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依娜馬纓
(1.中國傳媒大學 社會學系,北京100024;2.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北京100038)
學術勞動力市場的性別不平等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女性在科學領域的地位較低——長期以來受到學術界的關注。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就注意到女性在美國科學領域存在明顯的“代表性不足”(underrepresentation)的問題:女性在科學與工程領域的人數(shù)明顯低于男性,在職位、薪酬、聲望等方面也處于更加不利的位置[1][2](PP123-156)[3](PP217-258)。近年來,有證據(jù)顯示美國的上述性別不平等狀況有所改善,但仍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4](PP104-129)。
上述男女學術地位不平等的另一個重要表現(xiàn)(也是原因)是,女性科研人員的科研產(chǎn)出明顯低于男性。喬納森·R.科爾(J.R.Cole)和哈里特·朱克曼(H.Zuckerman)的研究發(fā)現(xiàn),美國女性科研人員發(fā)表的科研成果數(shù)量僅是其同年齡組男性同行的1/2至2/3(年齡越大的組,差距越大)[3]。女性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被引用的次數(shù)也明顯少于男性[2]。這就是所謂的學術“產(chǎn)出之謎”(the productivity puzzle)。較近的研究顯示,在美國,這種產(chǎn)出差異呈現(xiàn)逐年縮小的趨勢,但遠未完全消弭[5](PP423-446)。
為了破解這個謎題,研究者嘗試從個人特征(年齡、婚育、學歷、職稱)、工作環(huán)境(機構聲望、研究領域)和社會結構(如科研網(wǎng)絡)等不同層面探尋導致科研產(chǎn)出性別差異的影響因素[6](PP847-870)[7](PP131-150)。在各種因素中,時間作為科研活動過程最基本的投入要素之一,也被認為是影響科研產(chǎn)出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與其男性同行相比,女性科研人員的時間分配模式的確明顯不同:她們的科研時間更少,教學時間更多,家務勞動時間也更多[8](PP363-374)[9](PP769-793)。
這種時間投入上的差異在多大程度上導致了科研產(chǎn)出的性別差異?部分學者對此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證實時間投入上的性別差異的確是造成學術“產(chǎn)出之謎”的重要因素[10](PP53-77)[11](PP367-390)。需要指出的是,可能是基于工作時間尤其是科研時間才是影響科研產(chǎn)出的最直接因素的考慮,上述研究在實證分析時只考慮了工作時間尤其是科研時間投入的影響,而沒有納入非工作時間因素。但正如有學者在理論上指出的那樣,家務勞動這樣的非工作時間也可能對工作產(chǎn)生重要影響:一方面,非工作時間可能對工作時間構成直接的擠占效應[12](PP86-100);另一方面,即便沒有擠占工作時間,非工作時間也可能對工作績效產(chǎn)生獨立的影響——例如,過多的家務勞動可能使得工作(科研)時間碎片化,或使科研人員過度疲勞而降低工作效率,從而減少同等時間內的科研產(chǎn)出[13][14]。
上述研究主要是在歐美社會文化背景下開展的。近年來,部分學者對中國科研人員的時間分配模式進行實證分析后發(fā)現(xiàn),中國科研人員的時間分配也存在著與歐美國家類似的性別差異模式[12][15][16]。但這種時間分配模式是否影響,以及如何影響科研產(chǎn)出的性別差異,相關的研究還付之闕如。本文將利用一項全國性的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以高校教師為分析對象,對這一問題進行實證性分析。除分析科研時間性別差異的影響外,本研究還將納入被以往研究忽視的家務勞動因素,檢驗家務勞動時間對學術“產(chǎn)出之謎”的解釋力。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時間投入對科研產(chǎn)出的影響可能因性別而異,家務對女性科研產(chǎn)出的負面作用可能大于男性[17]。為檢驗這一假設,本文還將探討性別對時間分配與科研產(chǎn)出關系的調節(jié)效應。
