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梅,安季彤,黃曉瑩
(三峽大學 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
學院承辦湖北省首屆電影展活動,本周天天晚上有電影看。昨晚聞訊而去,上半場是《青春派》,下半場是《忠烈楊家將》。雖然是在本校求索報告廳放映,但設備都是專業(yè)一流的,效果好極了。
《忠烈楊家將》讓人激情噴涌。這部電影從頭到尾給我最大的震撼,是關于血脈親情的。
楊業(yè),楊令公,受暗算,兵敗金沙灘,身陷兩狼山,命懸一線,楊家七子,身穿盔甲,跨上戰(zhàn)馬,高舉楊家軍大旗,望向那黑壓壓無數(shù)遼軍,一路沖殺,所向披靡,場面相當壯觀。作為觀眾,我想,隨著那咧咧長風,刀光劍影,大概心里都會有個聲音與之共鳴:爹……孩兒來救你。
七兄弟出征前,母親佘賽花求簽鬼谷道長,得到一紙條,上書:七子去六子回。母親把這天機告訴了長子楊大郎楊延平,大郎不愧大哥,對娘的承諾擲地有聲:一定會把弟弟們平安帶回來,如果真有一個回不來,那么我寧愿那個人是我。抱著這樣的決心,母親放走七個兒子去救父親。我想那個“我來了,爹,孩兒來救你”的聲音,一路上,應該是由長子喊出,其余六兄弟齊聲回應,然后浩浩蕩蕩,開向戰(zhàn)場。不過這是劇本的寫法,電影是用畫面視覺語言來傳達這個聲音的。
父親楊令公死后,六郎說,我要帶父親回家。最后,六郎抱著父親冷冰冰的尸體,跪拜在母親面前。應了那句“七子去,六子回”,不過,是七個兒子去,只有第六個兒子一人回。倘若年輕十歲,我或許覺得這樣的處理不是萬全之計。父親已經死了,幾個兄弟卻用命來換回尸體,值得嗎?這楊家兄弟傻吧?但如今,我只覺得這種處理極其震撼人心,也只有香港電影能做到。
楊家將的英雄傳奇故事,有歷史小說,有電視劇,有戲曲,我從小聽到大,前兩年還看了蘇有朋飾演六郎的電視劇《楊門虎將》,大致故事相似,但細節(jié)處理還是不同,從而導致主題異趣。這部由黃子桓編劇、于仁泰執(zhí)導的香港電影,他就是這樣處理,就是讓六郎身背父親尸體,其余兄弟護送,然后為斷后為掩護各自戰(zhàn)死……為什么這么慘烈?我想,如此凸顯,無外乎想要表達這個主題:不要動,那是我父親!
影片中,對手耶律原不也是為了要報父仇,才如此煞費苦心?最后的決戰(zhàn),在耶律原與楊六郎之間展開,耶律原對六郎說,你爹當年殺了我父親,我連父親尸首都沒找到,害的我母親日夜痛苦。這痛苦我要你楊家來還,不僅楊家父親要死,楊家兄弟一個都不能留,我讓你母親更痛苦……
如此說來,耶律原還是個孝子,人家如此追殺原來是為報父仇,孝順母上大人。
再回過頭來看潘仁美那廝對楊七郎痛下殺手,不發(fā)救兵就算了,還下令射殺,楊七郎萬箭穿心而死。網上有篇博文,是這么來寫楊七郎之死的:
楊家眾子中最揪心的楊七郎,在這部影片中,撲街撲得太容易了。頗為他的死感到不值,就好像你玩游戲要去打敵人,你本來有七顆子彈,結果一不小心槍走火,浪費了一顆子彈,楊七郎之死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至少讓他臨死之前表現(xiàn)一下?。?/p>
其實,楊七郎的這個死法,和歷來楊家將傳奇故事中的內容還是基本一致的。但這港人版本的電影,看到這個慘烈場面,作為觀眾,既不覺恐怖,也沒有對潘仁美那廝產生太多的痛恨,當老家伙看到城門外殺子仇人被自己萬箭穿心玩死時,眼角流下兩行淚水……看到這會兒,心中突然想說,楊七郎啊楊七郎,你就瞑目吧,誰讓你殺死了人家的獨生子?!你動了人兒子,人要動你老子,然后血債血償,拋開民族大義,就家族恩怨來說,也算公平。
所以,這部電影,最震撼的是凸顯血脈親情,渲染血脈親情。
那是我兒子,你不要動他。那是我老子,你不要動他。你要動他,就試試看吧。
耶律原心里說:什么蕭太后,什么君命難違,我讓你說,督軍的頭咔就飛了……讓君命見鬼去吧,我只要報父仇。
潘仁美心里說:什么大宋江山,什么楊業(yè)楊令公,我讓你兒子打死我兒子,戰(zhàn)場上我就是暗算你怎么了,我就是見死不救怎么了,我就是萬箭穿死你兒子怎么了,我就是要為兒報仇。
楊家七子心里說:我不管你什么仇,什么恨,什么江山,什么美人,那是我父親,我就要去救,誰敢攔我誰就得死,爹,我們救您來了,娘,我把爹背回來了。
《忠烈楊家將》這么處理民族大義和家族矛盾,如此混淆國仇家恨,和我們一般國民原先對于楊家將的認識是有點出入。但該部影片演員陣容強大,楊家八大帥哥,演技了得,這種血脈親情被演繹得如此震撼,也算是佳片難得。
其實,血脈親情的力量有時它就會大過抽象的民族大義,也或許會大過所謂的道德倫理。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你看,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他是宣揚父子相隱的。儒家原典哲學里,血脈親情就是大過倫理道德甚至法律。
總之,老子大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