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位于福建東北一翼的寧德市,是中國東南沿海休閑度假和生態(tài)旅游的勝地,寧德最北端有一處水鄉(xiāng),遠離了碼頭、海港的躍動熱鬧,山高入云,依山而隱,頗具挺拔之姿;以溪水為引、河流為貫,穩(wěn)重扎實又不失清新靈動。這里以山水為懷,人心闊達敞明,又得天地凈逸,恰配得上“壽”、“寧”二字。
白云深處高山茶
壽寧的茶與人一樣,明明低處可植、濕熱可長,偏偏在一個云霧繚繞的地方,以自己的步伐緩慢而清麗地生長,有著一種深入土地但又清靈出世的生命力。
壽寧讀山
高山是壽寧的標簽,山巒重疊,溪澗縱橫,“地無三尺平,路無三尺寬,出門要爬嶺,開門就見山”,“一年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不過,崇山峻嶺也成就了壽寧的萬千古棧道、獨一無二的木拱廊橋,還有踏實清靈的壽寧人,在壽寧,山、地、橋、人融為一體,面目俊秀,輪廓清晰。
在壽寧14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千米的山峰就達257座,包括“閩東第一高峰”山羊尖。壽寧的山,沒有名山大川的險峻磅礴,卻多了一份秀韻,因氣候溫熱,山中云霧繚繞,茶園茂盛,山珍鮮活,人心恬靜。
依山而居,也讓壽寧人的性格中別有一份堅定與果敢。明朝時,朝廷派武將劉廣衡到官臺山剿匪,劉廣衡連同12名武功高強、有勇有謀的當?shù)厝?,經“官臺山之戰(zhàn)”,里應外合,將獨霸一方的惡人鏟除,之后劉廣衡請旨在當?shù)亓⒖h統(tǒng)治,于是有了現(xiàn)在的“壽寧縣”。壽寧人對官臺山充滿感情,自豪地稱“這是13條好漢打來的壽寧縣”。
山盡處,有人家
壽寧縣鳳陽鄉(xiāng),海拔超過1200米,保留著宋代古窯大房窯址、明清時期的古廊橋、臨水宮、宗祠、慈濟堂和東峰寺、華巖庵等一大批歷史文物,還有保存完好的明清風格古民居群,鳳陽人堅信,有300多年歷史的北路戲就是發(fā)源于此,只是現(xiàn)在只有在節(jié)慶與祭祀的時候才能聽到了。
出產高山茶的北山村,坐落于一片坐北朝南的北山坡地上,離鳳陽大概20分鐘車程,當?shù)貛缀跫壹曳N茶。
云育天養(yǎng)高山茶
我們傍晚6點出發(fā),整個鳳陽鄉(xiāng)已經被云霧包圍,繚繞的云霧將上山的路團團圍住,打開車窗,濕潤的空氣撲面而來。北山村就位于這云霧的深處,村落不大,依山而建,東西綿延不到一公里,民居由半山腰向上逐層排列,大都是老舊的瓦頂石頭房,間或出現(xiàn)幾座現(xiàn)代化磚房。老屋的瓦片扎實有序,鮮有破損,只是石頭墻體常年被濕氣與山風侵襲,很多已經出現(xiàn)裂紋,有一些已經傾斜,需要用大根的木材從旁支撐。當?shù)厝艘廊槐3洲r耕習慣,出入、運輸都是步行肩挑,每天日出而作,入夜后連電視聲都少聞。
北山村的位置接近山頂,茶園基本都生長在“凹”型的梯田里,被云霧滋養(yǎng)著,依山就勢,保留了更多熱量與水汽。這里遠離現(xiàn)代工業(yè),茶葉就在這山中、云中悄然生長,若不是問或有采茶人出現(xiàn),會讓人以為這是一片野生的茶林。
