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鈞
在參加由北京教育學院主辦的甘肅省農(nóng)村骨干教師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的培訓中,我現(xiàn)場聆聽了多位專家、教授大放異彩的講座,接受了我國教研教改最前沿、最科學、最有影響力的思品課教育理論,學到了許多以前不曾接觸嘗試的方法,解決了許多自己以前不得其解的實際問題。在此期間,每天都可以聆聽個性鮮明、風格迥異、不同類型的講座,每天都可以觀摩不同風格的名師的授課,每天都能受到足以引起共鳴的思想火花的沖擊,每天都可以與專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他們以鮮活的案例和簡要精辟的教學理論點評解決了我在實際教學中的諸多困惑,真可謂醍醐灌頂、撥云見日、茅塞頓開。這更是一次理念的升華、智慧的啟迪和藝術的熏陶。下面談談本次培訓班的感受和收獲。
一、重審思路,更新理念
“國培”無疑是對我二十多年來固守的“教教材”、“教書匠”、“三苦精神”等這些傳統(tǒng)觀念的一次沖擊和洗禮。時代不同,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摒棄陳舊的教學觀念,時時用富有時代特色的先進教學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并把這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理念切實運用于教學實踐之中,形成富有個性特點的教學風格、模式,盡心盡力為學生服務、為教學服務、為社會服務,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才能使自己得到學生的愛戴、同仁的贊許、社會的認可,才能使自己獲得更廣闊的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才能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李方院長在給我們做《追夢教育,逐夢成長》的報告時,把自己潛心研究的成果,與我們共同分享,讓我們更進一步明確了新課改背景下21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zhì),比較、分析了各類課堂教學模式的差異及優(yōu)劣,讓教師追逐夢想幸福成長,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幸福成長的美好藍圖。
二、轉(zhuǎn)變策略,與時俱進
從教以來,我一直認為,教學策略僅僅是一個模式,是一個公式化的內(nèi)容,是一個虛幻的東西,只要我們按照教學流程去設計課堂,去組織活動就可以了。通過這次培訓學習,在導師的示范、引領下,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教學策略的認識是膚淺的,它要求我們做的絕對不是生搬硬套、機械模仿,而應該是融會貫通。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引領者、學生閃光點的發(fā)現(xiàn)者、學生行為的積極評價者,更是平等的學習者,要讓學生在教學中參與活動、扮演角色,充分相信學生完全有學習的能力,把機會讓給學生,平等參與他們的活動,多給學生做、說的機會,讓他們在討論、質(zhì)疑、交流中學習新知、得到感悟并獲得提升。胡云琬老師作為教學一線的專家,用自己30多年的親身經(jīng)歷為我們闡明了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教師應該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承擔社會責任等,系統(tǒng)地給我們進行了深入淺出、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講解,使我們更加明確了思品課教師的職責以及怎樣才能更好地履行職責。
三、終身學習,不斷提升
作為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專業(yè)知識,苦練內(nèi)功,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理念。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就必須具備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斷的“自來水”。這十多天來專家的講座就充分印證了這句話。他們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儲備將深奧的理論知識,通過自己的旁征博引給學員們講得通俗易懂,讓我受益匪淺。在教學中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實施有效教育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背負著責任,讓我更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不斷的加強修養(yǎng),才能勝任教育這項承載著祖國未來和希望的平凡而又任重道遠的工作。廖明華老師在指導我們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一絲不茍,嚴謹務實,當?shù)弥覀兊乃计氛n還要進行中考,并且要加強知識方面的識記及應用時,能夠?qū)嵤虑笫?,充分探討我們在教學實際中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的途徑,為我們下一步的課改提供正確的思路。
四、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
現(xiàn)在使用的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nèi)容,本身實踐性很強,時代氣息越來越濃。但是其中的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點,學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只有理論結合實際,讓理論回到它賴以升華的事實中去,學生通過對具體、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才能正確的理解和準確的把握理論所涵蓋的內(nèi)容。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將課內(nèi)、課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運用思想品德知識觀察社會,分析時事;在課堂教學外,大膽帶領學生邁出校門、走向社會,可鼓勵學生堅持收看“新聞聯(lián)播”,瀏覽報刊雜志,從關心國內(nèi)外大事以及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生活小事入手,將自己聽到的、看到的、遇到的、觀察到的社會現(xiàn)象和教材上學到的知識結合起來,進行深入地分析討論,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也可通過組織國內(nèi)外重大事件的時事報告會、專題討論會、平時組織學生參加時事興趣小組等途徑,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時事,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還可就地取材,組織學生到附近的工礦企業(yè)、機關參觀,進行社會調(diào)查,請企業(yè)家、人大代表、模范人物講課等,學生親身體驗生活,增加學生接觸了解社會。這次觀摩的五節(jié)課,都是趙老師精心為我們準備的精神食糧,盡管教者參加工作的時間長短不一,但無論新老教師,對于教材的整合、資源的利用、案例的選擇,都體現(xiàn)了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原則,讓一個個呆板的觀點變得鮮活,變得通俗易懂,變得似乎我們就是其中的主人公,這種教學方式,讓課堂活了起來,真正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思品課也真正成為內(nèi)化行為,提升道德素養(yǎng)的主陣地。
五、身臨其境,升華情感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選取具有針對性、教育性、本土化的教學資源,制成課件,為教學服務,實現(xiàn)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去感悟、去體驗,在面對真實的境遇和沖突時,學會自主選擇,通過自覺行動來實現(xiàn)價值的升華,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必要的媒體教學還是必須的,否則,我們的課堂又會回到“一支粉筆一本書”的年代,穿新鞋,走老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作為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電,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才能更好地承擔起傳授知識,教書育人,傳承文明的重任。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靜下心來,采他山之玉,納百家之長,在教中學,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做快樂教師,育快樂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