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楠
《文心雕龍》中說:“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緯成。”情先于辭,為情造文先于為文造情,古代的文藝總論已經(jīng)明確了情與辭的主次關系。黨員教育專題片的創(chuàng)作同樣遵循這一原理。然而,道理很淺顯,實行卻不易,由于黨教專題片先天帶有的思想教育與宣傳訴求,我們這些創(chuàng)作者難免在創(chuàng)作中被主觀目的干擾,結果經(jīng)?!盀槲脑烨椤?,見事不見人、辭真情不真。怎樣才能以情動人呢?其實,《文心雕龍》也給出了答案:“為情者要約而寫真?!?/p>
挖掘細節(jié),以情感人
一部人物專題片要拍好拍生動,必須有充分的生活化細節(jié)。長篇大論的慷慨陳辭其實往往空洞無物,高端大氣的贊美歌頌其實經(jīng)??菰锓ξ?,我們應有意識地挖掘人物在生活中的細節(jié)和真情流露,像春雨潤物般展現(xiàn)人物的情懷,像隨風入夜般觸動觀眾的心靈。
在我們制作《筑夢月亮山》之前,已經(jīng)有多家媒體用不同角度報道過陳曉明的事跡,還有電視臺以他為原型拍攝過電視劇。我們算是炒了“冷飯”,但卻不能因此拾人牙慧。為了拍出自己獨特的視角,我們一開始就把目標鎖定在捕捉細節(jié)上,期望以動人心弦的細節(jié)揭示人物的情懷。我們選擇了陳曉明在老家呆了僅僅一周后又要遠離家鄉(xiāng)的場景作為片子開頭,并刻意特寫了陳曉明母親流淚的表情,運用慢放的特寫鏡頭展現(xiàn)人物內心的不舍。離家前最后一頓晚飯,活潑可愛的小孫女給大家?guī)砹嗽S多歡笑,這時我們給了陳曉明父母一個特寫,觀眾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高興的同時,眼睛里卻含著淚光。送別的路上,陳曉明的母親緊緊抱著小孫女,在車子即將開動的剎那再也忍不住,悄然落下淚水,卻又趕緊偷偷抹去。這時再由陳曉明說出“奶奶哭了,你奶奶太想你了,當年我走的時候你奶奶都沒哭”,更為直接地表現(xiàn)出母親對他們的不舍以及對兒子遠去千里之外的苗鄉(xiāng)支教的不解。流淚這個看似平淡的細節(jié),由于這種沿著情感邏輯行進的跟蹤抓拍而顯得更加意味悠長,細節(jié)背后的情緒因此濃得化不開、重得放不下。在片子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們又抓拍了陳曉明在中秋節(jié)夜晚坐在都柳江邊凝望著天空中的圓月時那若有所思的眼神,使陳曉明的“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與母親的“兒行千里母擔憂”形成呼應。這種情感邏輯極為嚴密的細節(jié)抓拍使片子的情感回路特別清晰而真摯。
雖然這些細節(jié)所表達的情感并非片子的主題,但卻是豐滿主題不可或缺的養(yǎng)分?!昂没ㄟ€需綠葉扶”,一切真實的情感表達其實都與主題緊密相關。
詩性敘事,以情動人
在一部僅僅20分鐘的黨教片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人物故事都包容進去,而且也沒這個必要,因為這樣的累加并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反而會使敘事拖沓,沒有想象空間和抒情余地。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才是專題片應該努力追求的敘事效果。
我們攝制組第一次到月亮山時就被那里的情形震驚了。月亮山的真實情況遠遠不像她的名字那么美麗,她地處十萬大山中,交通閉塞,百姓生活貧困,很多現(xiàn)實場景可謂觸目驚心。到底是什么樣的力量支撐著陳曉明舍棄沿海地區(qū)的寬裕生活,離鄉(xiāng)背井來到這里扎根呢?此前有不少媒體都問過他這個問題,他都沒做正面回答。不過對我們這些江蘇老鄉(xiāng),陳曉明很是熱情,胸懷也多敞開了那么一點點。