如前文所述,本文研究的問題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時間投入的性別差異對科研產(chǎn)出的性別差異的解釋作用,在定量模型上探討的是時間投入變量在性別與科研產(chǎn)出間的中介效應(mediating effect)問題;二是時間投入對科研產(chǎn)出的影響是否因性別而異,在定量模型上探討的是性別變量對時間投入與科研產(chǎn)出關系的調節(jié)效應(moderating effect)問題。這里,時間投入既包括科研時間,又包括家務勞動時間。針對這兩類問題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以往關于科研人員時間分配的研究普遍發(fā)現(xiàn),在控制了年齡、教育、專業(yè)和職稱等相關變量后,男性的科研時間投入仍高于女性[8][9][12][15][16][17](PP50-66)。至于男性的科研時間為什么多于女性,存在多種理論性解釋[16]。但不管如何,作為基本的科研活動投入形式,大量的科研時間投入是學術高產(chǎn)的必要條件。因此,本文提出以下關于科研時間對性別與科研產(chǎn)出關系的中介效應假設:
假設1:女性科研人員的科研時間投入少于男性,是其科研產(chǎn)出低于男性的原因之一。
以往以普通家庭為對象的研究發(fā)現(xiàn),家務勞動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對工作產(chǎn)生負面影響:直接擠占工作時間,造成工作時間的碎片化,以及消耗和分散工作精力[13][14]。這種家務與工作的沖突關系在高度專業(yè)化的職業(yè)領域(例如醫(yī)學、法律、學術)顯得尤為嚴重[18]。已有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歐美還是中國,女性都是家務的主要承擔者[19](PP24-28)[20](PP166-192),這種不平等的家庭性別分工在高學歷的學術群體中同樣存在,只是程度相對較輕而已[16][17][21](PP865-871)。因此,本文提出以下關于家務勞動時間對性別與科研產(chǎn)出關系的中介效應假設:
假設2:女性科研人員的家務勞動時間多于男性,是其科研產(chǎn)出低于男性的原因之一。
目前,尚沒有研究證明男女科研人員在科研能力上存在顯著差異?;谶@種考慮的一個合理推論是,在其他條件(包括家務勞動時間)一樣的情況下,女性投入同等科研時間取得的科研產(chǎn)出投入與男性應當沒有顯著差別。換言之,我們認為性別對科研時間與科研產(chǎn)出的關系不存在顯著的調節(jié)效應:
假設3:科研時間投入對科研產(chǎn)出的影響不存在性別差異。
家務勞動的影響可能有所不同。如前所言,家務勞動不僅可能擠占工作時間,還可能造成時間的碎片化和過度疲勞,從而降低工作效率,影響工作績效。有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這種由家庭與工作沖突引起的時間緊張與時間碎片化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職業(yè)女性群體中表現(xiàn)得尤為嚴重。“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文化和性別角色規(guī)范要求女性將家庭放在首位,現(xiàn)代職業(yè)女性如果不愿為家庭而犧牲事業(yè),就要承擔比男性更為嚴重的時間碎片化的后果[18]?;谏鲜鲈?,本文提出以下關于性別對家務勞動時間與科研產(chǎn)出關系的調節(jié)效應假設:
假設4:家務勞動時間對女性科研產(chǎn)出的負面影響要大于男性。
本文數(shù)據(jù)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調查宣傳部委托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于2011年10-11月完成的“我國科技工作者的時間利用狀況調查”。該調查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分布在全國的494個調查站點單位(其中高校站點60個),向隨機抽取的10940名科技工作者發(fā)放了自填式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個人問卷10285份,有效回收率達94%。
為分析上的方便,避免單位類型過于繁雜帶來的干擾效應,我們從上述總樣本中挑選出工作內容中有“科研研發(fā)活動”的高校教師樣本作為本文的分析對象,純教學人員未包括在內。這部分樣本共1577人,其中男性1051人(66.8%)、女性522人(33.2%),分布在全國范圍的60所大學中(樣本結構見表1)。需要說明的是,此次調查的對象只限于自然科學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因此本文的分析結論也僅限于自然科學領域的高校教師群體。
