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摘 要]農村婦女是村社管理的重要主體。在精英——民眾、留守——流動的類型呈現(xiàn)中,這一群體參與選舉及治理的行為有顯著分化,參與意識、能力、方式等表現(xiàn)各異。提高農村婦女參與選舉及治理狀況以發(fā)展基層民主,需要分類指導,有序推進。
[關鍵詞]類型學;農村婦女;村級組織;政治參與
[中圖分類號]D44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3 — 0049 — 02
一、研究緣起
農村婦女因其人數(shù)眾多、素質分化,成為影響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群體。提升農村婦女的參與程度,對推動農村性別平等,發(fā)展婦女事業(yè),保障婦女權益等有重要意義,進而能完善基層民主、促進社會發(fā)展、保持社會穩(wěn)定。
隨著草根民主及其研究的興起,國內外在農村婦女參政意識和行為方面已有一些研究成果。農村婦女參與選舉及治理擁有一定參與熱情和興趣,但處于淺層和比較被動?!?〕參與選舉及治理存在性別失衡,女性少于男性?!?〕她們有參與意愿,少參與行為,二者存在斷裂現(xiàn)象?!?〕
影響農村婦女參與的因素紛繁復雜,既包括傳統(tǒng)文化等外部情景制約,也有農村婦女內在素質制約。外部情景制約主要是社會文化環(huán)境,包括家庭分工、婚姻遷徙等。內在素質制約主要指農村婦女綜合素質偏低,教育水平有限,限制了其參與選舉及治理的程度。
這些成果拓展了研究視野,深化了問題認識。但對農村婦女參與選舉及治理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基本將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認知,忽視了農村婦女的分化和分化農村婦女的行為方式差異,導致研究結論和對策缺乏針對性。鑒于此,借助農村婦女留守與流動,精英與民眾的差異,區(qū)分出流動精英婦女、留守精英婦女,流動民眾婦女和留守民眾婦女四類群體,分析不同類別農村婦女在村級選舉及治理的行為,就具有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二、農村婦女群體特征的類型學呈現(xiàn)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勞動力大規(guī)模轉移。這些流動于城鄉(xiāng)的人群中,農村婦女占到總數(shù)的1/3。留守與流動,精英與民眾中,就有四類農村婦女群體,表現(xiàn)出不同的參與選舉與治理行為。
農村婦女精英是具村落生活的精英群體,其受過一定受教育,收入高于一般農村婦女,能對他人產(chǎn)生一定影響。流動精英婦女指因生計離開戶籍所在地,異地居住,擁有較多社會、經(jīng)濟資源,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成年婦女。她們在流動中脫離原有社會組織和血緣地緣,持有農村戶口,往返于城鄉(xiāng)但又部分融入城市,成為村落選舉及治理的邊緣人。
留守精英婦女多是丈夫長期外出打工,留守家庭,維持家庭生產(chǎn),撫養(yǎng)子女,贍養(yǎng)老人等。她們有一定文化程度,在村里有較高的聲譽,辦事有魄力,說話有一定威信。她們中大多數(shù)家庭收入比普通婦女收入高,經(jīng)濟壓力不大,有時間思考生存狀況,在村社選舉及治理有意愿也有能力參與。
流動民眾婦女也圍繞生計離開戶籍所在地,異地居住。她們擁有較少的社會、經(jīng)濟資源,對流入地缺乏歸屬感,容易遭受身份和性別歧視,屬于兼具勞動者、婦女、流動人口三個身份的弱勢群體,難以融入城市生活。生計活動占用了她們較多的時間,無暇在城鄉(xiāng)往返中顧及村社選舉及治理活動。
留守民眾婦女是農村家庭的半邊天和頂梁柱,既主內又主外。她們承受較強的家務和生計勞動,有一定的經(jīng)濟壓力,事務繁瑣,對外出務工丈夫的經(jīng)濟依賴較強,留守生活較為單調簡單。相對于留守精英婦女,她們所受教育程度有限,所占社會資源不多,對村務影響不大。
三、類型學下農村婦女村級選舉及治理參與分析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guī)定在“村民委員會成員中,婦女應有適當名額”。在保護婦女利益與尊重選舉結果的選舉中,不同類型農村婦女呈現(xiàn)出不同的參與狀況,面臨著各自的困境。
(一)流動精英婦女“意識強,途不暢”的參與
流動精英婦女文化素質較高,接觸社會更多,交際范圍擴大,獲取信息多,有較強政治參與意識。她們的城市體驗和外出經(jīng)歷增強了其政治參與意識,有參與村級選舉、村務管理等意愿。這類群體參與選舉主要有參加戶籍所在地選舉或憑原籍地開具的選民資格證明參加居住地選舉兩種。
但總體上,流動精英婦女屬于選舉參與的邊緣者。流入地的選民資格認定困難,一些流入地的基層組織和村民沒有意愿對外來的流動婦女開放政治資源,不容許她們參與流入地的基層事務。流出地的參與成本過高,她們又不愿回戶籍所在地參加村級選舉及治理事務。于是,流動精英婦女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分離。與對這一群體,利益表達缺乏制度化渠道。
(二)留守精英婦女“能力強,不主動”的參與
留守精英婦女,一定限度內參與基層組織選舉和管理。她們具有一定文化程度,部分有外出學習或務工經(jīng)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辦事干練有魄力。她們有很強的事務處理能力,兼顧家庭與工作。隱性的性別偏見阻礙著留守精英婦女在基層選舉和村務管理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這在南方村落表現(xiàn)的更為突出。
