另外幾種76毫米和85毫米口徑高射炮、100毫米自動岸防炮КСМ-65(KSM-65)和130毫米機械火炮КС-30(KS-30)。第八設計局的設計師們(從1966年開始被稱為特種機械制造設計局“革新家”)也參與到高射火箭技術的設計和生產當中。20世紀60年代,他們與203專門設計局和伊熱夫斯克電器機械廠一起,為防空導彈綜合系統(tǒng)“圓圈”“立方”“山毛櫸”研制出了發(fā)射裝置,還研制了防空導彈系統(tǒng)С-300В(S-300V)的發(fā)射設備和發(fā)射裝彈設備。20世紀70—80年代,加里寧機器制造廠為“黃蜂”和“道爾”防空導彈綜合系統(tǒng)組裝了發(fā)射裝置。*Зимовец Е.В. От орудийных мастерских в г.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е до завода № 8 им. М.И. Калинина в г. Свердловске и ОАО 《МЗИК》 в г.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е. Рукопись. С. 15, 16, 23, 24, 28, 30, 36, 37, 40, 49; Щит и меч Отчизны. Оружие Урал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С. 290, 291.
20世紀下半期火炮生產最主要的中心仍是伊熱夫斯克電器機械廠。從20世紀60年代初起,該廠為防空導彈綜合系統(tǒng)“圓圈”“立方”和反坦克導彈綜合系統(tǒng)“龍”(Дракон)生產出各種部件。從1971年到1980年,伊熱夫斯克電器機械廠是批量生產防空導彈綜合系統(tǒng)“黃蜂”的領頭企業(yè),該系統(tǒng)包括陸地方案和海上方案,是為了防止低空飛行的飛機的襲擊而設計的。20世紀90年代,伊熱夫斯克電器機械廠則從事防空導彈綜合系統(tǒng)“道爾”的生產和改裝。*Денисенко С.Г., Мокрушин Е.Ф. Ижевский электромеханический завод. Ижевск, 2002. С. 34, 41, 119 140.
在20世紀的技術發(fā)明中,坦克靠自身速度、機動性和火力成為了“戰(zhàn)爭之王”,大幅度增強了很多國家的國防實力。烏拉爾在戰(zhàn)前并沒有生產坦克,而在蘇德戰(zhàn)爭期間成為了坦克制造中心,建立了3個強大的坦克制造企業(yè)。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和哈爾科夫柴油機廠合并成了車里雅賓斯克“坦克城”(負責人伊·莫·薩爾茨曼),開始大量生產КВ(KV,指克里門特·伏羅希洛夫)重型坦克。早在1941年秋,南烏拉爾生產的裝甲車參加了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1942年,工廠轉為批量生產Т-34中型坦克,并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最強大的ИС(IS,指“約瑟夫·斯大林”)重型坦克。從1941年7月到1945年4月的整個戰(zhàn)爭期間,由天才設計師約·亞·科京、尼·瓦·采茨、尼·費·沙什穆林等人領導的車里雅賓斯克坦克制造者們,為前線提供了3681輛КВ系列坦克、5094輛Т-34坦克、3362輛ИС系列坦克和43800臺柴油機。
烏拉爾重型機器制造廠(負責人鮑·格·穆茲魯科夫,它的廠區(qū)內還存在著伊熱夫斯克工廠和其它幾個國防企業(yè))雖然以生產著名自行火炮而著稱,但也為КВ重型坦克生產裝甲外殼,然后在車里雅賓斯克完成最后組裝。與此同時,該廠還掌握了Т-34中型坦克的自主生產能力。在整個戰(zhàn)爭年代,烏拉爾重型機器制造廠共為前線供應了731輛Т-34坦克,生產出3219輛重型坦克車身、6510輛中型坦克車身和7100座炮塔。
下塔吉爾烏拉爾車輛制造廠、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和馬里烏波爾工廠合并成了№183烏拉爾坦克廠(負責人尤·葉·馬克薩廖夫),它專門生產Т-34中型坦克。該坦克廠為紅軍提供了25914輛裝甲坦克設備,大大提高了紅軍的戰(zhàn)斗力。而且在不斷提高產量的同時,該廠在戰(zhàn)爭年代對坦克結構作出了118處重要修改,大大提高了坦克的戰(zhàn)術技術性能。
從事坦克和自行火炮生產的還有:斯維爾德洛夫斯克№37廠(生產輕型坦克)、№76廠(生產坦克發(fā)動機)和№50廠(生產自行火炮的聯(lián)動機和超聲波延遲線)。在整個1941—1945年間,烏拉爾共為前線生產出49700輛中型、重型坦克和自行火炮設備,占到了這一時期蘇聯(lián)機器生產總量的70%。*Щит и меч Отчизны. Оружие Урал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С. 321; Сперанский А.В. Опорный край державы // Урал в панораме ХХ века.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2000. С. 272; Антуфьев А.А. Уральск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 накануне и в 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1992. С. 168, 170, 172; Иванов Н.И. Завод-воин. Свердловск, 1975. С. 20.