(1)因變量。本研究的核心自變量是“科研產(chǎn)出”,具體測量方法是詢問受訪者在最近3年內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數(shù)量。采用“最近3年”這一短期而非更長期(例如整個學術生涯)的科研產(chǎn)出作為因變量,雖然不能完全解決科研產(chǎn)出與時間分配、職稱、機構類型等自變量之間互為因果的問題,但可以最大程度地緩解這一問題[6]。在實際測量中區(qū)分了兩類論文產(chǎn)出:SCI/EI論文和非SCI/EI論文①SCI是《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簡稱,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出版的一種世界著名的綜合性科技引文檢索刊物。EI是《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的簡稱,是美國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著名工程技術類綜合性檢索工具。,目的是區(qū)分科研產(chǎn)出質量(前者代表高質量產(chǎn)出,后者代表低質量產(chǎn)出),以盡可能全面地衡量高校教師的科研產(chǎn)出②當然,僅用論文衡量高校教師的科研產(chǎn)出仍是不夠全面的?,F(xiàn)代科研活動的產(chǎn)出形式多種多樣,但總體而言,論文仍是測量科研人員尤其是高??蒲腥藛T學術水平時最重要的指標(國內大多數(shù)高校和科研院所考核科研人員時都以論文發(fā)表為最重要的指標)。。
(2)自變量。本文的核心自變量是“性別”和“時間投入”。其中,時間投入的具體測量方法是詢問受訪者在調查前一日花在各類活動上的時間,均為連續(xù)變量,單位為小時,包括了科研時間和家務勞動時間兩類。其中,前者包括花在科研研發(fā)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上的時間;后者包括花在照顧家人、養(yǎng)育子女以及洗衣做飯、打掃衛(wèi)生等一般家務勞動上的時間。
表1 樣本基本特征變量的分布
(3)控制變量。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對科研產(chǎn)出具有一定影響但又不是本文重點關注和解釋的相關變量。具體包括:年齡(連續(xù)變量)、婚姻家庭狀況、教育水平、職稱和機構類型,具體構成情況如表1所示:在高校教師群體中,男性的平均教育水平、職稱結構和所在機構層次均明顯高于女性,處于優(yōu)勢地位。
在對高校教師的論文產(chǎn)出和時間投入的性別差異進行統(tǒng)計描述的基礎上,以論文產(chǎn)出為因變量,利用常規(guī)線性回歸模型(OLS),分別檢驗前文所提的中介效應和調節(jié)效應假設。
具體策略如下:首先,建立以性別為自變量,以年齡、學歷、婚育、職稱和機構類型為控制變量的基準模型,觀察科研產(chǎn)出的性別差異是否顯著存在。然后,在基準模型基礎上引入本文重點關注的解釋變量——科研時間和家務勞動時間,觀察性別回歸系數(shù)的變化,由此判斷時間分配的性別差異是否能夠解釋科研產(chǎn)出的性別差異,即時間變量是否在性別和科研產(chǎn)出之間發(fā)揮了中介效應。最后,分男女兩個樣本,分別建立回歸模型,觀察不同性別樣本模型中的時間變量回歸系數(shù)的不同及其顯著度的差異,由此判斷時間變量對科研產(chǎn)出的影響是否因性別而異,即性別變量的調節(jié)效應。
表2描述了男女高校教師在科研產(chǎn)出和時間投入上的差異。在論文產(chǎn)出方面,女性人均發(fā)表非SCI/EI的一般論文3.9篇,比男性少0.3篇,但不存在顯著的統(tǒng)計差異。女性人均發(fā)表SCI/EI論文2.4篇,比男性少1篇,且存在顯著的統(tǒng)計差異。這意味著在低質量論文方面,并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但在相對高質量的論文方面,女性的產(chǎn)出明顯低于男性。由于在非SCI/EI論文產(chǎn)出方面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為簡便起見,下文通過多元回歸分析模型檢驗前文假設時將僅以SCI/EI論文為因變量。
在時間分配方面,女性的日均科研時間為2.7小時,顯著少于男性(3.4小時);女性的日均家務勞動時間為2.7小時,顯著多于男性(1.4小時)。高校教師的科研時間和家務勞動時間都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其中家務勞動時間的性別差異大于科研時間,意味著家庭內部性別分工的不平等高于工作領域的性別不平等。
表2 高校教師論文產(chǎn)出和時間分配的性別差異
表3以SCI/EI論文數(shù)為因變量,通過逐步回歸的方法檢驗時間投入對科研產(chǎn)出性別差異的解釋力。其中,模型1是以性別為自變量,以年齡、婚育、教育水平、職稱、機構類型為控制變量的基準模型,統(tǒng)計結果顯示:年齡對SCI/EI論文量的影響不顯著;婚姻和生育的影響也不顯著;博士比非博士平均多發(fā)表近2篇;高級職稱比非高級職稱平均多約1篇;重點院校比非重點院校平均多近2篇。在控制了上述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中認為重要的解釋變量后,高校教師的SCI/EI論文量仍然具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即在相同年齡、學歷、職稱和機構層次的條件下,男性的SCI/EI論文產(chǎn)出仍然明顯高于女性。
表3 時間投入對科研產(chǎn)出性別差異影響的逐步回歸模型
