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
摘 要:培養(yǎng)綜合素質綜合能力高的技工人才、提高教育教學各方面質量是中職學校的主要任務。為順應時代發(fā)展,中職學校教師的教育觀念需要有實質性的轉變,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可在中職教學中采用教學效果顯著的互動式教學。在互動式教學中,師生雙方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和溝通,教師完全可利用互動式教學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合作交往中得到全面鍛煉。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中職教學
現(xiàn)今,中職學校教學的現(xiàn)狀是:部分教師在課堂上都是以講為主。忽視學生的感受而以自己的感覺為重。這些現(xiàn)象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提高,制約了中職學校的發(fā)展,應該引起中職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因此,學生期盼新穎的教學方法,學生呼喚全新教學方式的出現(xiàn),而互動式教學能滿足學生對教學創(chuàng)新的渴望。
一、教育觀念的轉變
以前拿到教材備課,我總是這樣思考:我該怎么教?怎樣才能把教材上講的知識點通過自己的講解讓學生學會?而現(xiàn)在,我拿到教材備課總是從學生的角度去看一遍教材,思考的是我該怎樣學?怎樣學才有興趣?怎樣學才能牢固掌握知識點?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這一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使我的課堂教學效果發(fā)生了明顯、可喜的變化。我不再從頭到尾地灌輸知識點讓學生茫然記憶,而是采用一些源于生活的話題或實例,布置一些任務或項目,讓學生能活躍興奮地進行生動思考、進行豐富交流、進行團結合作。這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原來的被動接受學習變?yōu)樵谧灾鳌贤?、合作的氣氛中學習,讓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樂于接受知識點。
二、互動式教學的實踐
互動式教學是指利用合適的有趣味的源于生活的話題或實例,通過新穎的課堂設計,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以溝通和交流為主形成互動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充分掌握知識點,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讓學生各方面的學習能力都得到提高。這種教學方法要求教與學的師生雙方在動作支配、言語表達、感情交流、思想碰撞上互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從而構建趣味性較強、輕松愉快的互動式教學。那么,在中職教學中應如何更好地進行互動式教學呢?
1.以教學目標指導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展示講解教學目標,從而讓他們樹立完成任務的信心,這是提高全體學生為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前提條件。首先,需進行情景引入。讓學生以新奇的心態(tài)對所學知識充滿期望,讓學生帶著疑問帶著思考帶著懸念進入學習的準備狀態(tài)。第二,展示目標。讓學生一上課就明白這節(jié)課學的是什么,學習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隨后學生才能拿出激情拿出信念與教師默契配合,并能堅持到底。第三,圍繞學習目標展開互動。教師借由教學目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從鼓勵、激勵入手,設計討論學習、交流學習、合作學習、任務展示等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會主動,才會積極。第四,目標評價。教師隨時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情況、表現(xiàn)情況,以及最終完成任務的情況。然后結合學生實實在在的自我評價,得出最終的評價結果。
2.抓學法和教法
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多方向、多渠道進行交流溝通。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互相交流、互相溝通,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眼、手、腦、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教學方法上,要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給學生搭橋鋪路,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去探索新知識、摸索著去完成新任務。當然,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少不了教師的鼓勵和激勵。在教學評價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客觀公正的評價。
3.注重情景學習和合作學習
學習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實現(xiàn)對知識的認知和記憶,如果沒有情境的輔助,學生對知識點的遷移和實踐運用就會稍顯欠缺。所以,學習必須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特別是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下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才有利于知識的接受和掌握。合作學習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過程中進行的,是他人想法和自我分析之間的對話。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能夠相互激勵,相互促進,互補不足。由此可見,在情境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共同作用下,學生在知識點的認知方面、在情感的交流方面、在語言的表達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發(fā)展。
在教育教學的新形勢下,時代期待全新觀念、全新理念的新教師,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在這大好的新形勢下,在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下面對挑戰(zhàn)、肩負起我們職業(yè)教師的光輝職責。
參考文獻:
[1]何浩峰.簡論課堂互動教學設計[J].教學與管理,2002(07):3-5.
[2]時光,張紹學,羅曉芹.高校教學模式改革與“互動式”教學模式初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24(10):164-168.
[3]榮吉平.互動式教學法:課堂教學改革的春天[L].哈工大法學網,2006(06):2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