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亦鵬
2015年8月2日,反課綱學生及民眾在臺灣“教育部”大樓外廣場集會。樣的現(xiàn)狀?
反課綱運動使歷史教科書淪為政治斗爭的戰(zhàn)場,使李扁“去中國化”運動得以維系,使民進黨“柔性臺獨”、“穩(wěn)健臺獨”路線得以延伸,將導致歷史真相和年輕世代國族認同的持續(xù)扭曲?!芭_獨”理念與民粹主義一旦結合,勢將成為任何政治勢力所無法控制的危險力量。
根據(jù)臺灣當局教育部門規(guī)劃,普通高中語文及社會領域學科的新課綱將在2015新學年開始實施。這意味著島內(nèi)2015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本應拿著新編的語文、歷史、地理、公民課本開始學習。然而,一場來勢洶洶的反課綱運動打斷了這一進程。
學生為課綱爭議“占領教育部”
自臺當局2014年初公布高中社會領域課綱微調方案以來,民進黨和“獨派”社團不斷發(fā)動對新課綱的抵制和抗議,持續(xù)營造反課綱調整的社會氛圍,并鼓勵、支持相關團體的抗議活動。在此背景下,島內(nèi)部分中學生展開串聯(lián),逐漸成為反課綱主力,進而發(fā)起“占領教育部”行動,迫使當局就新課綱作出讓步。
2015年5月1日,臺中市一中“蘋果樹公社”社團組織20余名學生靜坐,要求當局撤回新課綱,公開課綱調整與制訂中的“十二年國教”大綱相關資訊,建立課綱審定的公共參與程序,“蘋果樹公社”也因此成為島內(nèi)首個中學生反課綱社團。其后,島內(nèi)中學生群起效仿,組成社團,掀起反課綱運動。隨著暑假到來及新課綱上路時間臨近,6月以來,“北區(qū)反課綱高校聯(lián)盟”、“北區(qū)高職聯(lián)盟”、“奪回桃園青年陣線”等學生團體多次小規(guī)模強行闖入“教育部”及其下屬機關噴漆、喊口號,并與警方對峙,抗議行動逐步升溫、失控。
7月22日,“北區(qū)反課綱高校聯(lián)盟”發(fā)動醞釀已久的“包圍教育部”活動,近200人到場。“包圍”活動持續(xù)到23日晚間,33名學生及民眾強行闖入“教育部”前庭,其中18人沖進“教育部長”吳思華辦公室并試圖長久“占領”。隨后,警方將非法侵入人員逮捕,并驅離試圖再度硬闖的學生和群眾。為了平息事件,“行政院”提出三項處理意見:“新舊版的課本并行、有爭議的部分不考、有爭議的部分立刻開始檢討”,吳思華則表示讓師生共同參與編寫高中歷史科補充教材。
就在各方為“教育部”是否應對23日入侵人員提告、以及是否撤回課綱等問題爭論不休時,7月30日,在一周前曾因入侵“教育部”而被逮捕的學生之一、反課綱團體發(fā)言人林冠華在家中自殺。盡管林冠華的家屬表示其有情緒障礙,不希望將其死亡和反課綱運動連結,但反課綱團體借機再度發(fā)起抗議行動。當晚,數(shù)百名學生、民眾聚集“教育部”門外要求“撤回課綱、撤銷訴訟、吳思華下臺”,一度有400余人沖入“教育部”前庭,其中百余人持續(xù)“占領教育部”,以三項訴求的滿足作為撤退條件。隨后,吳思華承諾不追究非法闖入學生、民眾責任,并表示將重啟課綱審議委員會檢討新課綱。8月6日,臺灣發(fā)布臺風來襲預警,“占領教育部”的學生在與臺北市長柯文哲及民進黨人士密集溝通后,宣布因臺風來襲、且訴求已獲階段性達成,即刻退場,結束長達162小時的“占領教育部”行動。學生聲稱“退場不是結束,是更多戰(zhàn)場的開始”,“將帶著反骨的公民種子,回去學校茁壯發(fā)芽”,并仍然堅持要求當局暫緩微調課綱。
引發(fā)風波的課綱微調
反課綱運動風生水起,不僅占據(jù)島內(nèi)媒體大量版面,而且成為政治角力的戰(zhàn)場。這場運動表面上是學生抵制新課綱、要求重回舊課綱的抗議之舉,但背后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作為爭議核心的課綱微調案,牽涉到島內(nèi)藍綠陣營圍繞闡述歷史真相與“去中國化”運動的斗爭史。
對歷史的認知是臺灣課綱爭議的焦點之一。圖為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被強征為“慰安婦”的臺灣婦女要求日本政府謝罪、賠償。
