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蕓
【摘 要】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難以完成素質教育的任務。那么,在英語教學中,我們究竟應當怎樣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具體培養(yǎng)學生哪些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素質教育
中學英語教育首先擔負著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的任務。中學新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外國語教學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學生發(fā)展智力、開闊視野和提高文化素養(yǎng),有助于學生發(fā)展個性和特長”。可見大綱已對中學英語的素質教育制定了目標。所以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中學教育以新的姿態(tài)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戰(zhàn)略措施。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學英語教學同其它學科一樣受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目標單一,教學方法較死板,教學內容比較陳舊,考試以語法知識為主。教學中嚴重地存在著“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的傾向,致使有些在高考中獲得高分的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比較差。大部分學生學了多年英語以后,仍失望地發(fā)現(xiàn)自己聽不懂,說不好,讀不快,寫不出。
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fā)和保持他們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優(yōu)化課堂教學當成落實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盡最大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運用英語的場景,指導學生積極地運用語言,從而達到在學中用。
1貫徹課堂教學交際化原則
1.1 注重語感教學。加強聽說訓練,努力做到視、聽、說同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學習興趣。每篇課文的生詞、句型和文章都是朗讀的好材料。朗讀不能老是采用“跟我讀”的形式,而是要注意創(chuàng)造情景,讓學生懂得不同句子的重音是有不同的語感的,顯示說話者不同的語言心理。同樣,語調的不同,重音的移動,也體現(xiàn)了說話者不同的心態(tài)。經(jīng)過訓練, 學生在以后的朗讀中也就注意了正確使用語音、語調和重讀、弱讀及升調,這樣朗讀便能做到抑揚頓挫,整個課堂也能使興趣盎然,學習積極性也大大提高。
1.2五分鐘會話。每堂課安排五分鐘左右時間進行會話。會話的內容可為值日生報告、自我介紹、談論天氣及熟悉的人或物等。讓學生自由用英語交談,允許學生模仿課文內容適當增減,自由發(fā)揮。也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通過問答的形式作簡要的復述。在開展會話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引發(fā)他們的聯(lián)想思維,由單一的討論內容過渡到綜合內容,把幾個不同內容的話題串聯(lián)起來,這樣既復習了舊知識,又開發(fā)了學生的智力。要特別注意,當輪到學習暫困生值日時,往往鼓勵他們大膽實踐,并注意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表揚肯定,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1.3對話使用,角色表演。結合課文內容,每教授一個情景句型,讓學生用當天所學的內容自編一個簡短的情景對話,然后表演,這樣來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1.4運用直觀教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圖片、實物、錄音機等教具,生動形象地展開教學和交際活動。利用實物和圖片教單詞,學生能更好地記住詞義,并能反復利用它們進行復習,而且直觀性也較強。例如,用提問的方式猜物品,讓學生將實物與英語句子連起來,練習他們的聽、說能力。教師可呈現(xiàn)事先準備好的盒子讓學生猜盒子中的物品的顏色、形狀的提問:"Is it round ?Is it red ? Can I eat it ? "這樣既寓教于樂,又做到了快記、巧記。
2狠抓基礎,注意密度
一方面突出知識重點,狠抓基礎,另一方面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密度,把握節(jié)奏。備課時先備學生,注意了解和分析每個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合理安排好45分鐘的教學內容和進度。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活動,多視角、多角度的開展操練運用,讓學生理解運用,并設疑、釋疑、解惑,讓學生積極思考,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的狀態(tài)。
3溫故知新,克服遺忘
注意在課堂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知識,讓學生反復操練,由易而難順利地完成一個個的學習目標。具體的方法是:學習---復習---再復習。復習時做到系統(tǒng)性、針對性、綜合性。采用“滾動式”,擴大語言輸入?!皾L動式”就是重復教材中的重點知識,用以前學過的詞語操練新句型或采用已學過的句式學習新單詞。
4當堂鞏固,注重反饋
教學時要處處考慮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以學生的參與程度作為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尺度。所以,在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活動后,進行歸納分析,以鼓勵表揚為主,及時處理反饋信息,當堂鞏固。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引導學生對一些易出錯的地方,如人稱變化,謂語動詞的變化形式、某些習慣表達的異同進行分析,讓學生學有所得。
5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是要讓學生“會學”。因此,要重視對學生的課外知識的指導,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
5.1早讀課,堅持聽教材的課文錄音,以加強聽力訓練,讓學生模仿其語音語調。
5.2指導學生制定出學習英語的計劃,做好課前的預習,請家長幫助監(jiān)督。
5.3強調作業(yè)的獨立完成,培養(yǎng)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幫助學生認識到做作業(yè)實際上是新舊知識的運用過程,以便養(yǎng)成自覺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
5.4培養(yǎng)學生認真聽課,運用英語思維和理解的能力。
6結束語
總之,英語教學離不開特定的教學環(huán)境,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就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這樣的環(huán)境,使他們的英語能力有所提高,畢竟,“教”是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