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索
十幾年前,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寫了《一個人的經濟》,目的是提醒企業(yè)經營者將視線轉移至單身人群:這是一個貓狗數量比新生嬰兒還多的少子時代,這是一個老人比年輕人還多的高齡時代,當“單身變成主流”,解悶、獨樂、省時、療愈、限量就變成熱賣的關鍵詞,“宅經濟”也成為企業(yè)一較高下的主戰(zhàn)場。
“一個人”已成日本最好賣的標簽之一。在圖書界,插畫家高木直子10年里以“一個人生活”為主題出版了20本暢銷書,順利晉升為“繪本天后”。在期刊界,除了各家雜志隔三岔五推出“一個人”策劃以外,亦有主婦雜志社2000年創(chuàng)辦的《盡情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日劇市場也是如此。10年前電視制作人面對的還是家庭主婦,但今天的日本大媽都變成了組團去看歐巴的韓劇鐵桿粉絲,日劇的受眾也漸漸轉移為一群有事業(yè)的三十幾歲獨身女性,因此才會屢屢看到這樣的劇名:《不結婚》《我無法戀愛理由》《不屈的女人》……肉食女和草食男大行其道。
“一個人”題材成為銷量和收視的保證,原因是社會的適婚年齡一直在推后。過去日本把過了25歲的女人比喻成“圣誕節(jié)后的蛋糕”,現在呢?40歲依然有資格患上“獨身癥候群”。一項名為“2030年預測數據”的統(tǒng)計顯示:到2030年,日本的未婚者與喪偶、離婚者的總數將增至4911萬人——這一數量幾乎占日本總人口的一半。
傳統(tǒng)的消費方式正發(fā)生著劇變,以“家庭”為單位的產品模式,轉為以“個人”為單位的新族群。2014年,無印良品在日本推出了全新廚房家電系列:一人用電烤箱,一人用電飯煲,一人用電熱水壺,一人用榨汁機……樣樣都是“單身特供”。
2008年,日本超商的年度營業(yè)額首度超過百貨公司,正是“一個人經濟”的結果:提供一人份生熟食和迷你生活用品的超級市場和便利店,成為單身一族的電冰箱。日劇《深夜食堂》和《孤獨的美食家》的走紅也并非偶然,尋找一個人也能無拘無束的餐廳,成為越來越多單身人士的需求。為了爭取那些“沒有勇氣在公眾場合獨自用餐”的顧客,拉面店和定食店紛紛擺上了自動點單機。
“一人卡拉OK”專門店3平方米的迷你包廂,擺放有一臺點唱機外加一個大屏幕,這種原本專門設計給大叔排憂解悶的私密空間,誤打誤撞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日本早在1978年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熟年離婚和老年喪偶的比例持續(xù)飆升,為二度單身者尤其是“單身銀發(fā)族”量身打造的產品也成了急需品。
專門為銀發(fā)族設計的老年公寓也是NPO積極投身的事業(yè),比如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的“COCO湘南臺”。這家成立已有30年的組織,為每個老年人提供25平方米的單身公寓,一次性入住金為37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0萬元),每月伙食費13.7萬日元(約合人民幣7800元)——這是一般日本老年單身女性也能夠負擔的價格。為了讓老年生活更愉悅,這里提供大面積的家庭菜園,定期舉辦各種交流活動,且和醫(yī)院合作,提供醫(yī)生上門看診服務,入住者亦可隨時享受入院治療。
而那些支付不起高額養(yǎng)老費的老年人有另一種可能:1981年,東京武藏野市首開“以房養(yǎng)老”模式,適用對象是65歲以上且在武藏野市居住達1年以上擁有不動產的老年人,他們可以將自己的房產作為抵押,定期從金融機構獲取貸款供養(yǎng)老之用。
在私人照護中心和老年公寓,銀發(fā)族毫不苦情地度過他們“最后的一個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