雖然戰(zhàn)后蘇聯(lián)的主要工業(yè)部門要過渡到和平狀態(tài),但烏拉爾的坦克制造業(yè)卻繼續(xù)蓬勃發(fā)展。Т-54坦克是烏拉爾在戰(zhàn)后生產出的第一款坦克。它由亞·亞·莫羅佐夫的下塔吉爾設計局設計出樣機,于1945年1月30日開始生產。Т-54坦克安裝了一門100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任何部分都有200毫米裝甲防護。從1946年起,Т-54坦克首先在下塔吉爾№183廠進行大批量生產,隨后轉移到哈爾科夫№75廠。到1958年,蘇聯(lián)共制造出將近17000輛不同改裝型號的Т-54坦克。根據許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中國也生產了該坦克。列·尼·卡爾采夫在1953—1969年擔任烏拉爾車輛制造廠總設計師,設計出了Т-55坦克,為坦克制造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958—1962年間,蘇聯(lián)的烏拉爾車輛制造廠、哈爾科夫和鄂木斯克工廠制造出將近7000輛這一型號坦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也被許可生產這一型號坦克。Т-54和Т-55坦克共有12種改裝型號,一直服役到1994年。*Руководство по материальной части и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танка Т-54. М., 1962; Дневник наркома // Источник. 1997. № 5. C. 146; Шмелев И. История танка(1916-1996). С. 171, 173; Барятинский М.Б. Средние и основные танки зарубежных стран. 1945 - 2000 // Бронеколлекция. 2002. №2. С. 3; Карпенко А.В. Обозрение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бронетанковой техники. СПб., 1996. С. 291.
這兩種型號坦克發(fā)射的100毫米穿甲彈能在2000米外的距離穿透53毫米裝甲,但這似乎對于擊毀北約的M60(美國)和“奇伏坦”(Чифтен,Chieftain)(英國)仍然不夠,于是在下塔吉爾研制出裝有115毫米火炮的Т-62坦克。該坦克從1963年開始進行批量生產,在1969年3月的中蘇珍寶島沖突中,它首次參戰(zhàn)。此后它在非洲和亞洲的地區(qū)軍事沖突中都參加了戰(zhàn)斗。捷克斯洛伐克被許可生產該坦克到1978年。阿富汗戰(zhàn)爭顯示,Т-55和Т-62坦克面對反坦克火箭筒、戰(zhàn)雷頭、地雷爆炸等現代化反坦克武器時,它們的防護性仍然不足。因此在坦克上安裝了防雷和防聚能裝藥的保護裝置,使其能夠防御燃燒性武器等的攻擊。為有效擊毀北約國家的新型坦克M1、“艾布拉姆斯”(Абрамс, Abrams)和“豹-2”(Леопард-2,Leopard 2),蘇聯(lián)在Т-55和Т-62上安裝了能夠發(fā)射可控導彈的“鐵拳”(Кастет)綜合系統(tǒng)。在蘇聯(lián)解體之前,東歐和歐俄地區(qū)共有2144輛Т-62坦克的各種變體,直到現在它們仍未從俄羅斯軍隊中退役。*Теория и конструкция танка. Т. 1. М., 1982. С. 111; Карцев Л.Н. Моя судьба - Нижний Тагил. М., 1991. С. 78; Полн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танков мира. Минск, 1999. С. 391.