因為霧大露重,相對濕度大,北山茶樹的病蟲害少;而且高山土壤中富含硒、鋅,腐殖質土壤再加上豐富的礦物質,成就了得天獨厚的宜茶環(huán)境。北山所產的茶葉,味道中帶著濃重的云霧水汽,葉厚、形美、耐泡、香高,無論高山烏龍茶、高山紅茶、高山綠茶還是白茶,都名聲在外。
高山上的茶人,保留著淳樸的樣貌和原始的操作方式,茶葉從種植、培育到采摘的全部過程都是手工完成。在高山上養(yǎng)茶,是個寂寞的營生,峻峭的高山本來就人跡罕至,再加上梯田遼闊,留守的村民又多是父輩,沒有一般茶園那種采茶女們歡歌談笑的熱鬧場景,山路上間或會出現(xiàn)個把茶人,頭巾下面都是一副柔和的表情,不抽煙,不聊天,只是默默地走著。
在高山上養(yǎng)茶采茶,一根探路棍必不可少,上山的時候可借力,下山的時候可保持平衡。北山茶人的探路棍大多帶有分叉,遇茶忙季節(jié),要用扁擔一前一后挑兩麻袋沉甸甸的茶葉回家,總重量大概60斤,山路陡峭,走得累了,就用探路棍支在地上,將扁擔架在分叉上卸力休息。
儉清奉茶禮
在壽寧,說起高山茶,就會提起張?zhí)旄_@個名字。這位今年已經106歲的老人是壽寧茶界的一個傳奇,從最初的愛茶人,到后來創(chuàng)造了中國第一臺手推揉茶機,再到歷盡險阻,在鳳陽鄉(xiāng)開創(chuàng)張?zhí)旄S袡C生態(tài)茶園,張?zhí)旄5墓适?,不只是時代進程的反映,更體現(xiàn)了一個茶人的匠心與堅持,他可以說是壽寧茶文化近現(xiàn)代逾越百年的歷史見證人與親身體驗者。
壽寧茶的歷史可追溯到明代,當時曾做過壽寧縣令的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馮夢龍,就曾在品鑒壽寧佳茗時寫下“九峰山上紫茶殊,香漫甘回嫩厚舒”的句子。從明朝開始,壽寧就不乏關于高山烏龍茶的傳說?,F(xiàn)在許多上了年紀的老人還記得,當年他們的長輩喝的烏龍茶形狀狹長扁平,猶如關公手中的大刀,稱為“關刀葉”。這種壽寧依據(jù)高山特點培植的烏龍茶,既有別于閩北烏龍茶的韻味,也不同于閩南烏龍茶的形狀,獨樹一幟,別具一格。
到了近代,壽寧高山茶葉以天然、無污染的特點,成為愛茶人的新寵。張?zhí)旄S袡C生態(tài)茶園里出產的是壽寧最具代表性的高山茶,茶園位于壽寧縣南陽鎮(zhèn)龜嶺村,距離壽寧縣城10公里的山區(qū)深處,人跡罕至。茶園所在的天星崗、蘭花坪一帶海拔超過800米的高山提供了干凈的水源和空氣,加上壽寧本身鋅硒雙富的土壤,十分適合茶樹生長,除了大量栽種金牡丹、梅占、金觀音等高香型良種茶苗,茶園還與福建省農科院茶科所合作,培育出壽寧獨有的“紫茶”,茶葉幼長,顏色紫紅,泡出的茶湯清亮中帶著一種紫金色,茶香清新冶人。
壽寧的茶從栽種、培植開始,就有了獨特的“工夫”,關于茶葉的沖泡,張?zhí)旄@先颂岢隽艘浴皟€、清、和、靜”為根基的中國茶禮:茶尚儉,勤儉樸素;茶貴清,清正廉明;茶導和,和衷共濟;茶致靜,寧靜致遠。
以廊橋詮釋歲月
高山深處,極具民間智慧的廊橋寂靜地注視著山間的流水與橋上的人在壽寧這個“世界木拱廊橋之鄉(xiāng)”,19座木拱廊橋在不同的時期出現(xiàn),承載著不同的風韻與故事若到壽寧,必看廊橋,這里有連接二縣天塹的橋、拱跨最長的橋,有最袖珍的橋、最年輕的橋,再往深處走,也許能與全國最后一個廊橋主墨師傅擦身而過。
廊橋所在,必有風光
