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逄秀莉
江南造船文化巡禮
□ 逄秀莉
今年6月3日是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50年華誕。這個位于長江入??凇⑹冀ㄓ?865年、被命名為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江南制造局)、中國最老牌兒的官辦企業(yè)已走過了150年的崢嶸歲月。
從她誕生之日起,就與國家的造船工業(yè)、國防工業(yè),與共和國的命運息息相關。今天當我們回眸其光輝歷程,探究其長盛不衰的秘訣時,會欣喜地看到,這個百年企業(yè)不僅創(chuàng)造了無數個中國第一,建造了一艘艘揚軍威壯國威的戰(zhàn)艦;更體現著國家有困難舍我其誰的豪邁氣魄和擔當,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江南制造局局記》是江南造船首部大事記,由魏允恭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撰修。它全面、真實地記錄了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從成立到局塢分立以來的發(fā)展情況,共分十卷,包括圖表、建置表、官職表及各類奏折,是中國近代軍事工業(yè)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和重要史料,也是《江南檔案》的前身?!督蠙n案》1991年起每年結集出版一期,目前已出版24期。
江南制造局翻譯館 1868年誕生的江南制造局翻譯館,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創(chuàng)辦、歷時最久、出書最多、最重要的翻譯機構。這個與“中國第一廠”相配合的出版機構的代表人物是徐壽、華衡芳和徐建寅。翻譯館創(chuàng)造性地命名了65個化學元素,其中有36個沿用至今;翻譯出版西方書籍共計178種、699冊(本)、1152卷,圖片14068張。內容涉及當時許多新的知識領域,其中自然科學著作的數量和質量在晚清出版界獨占鰲頭。
格致書院與《格致匯編》近代中國自辦第一本科技期刊。 1874年徐壽等人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格致書院”,它實際上是傳播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和介紹工業(yè)技術知識的科學教育學術團體,是新式學堂的先聲。它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科技學堂。書院出版的刊物《格致匯編》,成為近代中國自辦的第一本科技期刊。
《江南工人》創(chuàng)刊 1956年10月1日,四三六廠(江南造船)委員會決定創(chuàng)辦《江南工人》報。創(chuàng)刊初期每周出一期八開一張,后擴大為每周出版四開一張;分為要聞、副刊、職工生產、生活、經驗介紹等。該報是江南造船歷史上第一份報紙,也是江南造船黨委機關報。文革期間《江南工人》報???,70年代初更名為《江南通訊》,直至70年代末重新恢復《江南工人》報,至今已出版2950期。
各類史料集成1994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了《上海江南造船廠工人運動史》一書,記錄了江南造船解放前的斗爭史。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了《江南往事》,以質樸的語言回顧了從1865年至1949年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展現了江南造船廠的發(fā)展歷程。200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共產黨在江南造船廠80年》,回顧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江南造船走過的歷程,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船舶工業(yè)中孜孜以求、不懈奮斗的足跡。
此外,《永績號》《中國第一廠風采錄》《上海江南造船廠工人運動史》《自強之路》等書,都以江南造船近150年的滄桑巨變?yōu)橹骶€,把一個企業(yè)、一個行業(yè)的興衰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江南造船及船舶工業(yè)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反映江南造船的紀錄片在央視播出。2005年江南造船與鳳凰衛(wèi)視制作了兩集紀錄片《大國船夢》在鳳凰衛(wèi)視播出。10年后,四十集電視連續(xù)劇《大國船夢》制作完成。2008年6 月23日,以江南造船為主,反映中國近代民族造船工業(yè)百年歷程的6集電視文獻紀錄片《藍色角逐》,在中央電視臺第七套黃金時段和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jié)目播出。該片從晚清洋務運動開始,全程記錄了中國民族造船業(y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歷程,跨越了140多年的時空。
2008年4月,江南造船與中央電視臺在遠洋航天測量船“遠望6”上聯合錄制“滄??缭健逡惶貏e節(jié)目”,通過對新老造船人的訪談,謳歌了中船人的獻身精神。在央視播出后引起社會廣泛熱議。
2013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yè)局、中央電視臺聯合攝制的大型電視系列紀錄片《軍工記憶》第一集,反映了江南造船建造的“中華第一艦”從立項到下水的歷程,再現了中國水面艦艇現代化的新一頁。
江南造船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83年12月27日,江南廠廠史陳列館第一館開館;1995年9月14日,上海第一家科普教育基地在江南造船正式掛牌;1996 年12月9日,江南造船博物館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青少年教育基地;2005年,江南造船博物館被中宣部列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館免費開放十余年,接待幾十萬名參觀者,成為開展科普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
中國船舶館。2010年中國船舶工業(yè)集團公司參展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由江南造船承擔建設和運營的中國船舶館成為世博會歷史上第一個以船舶為展示主題的場館。該館創(chuàng)下累計接待游客668萬人次的紀錄。
上海歷史保護建筑。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的歷史就是盧灣區(qū)的歷史。上海市區(qū)有兩條著名的馬路“制造局路”和“局門路”,其名均與“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有關,以一個企業(yè)名命名道路,在上海絕無僅有。
2008年江南造船搬遷至長興島。老廠保留了8棟上海市歷史保護建筑。其中緊鄰中國船舶館的一座二層木結構小樓是翻譯館,迄今已有147年的歷史。翻譯館旁邊的二號船塢是江南制造總局1867年建造的第一個船塢,曾建造4艘中國最早的萬噸級輪船。1930年為制造“逸仙號”等大型軍艦艦載水上飛機而修建的飛機庫,1940年建造的江南造船辦公樓,20世紀30年代的指揮通訊樓,40年代的國民黨海軍司令部等建筑,在江南造船維護修繕下仍得到完好如初的保存,昭示著江南造船深厚的文化底蘊。2013年,首家“國防科技軍工文化園”在江南原址掛牌。
(作者單位: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