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利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8-0035-02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課堂教學的學習內(nèi)容開放靈活起來,教學形式不斷豐富起來,教學手段開始先進多樣起來,學生也有了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實施新課程,要牢固樹立課改理念,以人為本,全面關(guān)注學生生命發(fā)展,既要堅決反對穿新鞋、走老路的“偽課改”,也要反對形式主義、搞花架子的“虛課改”,扎扎實實地搞好新課程改革。然而在新舊教學思想交替的過程中,不斷出現(xiàn)了一些與新課改初衷相去甚遠的不良傾向。
一、多媒體教學中虛假的繁榮
新課程的一些公開課、研究課、觀摩課,教師為了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從教學內(nèi)容到教學手段,從教師提問到學生回答……師生反復演練到爛熟于心,一切雙邊活動絲絲入扣,配合默契,教師的活動像天馬行空,學生的活動如行云流水。當我們一個小節(jié)、一個小節(jié)地欣賞“實景話劇”的時候,恍如在觀看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如此這般,這種靠奢侈排練錘煉出來的“美聲態(tài)”,嚴重脫離了教學常態(tài),是對教育的一種嘲弄與傷害。
二、賞識沒有原則,“似乎什么都對”
各科《課程標準》強調(diào)對學生尊重、賞識,但并不意味著對學生一味表揚而不敢指出學生的錯誤和不足。有的教師動輒就是“你真聰明、你真棒、你真能干……”“你將來就是中國的托爾斯泰!”“你將來的成就要超過牛頓!”等表揚語;有部分教師(特別是低年級教師)喜歡叫學生用集體鼓掌等來對學生進行表揚,“啪—啪—啪啪啪”“嘿—嘿—你真棒”,一節(jié)課上掌聲此起彼伏,“贊”不絕耳;有的教師或以物質(zhì),如鉛筆、橡皮等小文具作為獎勵。這樣做,一方面顯得老師的“贊譽”用得太濫,也很虛偽,很容易被學生識破,不能對學生起到應有的激勵作用;另一方面,容易給學生以誤導,使其難以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難以發(fā)現(xiàn)自己在思路和方法上存在的問題,輕則容易產(chǎn)生驕傲自滿的心態(tài),重則會影響其身心及學業(yè)的發(fā)展。對學生而言,過多的夸獎會導致許多學生只能表揚不能批評,不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三、“放電影”式教學
許多教師認為不用課件就不足以出“新”(即新理念、新思維、新方法),一些示范課、展示課當然更不例外。所有的授課教師都會有制作精美的課件,使每一道教學程序都通過電腦演示出來。兼聲、形、畫于一身的電腦課件也無不美輪美奐,確實能吸引學生和聽課教師的眼球。但電腦終究不如人腦靈動,因為設計好的程序有時不能輕易更改,教師在課堂上只得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按既定的思路走,無法越雷池半步,大有“請君入甕”之嫌。一些對課件操作不是非常熟悉的教師,為避免電腦半道“發(fā)脾氣”,只得小心翼翼地操作,全神貫注地呵護,同時還得請一位電腦高手作為技術(shù)支撐。于是,本該重點關(guān)注的主體——學生被忽視了,整堂課變成了頻頻切換畫面的課件展示會。事實上,如果教師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課件的演示上,師生互動就會退居次要地位,學生自主學習活動隨之而被沖淡,顧此失彼,得不償失。
四、虛假的“合作學習”
我們的許多教師不管課型適不適合小組合作,不管問題有沒有討論價值,不管時間是否允許,更不管學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是否真正圍繞問題展開研究,教師一聲令下,學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投入熱烈地討論之中。為了迎合老師的意愿,學生也通常是裝模作樣地去合作、去探究,主持人、記錄人、發(fā)言人一應俱全。時間一到,即使有時有些學生正處于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tài),教師一個手勢,合作學習便戛然而止,每位學生迅速返回原座,胸有成竹地準備全班交流匯報。于是,小組合作探究成了一種裝飾性的教具,學生則成了教師所謂的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小組合作”秀的道具。這樣的作秀,小組成員沒有實際意義的交流,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取樂趣的權(quán)利被剝奪,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注重形式、過程熱鬧的低效或無效的課改。
五、教學形式主義
各科《課程標準》提倡課程的開放、教材的開放,提倡課堂教學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提倡生活是教材。于是,不少課堂教學活動形式多樣:既有自主學習,又有合作討論;既有唱唱跳跳,又有寫寫畫畫;既有圖片資料展,又有課本劇、故事表演;既有新聞發(fā)布會,又有產(chǎn)品推銷活動等。教學猶如唱大戲,你方唱罷我登場,教師唯恐落下一項。一項項的活動猶如什錦火鍋的材料一般充斥課堂,不管教材內(nèi)容是否需要這些活動,這些活動是否有助于教學內(nèi)容,可憐的文本被棄之一旁,寶貴的時間在熱熱鬧鬧中被消磨。這樣的課型看似教學形式豐富,課堂氣氛活躍,實則內(nèi)容龐雜,喧賓奪主,非教學內(nèi)容充斥課堂,教室成了多功能活動室,教學質(zhì)量必然大打折扣。誠然,唱歌、表演話?。☉騽 ⑿∑罚┮埠?,配樂朗誦、法庭辯論也罷,根據(jù)教學的實際要求,這些形式用好了,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從而獲得他們所需的知識和經(jīng)驗儲備。而有些教師設計活動卻是為裝點門面,活動已經(jīng)脫離文本和正常教學內(nèi)容,成為課堂教學的“游離成分”,到底是形式服從于內(nèi)容,還是內(nèi)容服從于形式,孰重孰輕,值得我們認真思量。
六、教學中教師靠邊站
為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關(guān)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有的教師開始有意無意地退出教學的主導地位,任學生漫無邊際地發(fā)揮。學習內(nèi)容由學生挑選,學習方式由學生決定,學習伙伴由學生確定,學生說到哪,教師就跟到哪,教師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學舞臺,成了一名旁觀者。這樣的課堂表面上看似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quán)利,體現(xiàn)了課改的精神,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自主。此類“偽課改”歪風勁吹的直接后果便是學生真正主體地位的動搖,基本課堂秩序的紊亂,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的減損。我們應該深入領會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思想,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關(guān)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更加靈活地選擇和使用教學方法,使自己具有更多地創(chuàng)造新形式、新內(nèi)容的空間,從而告別那些華而不實的、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追求“活”而“實”的課堂,這才是新課改的本質(zhì)。
(責任編輯 劉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