1966年蘇聯(lián)軍隊采用哈爾科夫研制的Т-64坦克,它安裝有125毫米火炮,對現代化殺傷武器有很好的防護性能。不過,在瓦·尼·韋涅季克托夫的領導下,烏拉爾車輛制造廠也設計了與Т-64有同等作戰(zhàn)能力的Т-72坦克。它從1973年開始投產,后來不斷經過現代化改裝。在弗·伊·波特金的領導下,Т-72坦克的最后一種改進型號Т-90問世,于1992年10月投入使用。蘇聯(lián)和當代俄羅斯共制造出將近3萬輛各種改進型號的Т-72坦克,到現在它們仍是俄軍坦克的核心。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印度、伊朗和伊拉克也擁有生產Т-72的許可證。*Эли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ндустрии: Уралвагонзавод.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2001. С. 122, 213; Огонь, броня, маневр. М., 2001. С. 240; Егерс Е.В. Т-72: советский основной танк. Рига, 1998. C. 48-49.
戰(zhàn)后時期,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研發(fā)裝甲車的工作也卓有成效。從1946年起,這里開始批量生產ИС-4(IS-4)型坦克。到1947年,由于設計過時且價格昂貴,ИС-4在裝配完52輛坦克之后被正式叫停。*Барятинский М. Коломиец М. Кощавцев А. Советские тяжелые послевоенные танки //Бронеколлекция. 1996. №3; Коломиец М. Свирин М. ИС-4 // М-Хобби. 1997. № 8. С. 36-40.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制造廠參與研制了裝有76毫米炮的水陸坦克ПТ-76(PT-76),在阿·謝·葉爾莫拉耶夫的領導下,樣品于1951年在車里雅賓斯克中央熱電站的不凍湖上進行了試運行。但ПТ-76的批量生產并未在車里雅賓斯克,而是轉到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制造廠。車里雅賓斯克的設計師們還參與研制了水陸兩用裝甲運輸車БТР-50П(BTR-50P)和火炮牽引車АТ-С(AT-S)。*Кощавцев А. 《Поплавок》// М-Хобби. 1996. № 3; Прочко Е. АТ-С // Техника-молодежи. 1993. №10. С. 17.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還嘗試研制新型重型坦克,并于1949年研制出ИС-8(IS-8)坦克的10種試驗型號。經過兩年的試驗和重大設計修改,它投入使用時被稱為Т-10。它的批量生產在1966年被叫停,但已出廠的T-10直到1993年仍在俄軍服役。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上半期,拖拉機廠設計局在帕·巴·伊薩科夫的領導下又研制出一款帶有130毫米炮的重型坦克,還試圖研制導彈坦克,但無一被采用。*Барятинский М. Коломиец М. Кощавцев А. Советские тяжелые послевоенные танки. C.36.
該廠的專門設計局設計的步兵戰(zhàn)車更為成功,他們研制了一大批試驗型號和批次型號,為此帕·巴·伊薩科夫獲得了列寧獎金。1964年庫爾干機器制造廠成為生產步兵戰(zhàn)車的主要企業(yè),為此該廠也成立了專門設計局。在阿·阿·布拉貢拉沃夫的領導下,該廠設計了步兵戰(zhàn)車的一系列改進型號。這里的步兵戰(zhàn)車廣泛出口到國外,在兩伊戰(zhàn)爭、海灣戰(zhàn)爭、納米比亞與安哥拉的沖突中,在包括車臣戰(zhàn)爭在內的原蘇聯(lián)境內的所有小型戰(zhàn)爭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ВНИИтрансмаш - страницы истории / Под ред. Э.К. Потемкина. СПб., 1999. C. 350; Барятинский М. Советская бронетанковая техника // Бронеколлекция. 2000. № 4. С. 21.
