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南芥
相信某些同學一定對解剖充滿興趣,光看那些身穿白大褂的學者,在實驗臺上工作,雙手沾滿鮮血,一把解剖刀如蝴蝶般上下飛舞,便覺得這是件血腥而又知性的事。
解剖充滿著魔力,中世紀無數科學家和藝術家不顧教會的禁令在昏暗的地下室孜孜不倦地解剖尸體尋求真理?,F在雖不像過去那樣視解剖為禁忌,但能進行尸體解剖的也只有醫(yī)學相關者。不過還有另一扇大門是朝平常人開放的,那就是生物解剖。
生物解剖,顧名思義就是生物學的附屬課程,旨在通過實驗讓學生深入了解生物結構,并對生命有更深的體悟。這對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和生物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是必修課。
我在此列出幾次實驗經歷,讓諸位對生物解剖能有初步的了解。
在制作各種植物切片、觀察各類人體細胞后,我們才迎來第一個實驗對象——小龍蝦。
別笑,實驗當然要講求循序漸進,一開始拿小龍蝦試手也很正常嘛。對于吃貨來說,小龍蝦自然是不陌生的,實驗步驟也很簡單,將小龍蝦的觸須和足一對對摘下來觀察并臨摹,最后打開它頭部的硬殼觀察心臟的跳動,小龍蝦的心臟在頭部,你能清楚看到它的躍動。
這個實驗難度不大,唯一要注意的是,解剖小龍蝦屬于活體解剖,在摘除小龍蝦肢體時,它可能會反抗,最有可能的就是它把身上的水甩你一臉,然后你滿臉的腥味,要洗半天……
實驗過后一般是要制圖,作為非美術生,我們也就只能將就著畫下。據我所見,不少人畫出來的龍蝦與油條無異,畫技拙劣的我自然也是畫了根油條上去充數。
第二個實驗對象——牛蛙就相對高端,也更惡心。兩棲動物皮膚滑膩,身體冰冷,很難給人好感。尤其是牛蛙,頭部寬扁,眼球外突,背部略粗糙,有細微的膚棱。
實驗前,牛蛙必須先被殺死,作為北美最大蛙類的牛蛙掙扎起來還是很難處理的。處理實驗動物時講究快準狠,務必要用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讓實驗對象死去。幾乎每一種動物都有特定的殺法。處理牛蛙一般用毀髓法,實驗室有特殊的長針,一般比較粗。
仔細觸摸牛蛙背部,你可以在它頭部和背部間找到一個下凹處,這個地方不太明顯,可能要多找?guī)状巍_@個點是頭和脊椎的連接點,在找到連接點后,就可以用長針刺入。毀髓法,顧名思義就是毀去脊髓和腦髓。長針略微刺入牛蛙,我們的目的可不是用針扎死牛蛙,而是調整角度讓針順著脊椎內部的空隙搗毀牛蛙的大腦,在穿插大腦過后,再向下用同樣的方法毀去脊髓。這樣一來牛蛙就死了。
但這并不是說可以高枕無憂了。作為兩棲動物,牛蛙惡心之處不單是滑膩的觸感,還有它強悍的植物神經,也就是說在神經中樞被毀后,它在某些刺激下仍會做出反應,當然也不排除毀髓不徹底的原因。
試想一下,你將牛蛙轉過來,已經拿剪刀自下而上將它的肚皮剪開了,它也老實地露出了猩紅的內臟。但就當你開始作業(yè),在里面翻找內臟并摘除時,它居然動了!蹬一下腿什么的已經是小兒科了,讓人比較困擾的是,它突然呼吸,蛙類呼吸時動作本來就大,現在少了肚皮的束縛,它的肺就脹得更大了,其余內臟都被擠出體外。想象一下這爆炸性的場面吧,絕對讓人膽戰(zhàn)心驚。更令人無語的是,已經剪開肚子的牛蛙還一個鯉魚打挺在試驗臺上爬了五六步再死……這真是膽小者的噩夢,實驗室里每一次“詐尸”都能引發(fā)陣陣尖叫。
在處理過牛蛙后,相信大家的神經都得到了鍛煉,那我們可以進入下一階段了。比起牛蛙,我還是更喜歡這次的實驗對象,它是恒溫動物,并且體溫高于37攝氏度,所以摸上去很溫暖哦,而且長得也比牛蛙漂亮多了。想必你已經想到了,這次我們解剖的實驗動物是鴿子。
鴿子的殺法可比牛蛙簡單多了。什么?你說你家里也殺過鴿子,和殺雞一樣。不不不,實驗室可不能用那么粗暴的方法。家里殺家禽一般是割斷頸部的氣管和血管,如果用這樣的方法極易造成污染,所以要避免流血,我們只需兩根手指。等會兒!那邊的同學,你捏住鴿子頭干什么?我不是讓你直接捏死它??!