因架建在深山水流之上,廊橋所在的地方,必定山奇石秀、水色優(yōu)美,楊梅州就是最好的代表。從壽寧城關到楊梅州,經過南陽鎮(zhèn)之后折而向北,是一段7公里的簡易山路,山色越來越深,樹木蒼翠如洗。接近楊梅州的司前村,石砌的古道從村旁垂落,青草的氣息陣陣襲來,一座廢棄的巨大水車,一片水色悠悠的稻田,隨著山路的盤繞,廊橋在眼前若隱若現(xiàn)。
楊梅州廊橋橫跨后溪(又名東溪),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后在道光、同治年間兩次重修,最后一次是近70年前鄉(xiāng)人募款重建。當年這里曾是壽寧往來泰順、平陽、福鼎的重要通道,商販、挑夫往來絡繹不絕,僅在橋兩岸的半山腰上就有3問大型客棧,廊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透過廊橋的圓孔視窗,后溪上下游的風光盡收眼底。
壽寧所有的廊橋都能自然入畫,它們以觀察與承載的身份,詮釋著風景,裝點了歲月。每段廊橋都有屬于自己的畫框與故事。像有著最長拱跨的鸞峰橋,雖然位于高山深處,但走過蜿蜒山路后的景色,猶如撥云見日般明朗,群峰疊翠,山道逶迤,廊橋臥波。當年習近平主席下鄉(xiāng)時曾下榻于此,而且流連忘返。
隱世造橋人
造廊橋,是鄭多金前半輩子的營生,他從19歲起跟著父親鄭惠福在河谷忙碌,共同建造了單橋、鸞峰橋、九嶺溪橋等11座廊橋,都赫赫有名。有資料稱,鄭多金是壽寧廊橋建造世家的第七代傳人,也是國內目前尚健在的唯一能獨立主持建造大拱跨木拱廊橋的民間主墨橋匠。
鄭多金是壽寧縣坑底鄉(xiāng)東山樓村人,按圖索驥登門拜訪的人絡繹不絕,他本來就低調隱世,再加上年過耄耋,與他對話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如同廊橋構建本身。
在鄭多金的回憶里,普通規(guī)模的廊橋要幾十個工匠一起打造,十幾年前,他曾親自示范過木拱廊橋的搭建方法,僅是搭起一個簡易雛形,就花了6天時間。
除了復雜的建造技術,造橋的講究與避諱也非常多,比如橋臺的位置要選在溪流的下游,以補溪流形成的風口;要從橋南或村南的山場里挑選枝葉繁盛、筆直參天的好杉木;伐木不僅講究吉日良辰、貢品齊全,伐木人也必須精挑村中父母雙全、三代同堂的“好命仔”……對鄭多金來說,橋匠追求的不僅是手藝,保持對大自然與天地萬物的敬重,才是廊橋建造成功與否的關鍵。
廊橋即生活
廊橋是壽寧的驕傲,但這張延續(xù)數(shù)百載的名片,如今并沒有被供之高閣,當?shù)厝艘矝]有因為游客的到來而放棄自己的生活習慣。
在壽寧,處處可見廊橋,它并不是作為“古跡”,而是作為壽寧人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秹蹖幋尽份d,壽寧曾有廊橋上百座,縣城內有廊橋八座,如今留有四座,人們日常出行都會從橋上經過,在他們眼里,這不是“世界遺產”,也不是“保護文物”,而是上班上學的必經之路,是河神信仰的依歸處。雖然通了公路,但往來山場與家門口,依然是走廊橋最快;雖然旁邊多了帶著相機的游客,但廊橋祭祀的時候,鄉(xiāng)民們依然靜心誠意。
壽寧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拱廊橋,始建于明天順元年(1457年),幾經火災、洪災與重修而保存至今。橋頭的老城門已然面目全非,殘留的弧形拱頂模樣依稀,但橋內依然修葺得干凈穩(wěn)當,橋正中奉觀音像,臺上擺滿香燭、水果,空氣里繚繞著香火味,神龕一塵不染。