從李登輝執(zhí)政時任用持“同心圓史觀”的學者杜正勝編寫的《認識臺灣》教科書開始,臺灣的歷史教育就走上了“去中國化”道路。所謂“同心圓史觀”,用杜正勝的話說即“以臺灣為中心,一圈圈往外認識世界,認識歷史”,“從鄉(xiāng)土史、臺灣史、中國史、亞洲史到世界史”,“要擺脫大中國意識的籠罩,努力建立臺灣的主體意識”。李登輝之后,陳水扁在執(zhí)政的八年里,將課綱中的臺灣史部分自中國史徹底分離,還制定《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劃》,禁用“日據(jù)”、“臺灣地區(qū)”、“國畫”、“古典詩詞”等詞匯,將“一邊一國”的“臺獨”史觀全面塞入“九年一貫”制學校文史地社各科當中。李扁對教科書的篡改,逐漸扭曲了臺灣年輕一代對歷史的認知,造成了后來蔡英文所描述的“臺獨是年輕世代天然成分”之局面。
馬英九2008年執(zhí)政后,并未立即著手開展文化教育領域的“去臺獨化”工程,直到第一任期即將結束,在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大聲疾呼“正視中學史地課本”及新黨、統(tǒng)盟等強力聲援下,才決定起用統(tǒng)派學者對李扁造就的“去中國化”課綱撥亂反正。適逢臺“十二年國教”新政定于2014年上路,為解決“九年一貫”教育與“十二年國教”的銜接問題,“教育部”成立檢核小組開展課綱微調,在不更改各學科學分、授課節(jié)數(shù)的前提下,進行“錯字勘誤、內(nèi)容補正及符合憲法之檢核”,并“依據(jù)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系條例》規(guī)定,檢視課程綱要中相關用語,以符合法制及社會實際需求”。
臺灣史部分的調整無疑是各界關注的重點。調整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由“臺灣史觀”回歸“中國史觀”。例如:舊課綱在鄭成功統(tǒng)治臺灣一章中以“鄭氏政權的對外關系以及與清朝交涉的始末”表述,新課綱調整為“明鄭的對外關系以及覆滅的經(jīng)過”,并將“清朝”改為“清廷”。二是替換掉模糊、中性字眼。例如:在“當代臺灣”一章中,過去以“國民政府的接收與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描述當時政治環(huán)境的轉變,新課綱把“接收”改為“光復”;同時將“荷西治臺”改為“荷西入臺”,“日本統(tǒng)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三是改變突出臺灣人與國民黨“外來政權”斗爭色彩的課程編排體例。舊課綱以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四方面分別講述臺灣戰(zhàn)后的歷史,新課綱則回歸時間軸,以臺灣光復、國民黨遷臺及1970年代為節(jié)點進行分段。以“二二八事件”為例,舊課綱將其放在“政治:從戒嚴到解嚴”一章,該章以威權統(tǒng)治脈絡展開,從長期戒嚴、白色恐怖講到“美麗島事件”,突出每次事件在“臺灣民主化進程”中的影響與地位,新課綱改以時間排列,不再有選擇性地突出強調。
泛綠陣營公然推動的政治斗爭
反課綱運動的主體是誰?如果簡單地將這場運動歸結為學生運動,尤其是未成年學生的所謂“公民不服從”運動,未免失之偏頗。民進黨和“獨派”團體毫不避諱地為整場運動出錢、出力、造勢、值守。反課綱運動實際上是泛綠陣營煽動學生發(fā)起的政治斗爭。
與參加去年反服貿(mào)運動的大學生相似,參與反課綱運動的中學生大多也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反對什么。近日有記者上街采訪這些抗議學生“這次課綱到底調整了什么”,學生們紛紛表示“沒仔細看過”、“沒時間去了解”;記者又接著問道,“‘二二八事件部分內(nèi)容被刪,是否知道究竟是哪些內(nèi)容”,學生們的回答又是“不太清楚”、“這我不是很了解耶”。學生們對新課綱不了解、對史實不熟悉,但卻把“反課綱”運動鬧得風生水起,讓人不禁疑問,他們究竟為誰而戰(zhàn)?