模型2在模型1基礎上進一步引入了科研時間和家務勞動時間變量。結果發(fā)現(xiàn):科研時間與SCI/EI論文產(chǎn)出呈顯著正相關關系,每增加一小時的科研時間投入能提高0.137篇論文產(chǎn)出;而家務時間則與SCI/EI論文產(chǎn)出呈顯著負相關關系,每增加一小時家務勞動會減少0.148篇論文。這意味著,科研時間投入和家務勞動時間對科研產(chǎn)出都存在顯著的影響。但就家務勞動時間而言,它不僅會通過擠占科研時間而間接影響科研產(chǎn)出③本文沒有用數(shù)據(jù)直接檢驗家務勞動時間對科研時間的擠占效應,但這一效應在我們的另一篇文章中得到了驗證。參見朱依娜、何光喜:《高校教師工作與科研時間的性別差異及其中介效應分析——基于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數(shù)據(jù)》,《科學與社會》2014年第3期。,還對科研產(chǎn)出有獨立的影響:即使在相同的科研時間投入條件下,家務勞動時間仍會減少科研產(chǎn)出。
更為重要的是,在引入時間投入變量后,性別的回歸系數(shù)由模型1中的0.568降至0.305,而且由顯著變成了不顯著。這意味著科研時間和家務勞動時間的性別差異,能夠完全解釋在控制了年齡、學歷、職稱和機構層次的情況下仍然顯著的科研產(chǎn)出的性別差異,科研時間投入和家務勞動時間上的性別差異,都是造成高教教師群體在科研產(chǎn)出上的性別差異的重要原因。這一結果支持了前文關于時間變量的中介效應假設(假設1、假設2),即:女性的科研產(chǎn)出之所以低于男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科研時間投入較少而家務勞動時間投入較多。
表4以SCI/EI論文數(shù)為因變量,分男女兩個樣本分別建立回歸模型。對比模型1和模型2的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在控制了家務勞動時間和其他影響因素后,科研時間投入對男性和女性科研人員SCI/EI論文產(chǎn)出的影響幾乎是一樣的,并不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這支持了前文假設3,即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科研時間投入的增加帶來的SCI/EI論文產(chǎn)出的增加并不存在顯著差異。
家務勞動時間的影響模式則完全不同。統(tǒng)計結果顯示,在控制了科研時間變量和其他影響因素后,家務勞動時間對科研產(chǎn)出的負面影響的確因性別而異:家務勞動時間對男性的SCI/EI論文產(chǎn)出量沒有顯著影響,但會顯著減少女性的SCI/EI論文數(shù)。這一結果支持了前文關于性別對家務勞動時間與科研產(chǎn)出關系的調節(jié)效應假設,家務勞動時間對女性科研人員的負面影響更加突出(假設4)。
表4 性別對時間投入和科研產(chǎn)出關系影響的回歸模型
注:*p<0.05**p<0.01***p<0.001。
本文利用一項全國性的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以高校教師群體為分析對象,探討了中國高校自然科學領域科研人員在時間分配和科研產(chǎn)出上的性別差異,尤其是二者的關系問題。分析結果顯示:
首先,中國高??蒲腥藛T在時間分配模式上的確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與男性相比,女性的科研時間更少而家務勞動時間更多。這個發(fā)現(xiàn)與以往的大多數(shù)研究結果基本一致[8][9][12][15][16][17],說明即便在高校教師這樣的精英群體中,不平等的職業(yè)和家庭分工仍然普遍存在。但與以往研究不同,本文還注意到以下現(xiàn)象:與科研時間的性別差異相比,家務勞動時間的性別差異更為突出。這意味著盡管婦女解放運動促使大量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并不斷縮小其與男性在教育、職業(yè)和收入方面的差距,但在家務分工上的性別差距仍然很大甚至超過工作領域,女性面臨著比其男性同行更加突出的職業(yè)與家庭間的分工沖突。
其次,中國高??蒲腥藛T在科研產(chǎn)出上也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雖然在非SCI/EI的低水平學術論文產(chǎn)出方面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但在SCI/EI論文上,相同年齡、學歷、職稱和機構層次的女性科研人員的產(chǎn)出仍明顯低于男性。這一結果再次證明了女性在學術市場分層中的弱勢地位。
