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常勇
經濟學家卡尼曼做過一個實驗:向上拋出一枚硬幣,落地正面,你贏得100美元;落地背面,你輸?shù)?00美元。
你會參加這個賭局嗎?
實驗證明,大多數(shù)人會拒絕——對他們來說,失去100美元的恐懼,遠比得到100美元的欲望要強烈。
最少收益多少,才會平衡人們失去100美元的恐懼?
實驗證明,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個答案是200美元。
也就是說,面對同樣的財富,如果還沒到自己手中,人們愿用一倍努力來賺?。坏绻呀浳赵谧约菏种?,人們會用兩倍努力來保住它。
這就是經濟學上著名的損失厭惡效應。
這種效應投射到改革中,會形成這樣的效果:普通大眾只愿用一倍努力來支持改革,而一些既得利益者則愿用兩倍努力來反對改革。
再看一個故事:一天傍晚,小明和同事在加班。這時,小明收到朋友寄來的一箱藍莓。
而恰巧,領導肚子餓了,正到處找東西吃。
發(fā)現(xiàn)小明的藍莓后,領導要求小明拿一半出來分享。
同事們一開始很興奮,但很快就感到失落——半箱藍莓分下來,每個人只得到一點。
但小明心里更不爽——雖然大家只得到那么一點,但自己卻損失了一半。
這就是經濟學上著名的分散效應。
這種效應投射到改革中,會形成這樣的效果:要讓大眾獲得較滿意的改革收益,既得利益者就得承擔非常大的“損失”。
損失厭惡效應和分散效應一疊加,就會加倍放大成乘法效應。
乘法效應投射到改革中,會形成這樣的效果:一些普通大眾只愿用一倍努力來支持改革,而一些既得利益者則愿用十倍甚至更多努力來反對改革。
這樣的效應疊加,就催生了一批“裝醒”的領導干部——在中央強力推動改革之下,他們不敢明目張膽反對改革,于是就只好“裝醒”——表面支持改革,實則拖延或阻礙改革;嘴上支持改革,暗里卻攪渾改革輿論,讓改革訴求不了了之;搞選擇性改革,對自己有利的改革就干勁十足,對自己不利的改革就虛與委蛇;說起簡政放權頭頭是道,但操作起來卻明放暗不放、放虛不放實……
這樣的“裝醒”者,各地各部門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所以,最近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必須加快轉變作風,更加注重按“三嚴三實”要求做好經濟工作。要求主動把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做到理解改革要實、謀劃改革要實、落實改革要實,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
“不能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绷暯娇倳浾f。
改革越是艱難,越是需要啃“硬骨頭”時,就越需要領導干部挺身而出,斷腕割肉,將改革一步一步往前推進。
這是一種不容推卸的責任,更是一個脫穎而出的機會。
美國芝加哥大學一位教授訪問北京大學時曾說:“芝加哥大學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難的事?!?/p>
因為困難,往往是機會所在。
從競爭的角度看,每一個困難背后,都是一個重大機會——因為困難讓大眾止步,而這正是你脫穎而出的機會。
翻閱歷史會發(fā)現(xiàn),一個個偉人,正是擔起了前所未有的重任,才成就了前所未有的偉業(yè)。
回首往事會發(fā)現(xiàn),那些讓人產生“飛躍”的經歷,幾乎都集中在那些讓人覺得困難的事上。
機會往往偽裝成困難到來——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做那些困難的事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yè),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p>
所以,我們不要成為“裝醒”的人——關鍵時刻,要挺身而出,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