鳥類都有喙,當你把它的喙合上相當于是閉上了它的嘴,然后你只要捏住它的鼻子,過一段時間它自然就會窒息而死。湊巧的是,鳥沒有鼻子只有氣孔,而它的氣孔就在喙上,我們只要用兩根手指堵住氣孔即可。
當然,對手指沒有自信的同學也可以使用燒杯,燒杯中注入清水至八成滿,然后將鴿頭按入水中,同樣可以讓鴿子窒息。
友情提示,殺鴿子時盡量將鴿子舉遠。因為鳥類為減輕身體重量,在進化中退化掉了膀胱和大腸,所以儲存不住排泄物。而在窒息前,鳥類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身體,尚未成形的糞便就會排泄出來。如果你把鴿子抓在懷里,那么恭喜你,你“中獎”了,需要洗衣服。
殺死鴿子后,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幾乎和廚房里做的一樣,我們拔掉鴿子胸前的羽毛,然后用解剖刀割開它的皮肉,下刀的手感很舒服,像劃在紙上沒有絲毫不暢的感覺。旋即,我們就能看到鴿子內臟了。我想殺過雞或者吃過雞的同學,對于里面有些什么一定有所了解,我就不浪費時間去敘述了。因為接下來,我們將迎來最后的動物,從節(jié)肢動物,兩棲動物,再到鳥類,最后當然是哺乳動物。
我們這次的實驗對象是兔子。
有些人可能會問,為什么不使用最經典的小白鼠呢,畢竟生物解剖中最常見的可是老鼠。老鼠確實很不錯,但對于教學來說并不太適用,其他動物都能從菜市場購得,但老鼠卻必須特殊培育,并且老鼠的形體也遠遠小于兔子,不利于學生觀察。
同為嚙齒動物,兔子的資歷并不比老鼠差。在骨骼愈合研究中,用到的就是兔子。當時為了探明骨折愈合時所用的鈣元素來自何處,實驗者敲斷了大量兔子的腿,之后投喂同位素標記的鈣粉,然后按一定的時間間隔殺死兔子,取愈合處的骨粉化驗。在這項研究中就有大量的兔子獻出生命,所以選兔子還是很不錯的。
這次我們選用空氣針來結束兔子的生命。所謂空氣針就是將大量的空氣注射入兔子體內,空氣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造成兔子的死亡。
進入的空氣量小,可分散到肺泡毛細血管,彌散至肺泡,隨呼吸排出體外,不造成損害。但進入的空氣量大且比較迅速,則由于心臟的搏動,將空氣和心腔內的血液攪拌形成大量泡沫,當心收縮時不被排出或阻塞肺動脈可導致猝死。
這不是安逸的死法,不太發(fā)聲的兔子會在死前發(fā)出悲鳴,后腿會有痙攣現象,甚至會脫糞。
據說曾經有學長做實驗時打了數針都沒能殺死兔子。最后,他實在看不下去兔子痛苦的樣子,只能將兔子帶到走廊摔死了。
這可能和注射的位置不對有關,也許他扎得太深,簡直就是將空氣注入了兔子體腔;也許他扎得太淺,注射在了肌肉中導致效果不明顯??傊@兩種做法都徒增了自己和兔子的痛苦。
那位學長解剖兔子時幾乎所有人都逃了,因為摔死的兔子,其死因往往是內臟破裂,所以那只兔子的腹腔里一塌糊涂,血液、胃液、未成形的糞便混在一起……氣味想有多難聞就有多難聞。
鮮血淋漓的解剖現場,其實是大家的誤解,解剖當中并不會有多少血。人或動物受傷后出血,是因為心臟在不停泵血將血擠出體外,而解剖時動物已經死了,它們的血幾乎是凝在血管當中的,并且我們摘除內臟是整個摘除,里面的東西不會落得到處都是,所以出血量不大,也不會有什么味道。解剖并沒有想象中的骯臟和不堪。
最后,肯定會有同學好奇,解剖的都是食材,解剖結束后,是不是可以飽餐一頓了,畢竟小龍蝦、牛蛙、鴿子和兔子都是很不錯的美味啊。不過你確定你在親手解剖后還能若無其事地大快朵頤嗎?有不少人可是戒了好一段日子肉呢。再者,實驗室有規(guī)定,所有實驗中所用到的東西都要妥善處理,哪怕那些動物都是從菜市場買來的,也不能隨意處理。吃貨們只能看著它們被塞進塑料袋里密封起來。
規(guī)則必須遵守,這也算是實驗素質的體現。我們雖殺戮,但必須心存尊重,絕不輕視每一條生命。說實在的,解剖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更了解生命到底是何物。生命是珍寶,無論是什么動物,它都是妙不可言的天造之物,所以切勿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