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娟
摘 要:本文以初中北師大版七年級《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一課為例,嘗試運用情境教學的方法進行,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想象力。這種教學設計使得歷史具有很強的帶入性,學生對學習任務會充滿新鮮感,從而推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這樣的設計旨在體現(xiàn)新的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情境教學;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以《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為例
文/張娟
摘要:本文以初中北師大版七年級《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一課為例,嘗試運用情境教學的方法進行,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想象力。這種教學設計使得歷史具有很強的帶入性,學生對學習任務會充滿新鮮感,從而推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這樣的設計旨在體現(xiàn)新的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情境教學;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張娟(1989-),女,漢族,陜西省漢中人,研究生,2013級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研究方向:歷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碼:A
文章編號:號:2095-9214(2015)10-0038-02
一、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的概念,最初由Brown, Collin, Duguid在1989年一篇名為《情境認知與學習文化》的論文中提到,他認為“知識只有在它們產生及應用的情境中才能產生意義。知識絕不能它本身所處的環(huán)境中孤立出來,學習知識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進行。”這一理論在人本主義杰出代表羅杰斯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中也有集中的體現(xiàn),同時建構主義者希望把學習置于真實的、復雜的情境之中,從而使學習能適應不同的問題情境,在實際生活中能有更廣泛的遷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提出:“情境教學就是運用具體生動的場景,以激起學生主動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目前學術界認為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
中學歷史教育,因其時代的跳躍性,時常給學生一種距離感和陌生感,誤以為歷史教學的過程就是史料解讀和分析的過程,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受到壓抑.初中學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齡階段,使得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不擅長歷史事件的思辨分析,很容易在課堂上走神開小差,因此通過一些變化吸引他們注意力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們能夠在歷史課堂上進行必要的歷史情境、問題情境、情感情境的創(chuàng)設,歷史課會更加生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才能被充分地調動。各種生動、具體的生活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能夠拉近了學科教學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而且使死的知識成為活的生活,為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發(fā)展開辟了現(xiàn)實的途徑。
二、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本文的案例選用了北師大版教材七年級第四課《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這一課包含了初中歷史重要的知識點——科舉制,同時這一課還涉及唐人的生活和社會風貌,前面兩個部分的講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第三部分打下基礎??婆e制學生都有印象,但是他們的認識不夠全面也不夠深刻。如何才能讓他們能夠積極參與到深入認識科舉制的活動中呢?需要有新鮮感激發(fā)他們的興趣,需要有情境和體驗感讓他們感受和思考。本文將通過簡單介紹筆者對這一課的教學設計,達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體現(xiàn)對情境教學的理解和把握。
導課:展示狀元衣錦還鄉(xiāng)的圖片
師問:圖片描述了什么場景?想想主人公的身份是怎樣產生的?(設計意圖:由圖片引出科舉制,讓學生對科舉制度有個簡單的了解,消除陌生感)
過渡:今天的學習呢,我們以一場穿越之旅開始,感受一下如果你是生活在唐代的讀書人,你要如何改變自己命運。首先呢,聽老師給大家介紹劇情。(設計意圖:這樣的情境設計為學生對科舉制的意義的理解更加深刻,即普通階層終于有了改變命運的途徑和方法。)
(一)上京趕考中狀元
1.劇情設定:假如你是唐代的一名書生,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為了改變家族命運,赴京趕考,希望高中。而最終結局能否如你所愿呢?今天讓我們一起經歷人生中這個輝煌的時刻吧。
2.有的放矢
師問:你知道當時的考試科目有哪些嗎?你會報考哪個科目,為什么?(閱讀課本20頁的內容,回答問題)
師:進士、明經考察能力不同,前途不同,難度更是不同。當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足以體現(xiàn)進士的難度。大家都是有志向有追求的有志青年,老師很贊賞大家的膽識。
3. 發(fā)榜日
師:如今大型考試成績查詢都通過互聯(lián)網,古代科舉的成績排名如何得知呢?
生答:略(展示發(fā)榜圖)
師:高中狀元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現(xiàn)代人會發(fā)朋友圈,那古人如何紀念登科榮耀?