對待基層組織選舉和村務管理等事務,她們具有較強的參與意識,但限于身份等有限的參與一些活動。在村落選舉中,她們往往缺乏競爭策略認識,參與力度不足。在村落管理中,他們缺乏主動爭取精神,期待他人支持,甘當副職和配角。留守精英婦女對村務管理更多表現(xiàn)為被動參與,較少接觸決策性工作,缺乏鍛煉機會,潛意識選擇逃避具有挑戰(zhàn)性、開拓性的工作,只會勤勤懇懇做好分內事。
(三)流動民眾婦女“意識弱,缺途徑”的參與
流動民眾婦女的公民意識較弱,在參與基層組織選舉等事務上和流動精英婦女面臨相似的環(huán)境。她們往返于城鄉(xiāng),經(jīng)濟收入與生活處境略有改善,但對流入地社區(qū)沒有認同感、歸屬感,缺少主人翁意識,參與流入地的基層組織選舉和管理的意愿很弱。
同時,她們對戶籍地的基層組織選舉信息不全,對誰當基層組織管理者無所謂,冷淡看待選舉和治理。面臨高額參與成本,她們基本上基本不能也不愿回原籍直接參選,多以“委托投票”方式行使選舉權。
(四)留守民眾婦女“能力弱,缺熱情”的參與
此類群體,基于家庭內部的性別分工,幾乎承擔了所有家務,自身能力有限,經(jīng)濟依附性較強。她們文化技術水平較低,無精力和能力參選,介入選舉及治理等公共事務不足。這一全體的政治效能和義務感較低,通常主觀上認為自己的行動很難實現(xiàn)利益訴求和達到預期效果。具體到選舉中,這一群體參選人數(shù)少,主動參選人數(shù)更少。參與選舉多是“別人去,我也去”的從大眾,隨大流的心理,參與目的模糊。
四、不同類型農村婦女參選缺失的對策探究
農村婦女政治參與是一種權利,是法律賦予農村女性的政治權利之一。規(guī)避不同類型農村婦女參選缺失,需要分類治理,針對不同群體采取不同的措施。
(一)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流動精英婦女參選渠道
流動精英婦女只要參選渠道通常,是最易改變行為、參與村治的群體。對于流入地而言,需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加快這一群體融入流入地的進程,為其參與村治提供法律保障,消除制度障礙。
對流出地而言,村級組織可以采取有效便利措施保障遷移意愿較弱的流動精英婦女有效行使權利。如使用現(xiàn)代通訊技術和設備,為這一群體參與村委會選舉提供便利條件;可充分運用網(wǎng)絡等媒體,發(fā)布候選人、選民等信息,開通網(wǎng)絡投票等便民措施;可將選舉時間安排在春節(jié)前后進行,方便流動精英婦女參選參政;可適時進行網(wǎng)絡信息公開,便于她們了解村落狀況,通報家鄉(xiāng)發(fā)展變化和村民自治的情況。
(二)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流動的民眾婦女參選意識
農村流動的民眾婦女有一定見識,現(xiàn)代化程度高,經(jīng)濟依賴性低。對于這一群體,不僅需要在參與渠道上進行完善,還需要加強流動婦女的教育培訓,提高其認知水平和正確有效表達自身利益。
流動民眾婦女絕大多數(shù)未認識到參與選舉和治理是應有權利,未能積極參與、認真對待,對投誰的票沒有任何想法,政治貧困率高。流動民眾婦女參選直接為自身的參選意識和素質所制約,應增強其心理文化素質、競爭意識、時代感及政治參與機會、政治責任感。加強村委會換屆選舉宣傳力度,調動選民參與積極性。
(三)強化婦女組織,提高留守精英婦女參選主動性
婦聯(lián)是婦女的群眾組織,它代表和維護廣大婦女利益,是婦女表達和實現(xiàn)利益的組織資源。農村婦女組織應明確職能,增強性別意識,代表群體利益,發(fā)揮組織優(yōu)勢,協(xié)調農村社會各方力量,有效整合農村留守婦女的政治資源,確保農村留守婦女參選權利實現(xiàn)。
農村婦女組織要成為留守精英婦女參與選舉與治理的有效組織形態(tài),成為留守婦女的培養(yǎng)培訓基地,助理留守精英婦女參加各種學習和業(yè)務進修,提高其綜合素質,推薦留守精英婦女參與選舉和治理事務。
(四)教育宣傳齊下,提高留守民眾婦女參選能力
留守民眾婦女在選舉與治理中不能被動等待,需要主動參與。這種狀況的實現(xiàn)需要有良好素質為后盾,需要村級組織和群體有意識的進行觀念培育、知識普及,培養(yǎng)參與意識,提升參與能力。村級組織可以運用村務公開欄、張貼宣傳標語口號、網(wǎng)絡短信、座談會、村集體活動等形式宣傳男女平等、積極主動、服務社會等思想,改善性別不平等分工,改善留守婦女們的心理素質,改變傳統(tǒng)性別角色觀念,全面提升留守民眾婦女的心理特征,提高其參選能力和素質。
五、結語
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深入,給農村婦女參與選舉和治理帶來新的契機,激發(fā)農村婦女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其參選能力,成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分類指導,有序推進,才能有的放矢的提高農村婦女參與選舉和治理以發(fā)展基層民主,完善公民權利,保障社會穩(wěn)定。
〔參 考 文 獻〕
〔1〕楊翠萍.社會性別、比例政策與女性參與——以天津川村村委會選舉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6,(04):12-18.
〔2〕韓玲梅,黃祖輝.“政策失敗”、比例失衡與性別和諧——農村婦女參與村民自治的新制度經(jīng)濟學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6,(45):19-24.
〔3〕劉筱紅,吳治平.婦女在村委會選舉中的競選策略研究——以湖北省隨州市為個案〔J〕.婦女研究論叢,2008,(01):15-20.
〔責任編輯:張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