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李鐵+楊毅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9-000-01
摘 要 根據青少年學習跆拳道和武術的積極性差異顯著這一現象,采用文獻資料法和現場體驗法,分析了跆拳道在我國青少年中風靡的原因,認為跆拳道現代化改革的指導思想是用改造傳統跆拳道格斗形式為對抗性運動的形式,來達到培養(yǎng)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中國傳統武術的現代化改革應借鑒跆拳道關于教育化、大眾化、競技化的指導思想。
關鍵詞 跆拳道 青少年 武術
一、跆拳道、武術對大學生的影響作用
“禮儀、廉恥、忍讓、克己、百折不屈”是跆拳道精神宗旨,尊師重道是跆拳道的精神體現,“以禮始,以禮終”是其風格特點。相關研究表明,跆拳道對大學生的強身健體、鍛煉意志品質、增強社交能力、培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提高防身與自衛(wèi)能力都有深刻的影響。跆拳道外修技術、身體,內修精神、性情,還可以促進大學生人體美、性格美、行為美、運動美、個體個性發(fā)展的美育教育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成長。根據對張家口學院2013級跆拳道選修學生158名調查得出: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在緊張、憤怒、疲勞、抑郁、慌亂這5個消極心境分量上的得分都低于對照組學生的得分,在精力、自尊等積極心境分量上的得分都高于對照組學生的得分,這表明跆拳道對改善學生心境狀態(tài)有顯著的效果。楊全輝在《跆拳道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也同意了這個觀點。還有部分高校也對開展女子跆拳道非常重視,根據福建省部分高校女大學生、唐山市高校女生調查結果,都顯示跆拳道練習對自身體質提高的有顯著作用占40%、有作用的占63.3%。武術融納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健身、技擊、觀賞、教育和經濟等多種價值。
二、高校開展校跆拳道與武術的主要形式
根據相關調查,大學生參與跆拳道形式有:選項課、協會、俱樂部、培訓班。大部分高校已經有了跆拳道協會,但協會的運作模式不太理想,宣傳力度也不夠,無論校內或是校與校彼此之間的交流也甚少,沒有展現出跆拳道自身的魅力。雖然好多女大學生喜歡跆拳道運動,部分高校對女生開展跆拳道選項課也還在探索當中。目前,開展武術活動的主要形式有大運會武術訓練與競賽、學校業(yè)余武術訓練隊、武術選項課學習、學生武術社團活動、自學自練等。根據宋亞炳在《廣東省高校武術運動開展現狀及其發(fā)展對策》對廣東省24所學校統計:沒有社團組織和有社團組織不能經?;顒拥膶W校居所調查高校數的87.5%。據了解學校業(yè)余武術訓練隊和學生武術社團組織都是學生的自發(fā)組織,出于學生的興趣或學校慶典聯歡等需要,偶爾進行一下短期性的訓練和表演,由于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嚴格的規(guī)定性,其活動的經常性難以保持,無論是跆拳道協會,還是武術協會都缺乏專業(yè)教師指導。
三、結果與分析
(一)武術課與跆拳道課的教學內容
經調查,武術基本技術占40%,套路占35%,器械占15%,實戰(zhàn)占0%,身體素質占10%,以套路(太極拳和初級長拳)和基本技術為主要的授課內容,而實戰(zhàn)的練習沒有,武術博大精深,但武術課未能把武術傳統的精華體現出來。跆拳道基本技術占40%,品勢占20%,道具占15%,實戰(zhàn)占15%,身體素質占10%,以基本的技術和品勢為主,增加了實戰(zhàn)及戴護具的練習,在內容的設置上較武術更加多樣化,兩者都有對身體素質的練習,可見都有一定的運動強度,符合當代大學生喜愛探索新事物的心理。
(二)對武術、跆拳道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對比分析
在教學方法上武術課還是沿用了比較古板的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缺點在于學生始終跟著老師的教學進度和思路進行學習,以老師為中心,學生們無法按照自身掌握的情況來進行學習,始終被動地學習,無法提高學習興趣,使練習的效果大大降低。與武術相比較跆拳道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占有較大的比重,可以最大限度上發(fā)揮學生的主動作用,使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以自我為主體進行練習。由于跆拳道在練習過程非常注重相互之間的配合,以學生為主進行的教學模式更為科學,更具有針對性。在對教師教法滿意程度的比較中,在武術課上的學生對教師教學滿意度要低于跆拳道課上學生對老師的滿意度。
(三)武術與跆拳道的考核內容
在考核方式上,武術課和跆拳道課都采用理論和技能結合的方式。根據問卷回饋的信息,不同學校的理論和技能所占的比例不相同,一般都是以技能考試的分數為主。大部分學校以技能占60%、理論占40%來作為評分標準,少部分學校以技能占70%、理論占30%作為評分標準。
四、結論
在我國武術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過程中,其普及推廣工作勢在必行。各個相關部門應當積極借鑒韓國跆拳道在世界發(fā)展與普及過程中的有效經驗,結合中國傳統武術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加強對武術教育制度的管理,建立長期的、科學的訓練體系,精簡武術動作,增加實用功能,設計統一的武術練習服裝,改善武術的教育模式與考核制度。這樣才能使中國傳統武術進一步適應現代化發(fā)展的需要,進一步適應大眾的需求,促使中國武術在全世界的普及。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河北省滄州市2014年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14J009:《滄州市高校武術與跆拳道選項課開展情況及對策研究》成果論文。
參考文獻:
[1] 周偉良.武術概念新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24(1):10-13.
[2] 秦子來.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8):1115-1117.
[3] 曲淑群.淺談跆拳道運動在普通高校體育課中的開展[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2.18(3):146-147.
[4] 高濤.大眾武術與大眾跆拳道發(fā)展模式研究[J].體育科技.2010(4).
[5] 王國志,王崗.中國武術與韓國跆拳道的比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