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淵
池莉的《愛恨情仇》依舊聚焦于普通民眾,這次的對象是社會底層的農(nóng)民及農(nóng)民工。作品主要依靠兩條主要線索來展開即現(xiàn)在和過去。如果細(xì)化可以分為三條分別是顧大命的過去、顧大命的現(xiàn)在及顧大命之子陳富強“尋母”。作者將現(xiàn)在和過去交替敘述,蒙太奇的手法,讓作品變成一幕幕。對于作者來說這或許是一次新嘗試、新突破但是交替敘述容易給人一種錯亂瑣碎的感覺。
《愛恨情仇》的主角之一名叫顧命大,看到這個名字,就可以預(yù)見她的經(jīng)歷必然跌宕起伏的。顧命大從她出生那一刻似乎就注定了這一生是戲劇且不幸的??梢哉f她是活得不易,死的曲折。她的一生也可以歸納為顧命大的五次尋死:
文革期間,得知靈姑別春芳被殺死,她橫下心來尋死,一改往日的逆來順受。結(jié)果她也沒有死成,幾年后照顧弟弟沒有下地的她出落得亭亭玉立;上學(xué)后更有氣質(zhì)的她引來了大批人提親,父母不顧她的反對執(zhí)意把她嫁給有大隊長陳有鍋的兒子歪毛。使得她決心投河自殺,結(jié)果卻被知青老師救起;當(dāng)她和約定終身的“右派”人的兒子鄢繼舜被分開后,她想要喝農(nóng)藥尋死,不想喝的卻是不想讓她解脫的大姐事先準(zhǔn)備好的水;婆婆死后,公公霸占了她還致使她懷孕,她吃下兩把感冒藥投河自殺,不想又被河南老九夫婦救起;在大兒子陳富強找到她,把她帶回陳有鍋和歪毛家的路上,她聽到了那首情歌,過往之事不斷浮現(xiàn)讓她心生死意,于是她又選擇自殺,這一次她成功了。
五次尋死,四次沒有成功,由此觀之顧命大確實是命大。然而,命大卻無福,人生更顯得凄苦。
她沒有疼愛自己的親人。出生之初因她不是男孩被父母放棄,險些喪命馬桶和冰天雪地之中;姐姐們認(rèn)為她的出生搶了自己的口糧討厭她,更因為她“招來”弟弟怨恨她;大姐、二姐殺死疼愛她的別春芳后,還在她面前提起殘忍的細(xì)節(jié);大姐為了逼迫她嫁給歪毛、防止她自殺,時時盯著她甚至愿意自己晚嫁;晚年,兒子來尋她回家的時候,做戲的成分多過真心。早年在家的日子她沒有得到半分來自家的溫暖,晚年兒孫也沒讓她有半分親近之感。有親人,卻更似沒有親人。
不斷與對自己好的人分離。文革期間,那個用迷信言語讓父母留下她、也是唯一真心疼她的靈姑別春芳被開膛破肚;年少時候,遇到自己所愛之人,卻被家人逼迫分開;人到中年,經(jīng)歷各種坎坷后與河南老九過上了安寧的生活,卻不想被一直想要上演“孝子尋親”的兒子找到,最后被迫和河南老九分開。她人生為數(shù)不多的亮色都源于這些對她好的人,但是上天似乎卻總愛與她開玩笑,當(dāng)她絕望之后給了些許希望,不久卻又把希望無情地奪走。人生在絕望與希望中反復(fù),她最后的死也就并不意外了。
或許有人會覺得顧命大的五次自殺部分原因源自人生的不幸,同時也源于她的懦弱,但我不這樣認(rèn)為。我認(rèn)為,不幸的顧命大是一個有反抗精神的人:小時候由于年紀(jì)過小她或許并不知道反抗,然而隨著年紀(jì)的增長,尤其是別春芳的死激起了她的反抗意識。隨著她的成長反抗意識也逐步增強,她為了自己的婚事和家里人叫板、嫁給歪毛后執(zhí)意離婚、懷了公公孩子后決心自殺、被賣給光棍后不讓自己懷孕、嫁給河南老九后盡量不出門…....她用著自己微弱的力量在反抗著命運的安排,然而她的人生多數(shù)時候都不能為自己所掌握,悲苦是她人生的主旋律,許多社會底層的婦女也有著無法把握人生的悲苦命運,顧命大不僅是顧命大,更是社會底層悲苦婦女們的剪影。池莉把顧命大的一生塑造得跌宕起伏,讀起來雖然讓人心生同情和憐憫,但是過多巧合的安排設(shè)置,盡管沒有太多煽情話語,但還是讓人覺得這樣的安排設(shè)置有些用力過猛了,反而有些過猶不及的感覺。
陳富強是顧命大的大兒子,在作品中也是主角之一。或許是顧命大在他十四歲的時候離家,讓他成為一名早慧的孩子,他被迫早早挑起了家里的重?fù)?dān)、更知道如何和他又愛又怕的爺爺“斗智斗勇”。早年他為了離開家鄉(xiāng),對著閱歷豐富的爺爺打起了感情牌,宣稱自己要外出尋母。后來他一心想成為城里人,因此他可以在權(quán)衡之后放棄了他喜歡漂亮的姑娘,選擇與適合結(jié)婚的武漢姑娘吳蓮蓮。當(dāng)他在琢磨如何擴大自己生意的時候,想到一出“孝子尋母”,希望借此博得人們的關(guān)注。盡管他對母親情感一直非常復(fù)雜,甚至可以說恨意更多些,然而為了自己的利益,他放下自己那些復(fù)雜的情感,真切地希望找到母親;為尋母他在爛泥糊村擺攤,和劉粉娥打成一片;當(dāng)被村里人當(dāng)作騙子關(guān)押起來的時候,他識時務(wù)地轉(zhuǎn)變了自己的態(tài)度,躲過村民“嚴(yán)防”,打電話叫來家人,策劃好通知媒體、警方后,在村里安營扎寨等著接回母親。他不僅心思縝密,更是一個典型的功利主義者,為了自己利益利用一切。
然而這樣一名青年,卻讓人生不起恨,或許有些厭惡但更多是無奈。他向往城市生活無可厚非,利用了一切,卻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行為。不知道多年以后,他會不會為自己的選擇感到后悔。顧命大的一生里有太多的巧合、形象讓人熟悉卻也覺得就是故事,而陳富強所帶給我的感覺則是更加鮮活,寫實意味更濃。
文中的兩位主角都體現(xiàn)了一個主題就是活得不易,但二者卻又有著極大的不同。顧命大所反映的是底層農(nóng)村婦女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這樣一群人從出生似乎就受著擺布“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為奴隸的母親》中也反映了這一問題。而陳富強呢?從他身上折射出了太多農(nóng)村青年對城市的向往,也反映了一名農(nóng)村人要立足城市是如何的艱辛,這是不僅是“陳富強”們的痛,更是時代的痛。
作品有觸動人的地方,但作者在寫作中,也有一些生硬的地方,比如之前說到的太多巧合、顧命大跟著出村買東西時就一直暗示不幸的到來、時隔19年后陳富強還可以憑顧命大的三個字認(rèn)出她是自己母親…….同時,故事的主人公雖然有自己的故事,但面目卻有些模糊,主人公似乎是那些常見悲劇人物的合成品。然而文章不足,但作者對底層民眾困境的關(guān)注和書寫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