生答:雁塔題名……
4. 感慨萬千
師問:高中之后忍不住感慨萬千,如果生活在唐以前還有這樣的機遇嗎?為什么?(回顧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及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及完善過程)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創(chuàng)立:隋代(隋文帝采取分科取士的辦法;隋煬帝設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誕生。)
發(fā)展:唐代
師問:科舉制較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度在人才選拔及促進社會公平等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具體來講,你能想到的有哪些呢?(教師給幾個角度,小組討論整理,最后教師總結)
a、 對唐朝:實行科舉制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增強了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激發(fā)了士子對前途的自信和熱情。
b、 對后世:對后世選官制度產生深遠影響,延用1300余年。
c、 對國際人才選拔:對英國的文官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衣錦還鄉(xiāng)謝恩情
過渡:為了感謝求學二十多年里父老鄉(xiāng)親的照顧和支持,在披紅掛綠、鑼鼓喧天、風光回鄉(xiāng)的同時打算設宴款待父老鄉(xiāng)親。
師問:在熱鬧的宴席上你準備了哪些可口食物表達你的感激之情?父老鄉(xiāng)親是通過哪種交通方式到達你家?
1. 衣:流行胡服;流行璞頭;中原的絲質面料深受邊疆喜愛。
2. 食:流行赤胡食;中原有餃子、點心;飲茶之風盛行。
3. ?。鹤》織l件有很大改善;有嚴格等級限制;達官貴人攀比之風盛行。
4. 行:流行騎馬出行……
(三)落戶長安歸朝堂
過渡:高中狀元之后,朝廷會任命官職,所以很快就要回到都城任職,開始自己的仕途生涯。
1. 情景一:在長安城遇見了很多外國人,甚至是同僚官員竟然也有外國人。
思考:外國人可以到唐代做官體現(xiàn)了唐代制度的什么特點?
2. 情景二:有幸參加宮廷宴會,看見從沒見過的樂器及風格與中原差距很大的舞蹈。(配敦煌壁畫圖片)
思考:以上兩種情景體現(xiàn)了唐文化的什么特點?(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嘗試總結,老師引導歸納)
師:唐文化特點:胡漢交融、中西貫通、開放包容。
三、情景教學法與初中歷史教學
通過對這一課內容的設計,使得整個課程內容,即科舉制、唐代的生活和社會風貌聯(lián)系更加緊密,各個部分問題的提出也因情境的設計而更加自然。學生處在教師所設計的情境之中,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同時消除了陌生、煩悶等不良情緒,使得他們能夠積極參與課堂,調節(jié)了課堂氣氛,因而這節(jié)課取得了和其他的課不一樣的效果。當然,本課設計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形式上還有些單一,如果加入提前拍攝的歷史劇可以加強情景代入感,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情境教學法當然不局限于本課,可以利用的地方還是很多的,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十課《明清經濟的發(fā)展與“閉關鎖國”》中,深圳市麗湖實驗中學的張嘉茵老師設計了一堂公開課。對于初中生來說,這一內容相對是難以理解和枯燥的,他們對于閉關鎖國影響的理解只停留在阻礙明清資本主義萌芽和經濟發(fā)展這樣空洞的字眼上,而難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體會。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張老師在設計這一課時,將施復夫婦的家族的故事找學生拍成視頻,將他們家族企業(yè)興衰的故事貫穿整個內容,不僅激發(fā)了學生興趣,調節(jié)了課堂氛圍,而且使學生不自覺跟著故事對這一政策有了更加直觀的體會。視屏拍攝過程,老師與學生共同商議劇情和臺詞,這些也是建立在學生對知識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想象力、表演能力、合作意識以及自信心的建立都是一個很好的鍛煉,而由此引出的“鎖國之因”、“鎖國之象”、“鎖國之禍”和“鎖國之鑒”的思考和探究也吸引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其中。
歷史課,尤其是初中歷史教學方法不應該過于單一,應該針對每一課的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達成對學生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情境教學法對于激發(fā)學生興趣以及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其他比較好的教學方法也各有各的特色,值得教室學習借鑒。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加入一些新的變化進行一些新的嘗試,這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一次很好的鍛煉。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馮衛(wèi)東,王亦晴著.《情境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鮑學紅.《中學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研究》.2009,(4).
[3]梁勵.《論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課程.教材.教法,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