他向我們講述了這十年來的經(jīng)歷:支教之初是懵懂的,沒有想到會和這里結下不解之緣;初到此地的見聞讓他開始沉重,開始思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支教期滿后他開始放不下這里,主動申請延長支教時間來到條件最艱苦的污講小學;成為正式教師后他似乎開始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執(zhí)拗地回到了月亮山。這個過程中沒有唱任何高調,且曾經(jīng)歷過痛苦的掙扎和意志的動搖,卻更能突出主人公對人生真諦的求索,使觀眾理解主人公人生哲學的蛻變,感受到他思想深處的颶風。片子的主體情節(jié)就是按照陳曉明講述的脈絡來進行的,我們不做人為加工,一切都讓陳曉明自己娓娓道來;我們也不做總結陳辭,把思索的空間留給觀眾。而在這種敘事詩般的故事演繹中,觀眾自會感受到其間蘊含的莫名的情感沖擊。
人性關注,以情塑人
一部人物專題片成功與否,要看其是僅僅展現(xiàn)了生活的表象,還是將鏡頭深入到了人物內心。關注人物的內心世界,才能向觀眾呈現(xiàn)出人物的靈魂;將人物內心的情感暗流揭示出來,像繪畫般濃淡相宜地鋪展在熒屏上,才能以心呼喚心。
雖然片子的情節(jié)脈絡是以陳曉明的講述為主,但我們拍起來卻不能如此偷懶,必須以我們的視角尋找最佳素材來展現(xiàn)其經(jīng)歷,否則就會是流水賬。如何揭示主人公情留月亮山的深層動機?我們需要做進一步挖掘,為觀眾做好引導提示。我們在創(chuàng)作中選取了兩個反映人物情感波動的故事。一個是陳曉明迎娶淳樸善良的苗族姑娘后,僅依靠每月三百多元的代課費無法維持生活,他因此深深自責。這個故事反映了陳曉明作為典型人物的常人一面,也為陳曉明因思想動搖一度暫離月亮山埋下了伏筆。另一個是陳曉明在山中迷路,生死一線間,全寨的人打著火把漫山遍野地找他,找到他后回寨子時,全寨父老鄉(xiāng)親都聚集在路口焦急地等他歸來。這使陳曉明內心受到巨大震動,對于月亮山的同情亦在此刻升華,終于向自己許下了“一生獻給月亮山”的諾言。人物內心的變化與行為是相互依存并互為表里的,當主人公結束家訪,打著手電,吹著口哨,沿著他熟悉的山路回到寨里時,全片達到了情感高潮,主人公的形象也頓時深深刻印在了觀眾心里。
以事塑人是專題片塑造人物的原則性手法,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講故事時也要注意“事不在多,情動于中”。所以《毛詩序》中說:“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p>
升華主題,以情育人
抒情只是敘事的風格或手法,而不是最終目的。抒情的目的其實是為了主題的升華,而從故事展開到主題升華過程中所有的情感抒發(fā),其實都是道路上的鮮花和荊棘,鋪墊成一條通往人生真諦的道路。所以,在抒情敘事的過程中,要注意體現(xiàn)故事中固有的平凡而高尚的東西,體現(xiàn)人物身上高于大眾但又回歸大眾的高尚情操,從而啟發(fā)觀眾將片子放在更廣闊的視角下審視。
陳曉明這個人物之所以典型,就在于他的所作所為不是出于一時的情感沖動,而是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持之以恒的意志,他看似平常的行為中蘊含著千古不變的高尚道德真諦和對這一真諦無怨無悔的堅持。體現(xiàn)出這一層境界,敘事才算圓滿成功。為此,我們精心構思,在片子的結尾設置了一段寓意深刻的總結性敘事。首先用孩子們的清澈眼神和朗朗書聲進行寓意式情景特寫,從而啟發(fā)觀眾聯(lián)想這一情景背后站著的主人公形象,甚至于與主人公一樣在祖國邊陲、貧困深山中默默奉獻著的支教青年的群體形象。接著,利用以往新聞報道中的資料圖像配合解說詞,迅速回顧陳曉明這平凡的十年中不平凡的生活經(jīng)歷。然后,孩子們在課堂上暢談自己的夢想,當最后一個學生說出自己的夢想是“當一名老師,像陳校長一樣的老師”時,片尾的情感積累已至“滿格”。最后,鏡頭搖向蒼蒼山野、飛越莽莽林海,陳曉明的畫外音響起:“我相信只要我留在大山,就能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敝链耍拥那楦猩A已經(jīng)完成,觀眾將由審視陳曉明轉向自我審視,從而再一次思考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作者為江蘇省東臺市市委組織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