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乾
結(jié)合個體食藥膳強身健體益防病
◎張乾
藥膳是以藥物和食物為原料,經(jīng)過烹飪加工制成的一種兼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一直以來,藥膳因具備“寓醫(yī)于食”之功能而廣被推崇,很多人家都儲備幾味藥材,用于煲湯熬粥。
使用中醫(yī)藥膳的最基本原則是要辨證,哪怕是平和的補藥,如不對癥或不適合體質(zhì),不但無效,反而會危害健康。所以,在使用藥膳前,必須要了解它的一些宜忌。
隨著秋冬進補時節(jié)來臨,不少餐館紛紛打出藥膳的招牌,宣稱藥膳中的中藥能輔助治療某些疾病,食用藥膳“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吸引了不少顧客。藥膳雖然有一定的滋補作用,但并非人人適宜,不要憑個人喜好隨意食用,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食用。青少年盡量不要食用藥膳,未成年兒童更不宜服用藥膳,因為兒童新陳代謝旺盛,根本不需要滋補。
藥膳要達到其功效有兩個前提,首先是對癥下藥,其次像甘草、蓮子、枸杞等藥性平緩,需要堅持食用才有效果。藥膳雖有不少好處,但在很多疾病的治療上,其針對性和治療效果遠不及藥物,只有兩者配合應(yīng)用,相輔相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藥講究個性化,沒有一種中藥能治好所有人。一個人適用的中藥,并不代表另一個人也適用。拿高血壓來說,高血壓患者有不同的體質(zhì),有些人為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癥候,這時可用夏枯草、決明子、菊花等清肝降火作用的藥材輔助治療??捎行└哐獕夯颊叩捏w質(zhì)為腎虛或脾虛,吃這些中藥則適得其反。
有些人自己動手做藥膳,最好選曾經(jīng)吃過的、熟悉的材料入膳食,別盲目使用一些偏方,否則會有風險。尤其是別選太復雜的方子,盡量選擇性質(zhì)平和的中藥,別選特別寒涼、特別辛熱的藥材。
人們在食用藥膳進補時要注意三個方面,分別是因人而異、掌握劑量以及合理配伍。
每個人的體質(zhì)不盡相同,藥膳應(yīng)因人而異。一般而言,溫補藥膳適合于陽虛體質(zhì);清補藥膳適用于體型較胖、陰虛陽亢、肝氣旺盛者,或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者;平補藥膳一般人都可食用,對體質(zhì)較差、陰陽兩虛、氣血兩虧者也較適用。老年人氣血衰少,生機減退,應(yīng)以補益肝腎為主。
此外,處于不同地理環(huán)境的人由于氣候不同、生活習俗不同等因素,在體質(zhì)、品格、易患疾病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而選擇藥膳應(yīng)隨地域而注意輕重厚薄,及南甘、北咸、東辛、西酸的性味偏俗。
西藥有嚴格的用藥劑量,中藥也很講究用量,量大量小直接關(guān)系著藥效。而對藥膳組方中有過極之偏或含有毒成分或難以入膳之味的藥物,要適當加工,以達到潔凈、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以及矯正不可入膳之味。如果不分劑量及毒性大小,盲目使用,也是很危險的,有時會引起嚴重后果。有人一次用20克人參煨湯,服用后導致鼻出血。
藥膳是調(diào)理性飲食行為,是介于“藥”與“食”之間的特殊膳食,需要遵循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原則,因人而異,因人施膳,而不是“一鍋煮”。而藥膳烹調(diào)師既要掌握基本的烹調(diào)技術(shù),還要熟悉中草藥規(guī)范的使用原則,否則將減弱藥效。
藥膳還講求配伍,中醫(yī)在用藥過程中有“七情合和”之說。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以及辛、甘、酸、苦、咸五味,配制藥膳必須根據(jù)藥物的性味來定,不可隨意“拉郎配”,否則會降低藥效或適得其反。做藥膳用藥如同中藥的煎法,按照規(guī)定哪種先煎,哪種后煎,如薄荷辛溫芳香,若燉煮時間一長芳香氣味易散發(fā),就會降低藥效。
責任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