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參
柳暗花明太爺雞
◎商參
今夏我曾赴香港訪友,既是遠道而去,便少不得要尋訪一下當?shù)孛朗?,車仔面、咖喱魚丸、鮮蝦云吞、菠蘿油、碗仔翅云云,一樣不落,盡皆食遍。一日正午,與友一道行至筲箕灣東大街。這條街上小食頗多,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太爺雞”這塊老招牌。
從友人處得知,東大街上的這家“太爺雞”是老店新址,舊址本在西河灣,因所在大廈拆遷才移店于此。僅因太爺雞這一絕,老主顧、新食客仍是絡(luò)繹不絕。
雞的吃法、制法多如牛毛,不勝枚舉,北有京城芙蓉雞片、山東香酥雞、東北悶罐雞,南有上海白斬雞、江南叫花雞、四川口水雞、江西三杯雞……天南海北,如此多的雞饌,僅是念及菜名,便覺口齒生香。
且細說這太爺雞,更是百年名菜,頗具淵源。清末年間,廣東新會縣縣令周桂生素愛食雞,為官期間更是不忘口腹之欲,遍嘗江蘇、廣東兩地美食,時人皆以之為“老饕”。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了滿清朝三百年統(tǒng)治。一夜之間滄海桑田,周桂生的烏紗帽亦隨之化為烏有。無奈之下,周桂生舉家遷往廣州百靈路定居。時局動蕩,年歲不穩(wěn),曾經(jīng)的縣太爺如今只一介草民,也愁謀生無路。想著自己除了會吃,別無長處,一念之下,便臨街擺設(shè)了一個小攤,賣些熟食。怎料竟又自創(chuàng)出了這道特色太爺雞,至此食客如云,生意大好。當時稱之為廣東意雞,后有人得知這賣雞人竟是清朝的縣太爺,雖世事變遷,但也令人感慨,遂尊這道美食為“太爺雞”。
周桂生原是江蘇武進人士,后又在廣東做官,深知江蘇烹雞方法雖多,但缺乏優(yōu)良的雞種,而廣東雖有良雞,彼時的烹調(diào)方法尚且單一,一徑以白切雞為主。周桂生兼采二者之長,擇鮮嫩童子雞,配以江蘇之鹵雞古法,廣東之熏雞技術(shù),輔以黃糖粉、上湯、精鹵水、芝麻油、水仙茶葉、花生油等好料,先鹵后熏,再以特制醬汁澆淋,使雞色具棗紅之澤,光潤鮮亮,肉嫩多汁,又有茶葉之芬芳,復(fù)名“茶香雞”。
太爺雞的烹調(diào)關(guān)鍵在于鹵制,將雞去毛清臟之后,放入特制鹵水中,以文火浸煮。期間須多次將雞取出,盡倒腔內(nèi)鹵汁,復(fù)以沸汁滾湯灌入,反復(fù)多次,只為內(nèi)外兩面皆能受熱均勻,入味三分。
太爺雞的正統(tǒng)本在廣州,一時出名后,便被當時的六國飯店看中,以白銀五十兩購得制售權(quán),派了廚子去學(xué)藝取經(jīng)??谷諔?zhàn)爭期間,六國飯店歷經(jīng)戰(zhàn)火洗禮,只得輾轉(zhuǎn)香港重新開業(yè),待抗戰(zhàn)勝利后,才又在廣州東山再起。后六國飯店的主廚又于大三元酒家掌勺,太爺雞從此成為該酒家的四大名菜之一。周桂生的兒子也曾受聘于香港怡園,使太爺雞在香港美名遠揚。而現(xiàn)今位于廣州文明路的周生記太爺雞,乃周桂生的外孫于上世紀80年代所設(shè)。
想來我喜歡吃太爺雞,除戀其色香味俱全之外,亦是有感于創(chuàng)始人周桂生的人生經(jīng)歷,其正應(yīng)了陸游的一句詩語——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