學生可謂不明就里,而民進黨則是洞若觀火。反課綱運動是民進黨作為軸心和金主操縱的政治動作,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其籌碼和棋子。2014年,課綱微調方案公布之初,民進黨就發(fā)表聲明,要求馬當局停止調整高中課綱,并迅速作出決議,民進黨執(zhí)政縣市將不配合課綱微調案。此后,民進黨執(zhí)政縣市首長及“立委”積極支持、配合、聲援甚至現(xiàn)身反課綱團體抗議活動,使其聲勢得以壯大。有證據(jù)表明,民進黨為多次沖撞“教育部”的學生團體提供資金支持。在學生夜闖“教育部”被逮捕后,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迅速率領13名綠營縣市長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要求“教育部”道歉,并不得向學生提告。在民進黨借學生“占領教育部”行動迫使馬當局讓步后,蔡英文稱贊:“因為學生們的努力,讓黑箱課綱的政治操作必須攤開在陽光下被檢視?!?/p>
就在民進黨站在幕后策動和援助反課綱運動的同時,深綠的臺聯(lián)黨和“獨派”團體則充當了這次運動的中堅力量。臺聯(lián)黨青年軍不僅組織系列反課綱講座、音樂會,為反課綱學生社團干部提供會議場所,臺聯(lián)黨“立委”周倪安更帶領臺聯(lián)黨青年軍和高中生參加“反洗腦課綱”游行。由于反課綱團體的歷次活動人數(shù)都不如組織者預期,“獨派”團體摻雜其間格外顯眼。以7月22日的“包圍教育部”活動為例,在不足200人的抗議人群中,可辨識的“獨派”人士就有近40人。此外,陳翠蓮、周婉窈、薛化元、劉熙明等深綠歷史學者也到場聲援學生,其中有的學者在反課綱運動中幾乎無役不與,并常是其“公民論壇”的座上賓。
李扁“去中國化”運動的延續(xù)
反課綱運動究竟為了什么?抗議者常常提到的“程序黑箱”不過是一個自反服貿(mào)運動以來似乎屢試不爽的借口,而“臺獨”勢力對新課綱闡釋歷史真相的忌憚,以及捍衛(wèi)過往“去中國化”課綱的強烈愿望,才是反課綱運動的精神追求。
“程序黑箱”只是泛綠陣營抵制新課綱的借口。堅守“臺獨”史觀,是泛綠陣營發(fā)動反課綱運動的精神訴求。民進黨認為課綱調整是“違背事實以大中國觀看世界,去臺灣化”,稱在課綱里強迫學生接受光復史觀,違反“教育基本法”中立原則。“獨派”團體認為當局有意地在歷史課本上“鑲嵌其擁護的意識形態(tài)及認同感,而非單純客觀地陳述歷史”,“偏離綱要的原則,在歷史解釋上已然設好框架,直接或間接地引導編纂者未來的編寫方向”。并稱,在對鄭成功的描述上,“把在臺的鄭氏政權與大中國脈絡下明朝的關系扣緊,強調中國統(tǒng)治范圍的正當性”;在對“二二八事件”的敘述上,將該事件“去脈絡化”地放到“光復到政府遷臺”一章里,“無法跟五六十年代發(fā)生的抗爭以及現(xiàn)今的民主化發(fā)展產(chǎn)生連結”。
抵制對舊課綱的撥亂反正,延續(xù)李扁肇始的“去中國化”運動,是反課綱運動的實質目的。反課綱運動學生代表王品蓁曾針對“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說法表示,“如果這件事傳到國外去,被日本政府知道,他們會不會憤怒?會不會覺得不公平?因為畢竟當初是簽約,臺灣才變成他們的?!边@一顛倒黑白的表述清楚地體現(xiàn)了李扁“去中國化”運動的“成果”,這也正是泛綠陣營借反課綱運動所欲維系的“重要價值”。在學生團體“占領教育部”后,民進黨執(zhí)政13縣市即發(fā)函轄內(nèi)所有高中職學校,要求不遵循新課綱,重選教科書,由縣市政府協(xié)助籌措相關經(jīng)費。除了要維持舊課綱的“臺獨”史觀和“臺灣主體意識”,民進黨還意圖在未來的課綱調整中確保貫徹其“臺獨”理念,決定由蔡英文幕僚林萬億主責,會同黨智庫、“立法院”黨團、執(zhí)政縣市及學者專家組成項目小組,監(jiān)督課綱的檢討過程,并監(jiān)督目前“教育部”正在進行的“十二年國教”課綱審議過程。
雖然目前“占領教育部”行動已經(jīng)落幕,但讓人擔憂的是,反課綱運動使歷史教科書淪為政治斗爭的戰(zhàn)場,使李扁“去中國化”運動得以維系,使民進黨“柔性臺獨”、“穩(wěn)健臺獨”路線得以延伸,將導致歷史真相和年輕世代國族認同的持續(xù)扭曲。況且,“臺獨”理念與民粹主義一旦結合,勢將成為任何政治勢力所無法控制的危險力量,對臺灣發(fā)展和兩岸關系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