20世紀下半期是蘇聯(lián)和美國的全球競爭時期,美國的核壟斷,迫使蘇聯(lián)研制自己的核武器和動載工具,對于蘇聯(lián)戰(zhàn)略核力量的建立,烏拉爾起到了重要作用,戰(zhàn)后時期這里組建了研發(fā)核武器的綜合性機構:俄羅斯聯(lián)邦核中心暨全俄工程物理科學研究所(РФЯЦ-ВНИИТФ)。烏拉爾還建立了生產可裂變物質(U-235,Pu-239)的聯(lián)合企業(yè),組織成批的核彈藥生產和裝配。
成立于米阿斯的第385專門設計局對于蘇聯(lián)核導彈防護網的建立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在維·彼·馬克耶夫的領導下,該局研制了?;后w彈道導彈,研制了世界上唯一的為潛艇設計的彈道導彈的反艦綜合系統(tǒng),研制了帶有Р-17(R-17)導彈(SS-1C,飛毛腿 B)的陸軍戰(zhàn)役戰(zhàn)術綜合系統(tǒng),等等。
在尼·亞·謝米哈托夫的領導下,葉卡捷林堡市的“自動化”科學生產聯(lián)合公司研制出了潛艇彈道導彈控制系統(tǒng)的船舶設備和隨航設備,研制了配備8К14導彈的9К72戰(zhàn)役戰(zhàn)術導彈系統(tǒng)的管理、控制和發(fā)射系統(tǒng),研制了配備9М76В導彈的導彈艇控制系統(tǒng)“溫度-S”(Темп-С)。在列·韋·柳利耶夫的領導下,第八實驗設計局(“革新家”)設計出反潛導彈、反潛導彈系統(tǒng)РПК-2(RPK-2)以及其它軍事技術新產品。
沃特金斯克機器制造廠是蘇聯(lián)主要導彈生產企業(yè)之一。該廠在接近30年的時間里一直在生產Р-17導彈(飛毛腿),這種導彈可以配備各種型號的彈頭,包括核彈頭。這些導彈供應給華沙條約國、埃及、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南也門和越南。在阿富汗,特別是在美國的“沙漠風暴”行動(1991年)等地區(qū)沖突中,伊拉克人成功向美國空軍發(fā)射了數十枚射程達150公里的“飛毛腿”導彈,證明了它的可靠性。沃特金斯克機器制造廠的產品中還包括固體燃料導彈“溫度-S”,其飛行距離可達600公里。這是蘇聯(lián)第一款可控彈道導彈,用于攻擊敵人的戰(zhàn)役縱深目標。工廠還生產出洲際導彈“溫度-2S”(Темп-2С,飛行距離達到1萬公里)、中程導彈“先鋒”(Пионер,飛行距離達到5000公里)、戰(zhàn)役戰(zhàn)術火箭“奧卡”(Ока,飛行距離達到400公里)、洲際戰(zhàn)略導彈“白楊”(Тополь,飛行距離達1萬公里)、戰(zhàn)術導彈“圓點”(Точка,飛行距離達到120公里)。目前沃特金斯克工廠正在為海軍和俄羅斯聯(lián)邦戰(zhàn)略火箭部隊生產戰(zhàn)略導彈“圓錐”(Булава)和“白楊-M”(Тополь-М)。*Щит и меч Отчизны. Оружие Урал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С. 13, 421-443.
蘇聯(lián)時期,烏拉爾地區(qū)建立起了強大的軍事工業(yè)綜合體,實際上對社會現代化的所有方面都有巨大影響。軍事工業(yè)綜合體的形成和發(fā)展,促進了國家科技基礎的完善,使其在國際舞臺上具有競爭力。它們鞏固了上流社會的統(tǒng)治權威,不僅使蘇聯(lián)能夠采取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迫使國際社會接受蘇聯(lián)的意志。它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蘇聯(lián)民眾獲得完全能夠接受的社會生活水平,為他們對自己“偉大祖國”的自豪感奠定了現實基礎,促進了愛國主義和公民觀點的形成。
(責任編輯 尹正達)
Ural 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Foundation of Soviet Defence Industry
WrittenbyA.V.Speranski(Russian)TranslatedbyZhangGuangxiang
(Institute of History & Archaeology,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Ural Branch,Yekaterinburg,620990)
The defense industry in Ural,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USSR's firearms, artillery, tanks, nuclear warheads and their means of delivery, played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viet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The design bureaus of these weapon producers recruited a large number of ingenious weapon inventors and excellent military production organizers, who developed and produced a good variety of new-type weapons. Owing to its powerful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USSR was improved, its international deterrent force enhance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its people favorably affected, and the national solidarity consolidated.
USSR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Ural;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defense industry
安德烈·弗拉基米羅維奇·斯佩蘭斯基(Андре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Сперанский),歷史學博士,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歷史與考古所高級研究員,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人文科學聯(lián)合會副主席。
K512.5;E19
A
1009-3451(2015)05-0025-11
譯者簡介:張廣翔,歷史學博士,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