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祖平
八年級地理上冊黃河講道:黃河顯“幾”字形,上游流經(jīng)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中游流經(jīng)黃土高原,下游流經(jīng)華北平原。由于黃河流經(jīng)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造成其含沙 量大量增加且黃河顯“幾”字形流經(jīng)下游華北平原時水流變緩,抬升了黃河河床。故在下游黃河又被稱為“地上河”。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同時它又是一樣“害河”從遠古到近現(xiàn)在對中國人民造成不斷的災難——從中國古代的“大禹治水”到1938年的花園口決堤。黃河在下游被稱為“地上河”,如無人為干擾黃河在下游的河床不斷升高,到一定程度,黃河就會“改道”。
黃河就像一條有生命力的巨龍,它的“龍頭”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上不斷擺動?,F(xiàn)今黃河山東境內(nèi)注入渤海,可是歷史上黃河時而向北流入河北省從天津搶占海河入海故道注渤海時而經(jīng)江蘇省搶占淮河入海故道注入東海,這就是黃河的“奪淮入?!薄,F(xiàn)在在安徽省和江蘇省境內(nèi)有就有一段“廢黃河”。以上就是我們所說的黃河“改道”。
歷史黃河不曾經(jīng)多次改道,據(jù)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二千五百四十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而因泛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作家柏楊曾說“兩千五百四十年間,黃河決口一千五百九十次。說明黃河像一只在大地上翻騰跳踉的巨龍,為中國人帶來無法抗拒的災難”。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發(fā)生了有記載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從宿胥口(今淇河、衛(wèi)河合流處)奪河而走,東行漯川,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又與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滄縣東北)入海。這條新河在禹河之南。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在今河南濮陽西南瓠子決口,再次向南擺動,決水東南經(jīng)巨野澤,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雖經(jīng)堵塞,但不久復決向南分流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歸故道。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在今河北臨漳縣西決口,東南沖進漯川故道,經(jīng)今河南南樂、山東朝城、陽谷、聊城,至禹城別漯川北行,又經(jīng)山東臨、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帶入海。此后幾百年中,黃河情況不甚為頻繁。北宋初期,決口不斷,短時期、短距離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六月,黃河再次改道,沖決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經(jīng)聊城西至今河北青縣境與衛(wèi)河相合,然后入海。這條河宋人稱為“北流”,12年后,黃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樂西度決口,分流經(jīng)今朝城、館陶、樂陵、無棣入海、宋人稱此河為“東流”。東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斷流。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為抵御金兵南下,東京守將杜充在滑州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疲乏,向東南分由泗水和濟水入海。黃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黃海。在1855年前,黃河主要是在南面擺動,雖然時有北沖,但均被人力強行逼堵南流,南流奪淮入海期間,鄭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黃河主流也是遷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渦水入淮,或由潁水入淮,或同時分幾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馴治河以后,黃河才基本被固定在開封,蘭考,商丘、碭山、徐州、宿遷、淮陰一線,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達300年。1855年8月1日(清咸豐五年六月十九日),黃河在河南蘭陽(今蘭考)北岸銅瓦廂決口。黃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轉(zhuǎn)東北,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銅瓦廂以東數(shù)百里的黃河河道自此斷流,原本穿蘇北匯入黃海的大河迅即化為遺跡。這是黃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河決之后,黃水將口門刷寬達七八十丈,一夜之間,黃水北瀉,豫、魯、直三省的許多地區(qū)頓被殃及。而清政府采取“暫行緩堵”的放任態(tài)度,無疑更加劇了這場災難的廣度和深度。一時間黃水浩瀚奔騰,水面橫寬數(shù)十里甚至數(shù)百余里不等。由于銅瓦廂地處河南東部,改道之后黃水北徙,流向直隸和山東,因此河南主要受沖的災區(qū)只有蘭儀、祥符、陳留、杞縣等數(shù)縣,“泛濫所至,一片汪洋。遠近村落,半露樹梢屋脊,即漸有涸出者,亦俱稀泥嫩灘,人馬不能駐足”(《再續(xù)行水金鑒》卷92,第2392頁)。直隸的開州(今河南濮陽)、長垣(今屬河南)、東明(今屬山東)等州縣,也成了黃水泛濫的區(qū)域。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又在河南蘭陽(今蘭考縣境)銅瓦廂決口改道,再次擺回到北面,行經(jīng)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黃河奪淮指的是黃河在1194年至1855年間以淮河的河道作出??谝皇?。北宋之朝,黃河與淮河大抵相安無事。雖自西漢以來,淮河多為黃河所侵,“多在泗(州)、鳳(陽)以上”,“潁(上)、亳(縣)、懷遠之間”,但黃河少有入淮之事。北宋末年,戰(zhàn)亂頻繁,黃河乏人管理,黃河決溢多次入泗淮。自明中葉以來,“每淮水盛時,西風激浪,白波如山,淮揚數(shù)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數(shù)百年矣”,破釜塘、白水塘、富陵湖、泥墩湖、萬家湖等陂塘和小湖連接成洪澤湖。淮河長期不再有入???,改在三江營匯入長江。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再度在河南銅瓦廂決口改道,此后黃河大致以山東濟水(古代山東大清河乃濟水,并非今天大清河)河道為入??谥两瘛?/p>
而1938年的“花園口決堤事件”是黃河的一次人為改道,中國抗日戰(zhàn)爭初期,20萬華中軍隊情勢嚴重失利,難以抵抗兩萬日軍。1938年4月13日,陳果夫與白崇禧主張在河南武陟縣的沁河口附近決黃河北堤。5月,徐州陷落,日軍沿隴海鐵路西進。蔣介石見形勢不利,電示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程潛核辦。6月6日,新編第八師師長蔣在珍建議在花園口決口。7日,利用炸藥在河南鄭縣(今鄭州市)附近的花園口黃河南岸的堤防炸毀以造成決堤,使黃河改道南流,入賈魯河和潁河,奪淮入海。這是花園口決堤兩個月后國民政府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口決堤事件給豫、皖和蘇等地的中國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淹沒耕地1,200余萬畝,造成黃泛區(qū)。共計有1,200萬人受災,390萬人流離失所,89萬人死亡。花園口決堤將黃河每年幾十億噸的泥沙順著決口涌入平原,淤塞河道,淹沒田野,漫溢湖泊,堵塞交通和航運,形成了穿越豫皖蘇三省44個縣的黃河泛濫區(qū),人們將其簡稱為“黃泛區(qū)”每年汛期時,黃水都會回流倒灌,淹沒農(nóng)田,洪水過后蝗災復至,地表突兀凸凹,到處沙丘堆移,無法耕種,對當?shù)剞r(nóng)業(yè)造成嚴重破壞。這次決口直接造成了1941年至1943年連續(xù)兩年的旱災,并由此引發(fā)著名的河南大饑荒,數(shù)千萬人淪為難民,僅河南一地就有300萬農(nóng)民死于饑餓。幾百里黃泛區(qū)使百姓喪身洪澇?;▓@口堤防于1946年抗戰(zhàn)結(jié)束后,經(jīng)過修補回到?jīng)Q堤前舊河道出海。
綜上,歷史上多次改道的黃河?,F(xiàn)在高科技社會的今天,有理由相信我們能把在歷史上多次危害中國人民的害河,變成造富于中國人民的一條新黃河,至于未來的新黃河什么樣,只有讓時間老人說明這一切。
指導教師:范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