第三,中國高??蒲腥藛T在科研時間投入和家務勞動時間上的性別差異的確是造成其科研產(chǎn)出性別差異的重要原因。分析結果顯示,科研人員的科研時間投入和家務勞動時間都會對其科研產(chǎn)出產(chǎn)生顯著影響,更重要的是,家務勞動時間對科研產(chǎn)出有其獨立的影響——在相同科研時間投入的條件下,家務勞動時間的增加會明顯減低女性科研人員的科研產(chǎn)出。女性科研人員的SCI/EI論文發(fā)表量之所以低于男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科研時間投入少于男性,而家務勞動時間多于男性。這一方面說明,科研時間作為一種基本的科研投入資源,是影響科研產(chǎn)出的重要因素,男女不一樣的科研時間投入直接體現(xiàn)在有差異的科研產(chǎn)出上;另一方面也說明,不平等的家務勞動分工會延伸至并顯著影響到勞動力市場上的性別不平等,使得女性在勞動力市場分層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即便是高校教師這樣的精英群體也不例外。
第四,時間投入對科研產(chǎn)出的影響也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具體而言,科研時間投入對科研產(chǎn)出的影響并不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女性增加一小時科研時間而獲得的SCI/EI論文增量與男性是一樣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女性科研人員與其男性同行相比并不存在能力上的差異。而家務勞動時間的影響則完全不同:家務勞動時間不會顯著影響男性科研人員的SCI/EI論文產(chǎn)出,但會顯著減少女性科研人員SCI/EI論文的產(chǎn)出。對此,我們給出以下嘗試性解釋:男性科研人員的家務勞動時間(日均1.4小時)明顯低于女性(日均2.7小時),因此造成科研時間碎片化的嚴重程度和對工作精力的消耗程度也可能明顯較低。此外,男性和女性對家務勞動的參與程度也不同,一般情況下,家務勞動的統(tǒng)籌安排通常由女性負責,更可能隨時隨地考慮如何更好地養(yǎng)育孩子和打理家務;而男性一般只需聽從女性安排承擔某些家務,不需要在非家務時間考慮家務問題。因此,即便是從事相同時間的家務勞動,男性耗費的體力和精力也可能低于女性。當然,上述解釋是否成立需要未來的實證研究進一步驗證。但這個現(xiàn)象的確意味著,家務勞動負擔對女性職業(yè)發(fā)展的阻礙作用更強,也意味著女性的家務時間具有更高的事業(yè)成本(career cost)。
上述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讓我們認識到女性科研人員在學術勞動力市場上的不利地位并非由其能力所致,而是她們在家庭內勞動分工中的不利地位的延伸。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影響以及女性在生育和照顧家庭上被賦予的過重的責任,都是深層次的社會原因。要提升女性科研人員在學術市場上的地位,不僅需要重視她們在工作環(huán)境中面臨的不利環(huán)境,還要重視她們在家庭內所處的不利位置,切實減輕她們在家務方面的負擔,讓她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活動。近幾年,中國的科研政策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將女性申請青年項目的年齡限制由原來的35歲放寬到40歲,為緩減女性青年科研人員在生兒育女與科研工作的沖突方面提供了實質性幫助。筆者呼吁今后能夠有更多類似政策出臺,以幫助女性科研人員更好協(xié)調兼顧家庭與事業(yè)的沖突,把更多精力投入科研活動。
最后要指出的是,本文對學術“產(chǎn)出之謎”問題只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同時仍存在一些研究設計缺陷有待改進。例如,本文僅僅用論文產(chǎn)出測量科研人員的學術產(chǎn)出,并不充分。尤其是考慮到近年來科研活動的應用型轉向,許多科研人員的科研產(chǎn)出可能表現(xiàn)在論文之外,如專利、成果應用等。如果考慮到這些產(chǎn)出,科研產(chǎn)出的性別差異及其原因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此外,由于受數(shù)據(jù)的限制(缺乏測量指標),本文沒有直接驗證時間碎片化或家務勞動消耗工作精力對科研產(chǎn)出性別差異的影響;對家務勞動為何沒有影響男性科研人員的科研產(chǎn)出也只是提出了猜測性的解釋,今后的研究可以在這些方面做進一步的測量和實證分析。
[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ommitteeon the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of Women in Scienceand Engineering,Office of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Personnel.Climbing the Ladder:An Update on the Status of Doctoral Women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3.
