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燕
河北省衡水市濱湖新區(qū)彭杜中心校吳杜小學
小學生詞語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梁 燕
河北省衡水市濱湖新區(qū)彭杜中心校吳杜小學
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能創(chuàng)造性地學,最終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因此老師在上課前,要作課前精心設計、巧妙導入、新穎教學、情景設臵,生臨其境,同時要造成懸念,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等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根據實際教學經驗,作者就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出以下看法。
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渠道是多樣的,新課的引人,教法的選擇,作業(yè)的布臵和評改等,只要努力去發(fā)掘,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法上,我盡量做到以讀為基礎,講為手段,練為重點,思為核心,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目的,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如在《將相和》一文中,在講“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時,用表演講本劇的形式完成故事情節(jié)。課堂上,我對學生說把《完璧歸趙》編成課本劇怎么樣,“好”,學生歡呼雀躍。接著,我啟發(fā)學生?要想把劇演好,首先得熟悉臺詞,把握好人物的特點。怎樣才能熟悉臺詞,把握人物特點呢?聰明的學生不約而同地說“讀課文?!焙茫_始吧。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學生興味盎然,爭分奪秒地讀書,熟記臺詞,非常投人,讀時還不由自主地加著動作。初步完成臺詞的任務之后,我把學生分成三人小組,按藺相如、秦王、旁白進行分工,試對臺詞。之后由大家推選三名學生上臺表演,并允許他們盡可能地利用教室內的東西作為道具。這一節(jié)課同學們的表演很精彩,通過研究課文同學們對人物的個性、心理都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而且在表演中有創(chuàng)新,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第一次聽到這樣富有詩意的描述,是在薛法根老師的課堂上。是的,當詞語被作者當成抒發(fā)情感的工具時,每一個詞語都是有溫度的,只不過這是需要用心去閱讀和感受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當努力引領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去觸摸詞語的溫度。教學《天安門廣場》中介紹幾個建筑物的方位一段,學生根據文字已經弄清了各建筑物的方位,我沒有急著繼續(xù)下文的教學,而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用詞:師:同學們,這段話給我們清晰地描述了天安門廣場東西南北中的建筑,再讀讀這段話,注意作者的用詞,你一定會有與眾不同的發(fā)現。(學生讀書,圈畫,片刻后有學生舉手。)生:我發(fā)現文中說中央的紀念碑時用的是“矗立著”,南邊的紀念堂直接用的“是”,而東邊和西邊說博物館與大會堂用的是“遙遙相對”,不像我們寫一個地方的建筑時,會寫成東邊是什么,西邊是什么,中央是什么……(學生笑)師:對,這是作者注意了用詞的變化。生:(忽然有所發(fā)現)我覺得最后這一句東西兩側,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巍峨壯麗的人民大會堂遙遙相對。里的遙遙相對用得好,使我們感覺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就像是兩個人在面對面相望著一樣。師:是啊,一個“遙遙相對”充滿了溫情,飽含著作者對天安門的熱愛和贊嘆!只要你用心感受,就會發(fā)現很多詞語都是有情感的,
很多時候,一個詞就是一幅畫,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孩子們通過想象來還原詞語的本來面目,在有想象思維參與的品讀中創(chuàng)造新的形象,讓詞語豐滿起來,帶著生動的形象真正走進并植根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如教學《黃河的主人》:師出示一組詞語:黃河滾滾萬馬奔騰濁浪排空波浪滔滔驚濤駭浪師:誰來讀一讀這些詞語?(指名讀詞語,教師正音:濁)師:現在請大家再讀詞語。(學生開火車讀,正確,但缺少味道)師:同學們,我們祖國的語言很神奇,有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比如讀著黃河滾滾,請你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你的耳邊似乎響起了怎樣的聲音?生:我好像看到了滾滾的黃河水一瀉千里,耳邊仿佛聽到它奔騰咆哮的聲音。師:請你再讀讀這個詞,要把你看到的畫面讀出來。生:黃河滾滾。(讀得很有力度,很有氣勢)(學生受到啟發(fā),紛紛練習起來。再讀這些詞語,都讀出了黃河磅礴的氣勢,為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艄公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師:我們常常說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實,有時候詞語也是可以有感情地朗讀的。讀詞語的同時展開想象,我們的腦子里就會出現一幅幅多彩的圖畫,這樣就把詞語學活了。
我們常常要求學生注意積累詞語,可是稍微留心一下你便可以發(fā)現,不少學生心目中的“好詞”,無非是一些成語或四個字的短語,再看看他們的作文、日記,便可以發(fā)現,其實他們并不太理解它們“好”在何處,有時一段話甚至變成了華麗辭藻的堆砌。其實,好詞絕不是僅僅指那些所謂的“優(yōu)美詞語”,而應該是那些在表達上非常精妙、無法替換的詞,即所謂“適宜”和“唯一”。比如葉圣陶的“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中間冒出來”的“冒”,像這一類詞,離開了具體的語句,很難說是“好詞”還是“一般的詞”。所以,我常常引導學生用“比較法”來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1)換詞比較:如《燕子》中,“在藍天的映襯下,電線桿連著的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哇?!弊寣W生把“幾痕”換成“幾根”或“幾條”來比一比,品一品,便可以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獨具匠心,學到作者運用語言的獨到功夫,體會到文章的美感所在。
(2)刪詞比較:《音樂之都維也納》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為了紀念樂壇大師,維也納的許多街道、公園、禮堂、劇院、會議大廳等,也多用音樂家的名字命名?!弊寣W生去掉加點的詞比較一下,便可體會出作者語言的精確。《李時珍夜宿古寺》中,“李時珍笑著問徒弟:‘龐憲,覺得苦嗎?’”“笑著”一詞談不上“優(yōu)美”,卻傳神地表達出李時珍為了寫《本草》不辭勞苦,以苦為樂的偉大精神,學生刪掉后讀讀比比,便可以掂出它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