[2]Zuckerman,H..The Careersof Men and Women Scientists:A Reviewof Current Research[A].in Dix,B.S.(eds).Women:Their Underrepresentation and Career Differential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7.
[3]Cole,J.R.,and Zuckerman,H..The Productivity Puzzle:Persistenceand Change in Patternsof Publication of Men and Women Scientists[A].In M.W.Steinkempt and M.L.Maehr(eds.).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A Research Journal Women in Science(Volume2)[C].Greenwich,Connecticut:JAIPRESSINC,1984.
[4]Jacobs,Jerry A.and Sarah Winslow.Overworked Faculty:Job Stressesand Family Demands[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04(596).
[5]Sax L.J.,and Hagedorn L.S..Faculty Research Productivity:Exploringthe Roleof Gender and Family-Related Factor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2,43(4).
[6]Yu Xieand Kimberlee A.Shauman.Sex Differencesin Research Productivity:New Evidenceabout an Old Puzzl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8,63(6).
[7]Fox,Mary Frank.Gender,Family Characteristics,and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 among Scientists[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2005,35(1).
[8]Link,Albert N.,Christopher A.Swann,and Barry Bozeman.A Time Allocation Study of University Faculty[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7,27(4).
[9]Winslow,S..Gender Inequality and Time Allocationsamong Academic Faculty[J].Gender and Society,2010,(24).
[10]Manchester,Colleen and Barbezat,Debra.The Effect of Time Use in Explaining Male-Female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among Economists[J].Industrial Relations,2013,52(1).
[11]Bellas,Marcia L,and Robert K.Toutkoushian.Faculty Time Allocationsand Research Productivity:Gender,Race and Family Effects[J].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1999,22,(4).
[12]朱依娜,何光喜.高校教師工作與科研時間的性別差異及其中介效應分析——基于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數(shù)據(jù)[J].科學與社會,2014,4(3).
[13]Hertz,Rosanna.More Equal Than Others:Women and Men in Dual-Career Marriage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14]Hochschild,Arlie Russell.The Time Bind[M].NY:Holt,1997.
[15]沈紅,谷志遠,劉茜.大學教師工作時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9).
[16]朱依娜,盧陽旭.性別、家庭與高校教師的時間分配——基于2011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時間利用調查[J].婦女研究論叢,2014,(5).
[17]Suitor,J.Jill,Dorothy Mecom,and Ilana S.Feld.Gender,Household Lobor,and Scholarly Produtivity among University Professors[J].Gender Issues Fall,2001,19(4),.
[18]Coser,Rose Laub.In Defense of Modernity:Role Complexity and Individual Autonom y[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9]Robinson,John.Who's Doingthe Housework?[J].American Demographics,1988(10).
[20]於嘉.性別觀念,現(xiàn)代化與女性的家務勞動時間[J].社會,2014,(2).
[21]Yogev,Sara.Do Professional Women Have Egalitarian Marital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81,Nov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