縣城里的老廊橋是煙火最深處:夕陽西下時,放學的孩子蹲在橋頭玩打紙片的游戲,有人在廊橋里擺開了方桌打麻將,另有一群人端著飯碗坐在一邊聊天或觀戰(zhàn)。非節(jié)慶時間也可能有祭祀活動,比如城里大家族在外讀書、經商的游子歸來之時,家族中人會穿著齊整共赴廊橋,男女有序、長幼有別地排列好,恭敬地上香上貢。每逢此景,游客會當作新鮮事圍觀,老街坊們只覺尋常。對出游在外的人來說,廊橋是家的延伸,是故鄉(xiāng)的一部分。
山里的廊橋可能沒有縣城中那么華麗,但保持了廊橋最初的用途,還在為人們提供休憩躲雨的場所?,F(xiàn)在廊橋里已經不再住人,但民間還有“住橋”與“過橋”的故事在流傳,比如行人晚上過橋講究的是“提步夜行”,以便提醒橋上夜宿的路人,也曾有人“明聯(lián)尋對”找到良善姻緣。往事不再,但橋板上一道道斑駁的印記,就是當年那一段熱鬧時光的見證。
崇山峻嶺蘊文氣
西浦,是壽寧西溪鄉(xiāng)的一個小村,歷史上出過多位狀元,于山野的原始風韻之外,多了一份含蓄文靜的沉穩(wěn)氣質壽寧也是當年閩商的一個重要聚集地,在號稱閩東小上海的斜灘鎮(zhèn),閩商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卻不是盛極一時的富貴風光,而是不忘耕讀的儒雅精神。
水與橋的映像
在閩浙邊境的崇山峻嶺間,發(fā)源于深山腹地的西溪與犀溪,分別從西面與北面奔襲而來,在交匯處碰撞出震天之響,“喝令三山五岳開道”,在峰巒重疊的山地中亮出一片清雅之地,青山秀水,因坐落于溪水之西,得名“西浦”。有積翠重蒼的深山與兩條大溪的滋養(yǎng),這個小村特別有一種清新透亮的純凈味道。
在西浦能看到各種形態(tài)的水:西溪自西往東九曲回腸般地穿村而過,在村口的一棵千年古樟樹前與自北而來的犀溪合二為一,面對大樹的古渡口是一灣靜流,一副閨秀模樣;溪水沖向魚鱗壩時,地勢與石群的變化讓水勢瞬間湍急,次第層疊,浪花翻涌,猶如一池繁花;在村子的“腰帶”位置,有一條鯉魚溪,千年前西浦人的先祖在建村時就修起了這條溪,還建立起“魚軒”“魚舍”“魚葬”等,對鯉魚的尊重,是這個“狀元村”的特殊講究。溪水之上,姑娘淺笑,兒童嬉戲,別有一番俏皮風情。
西浦的橋也是形形色色,馬蹄橋、石板橋、木橋、廊僑,錯落分布?!拔髌诛L光瞧一瞧,三排碇步十五橋?!表植剑怯瞄L條的石頭做“齒”,依照人行走時的步伐,間隔搭于水面,每隔三塊石頭,旁邊會再添加一個稍微低一點的齒,用于行人對面相遇時側身讓步。因為這些“齒”高低錯落,雅致有序,這樣的橋也被稱為“琴橋”,又稱“馬蹄橋”?!褒X”是直接鋪在水里的,橋面高于水面不過十數(shù)厘米,走在碇步上,水花稍大就會濺濕鞋頭,倒也別有情趣。
因為碇步離水面很近,稍一漲潮就會失去作用,于是西浦人用全石砌造了“壽寧最長,閩東僅有”的石板“永安橋”,160余年來承擔著溝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橋頭也成為商賈聚集、交換物品的地方,當?shù)厝朔Q“聚仙亭”,亭里磨得發(fā)光的板凳就是當年繁盛景象的一個見證。如今,不時有茶農戴著斗笠、挑著扁擔而來,到了“聚仙亭”,將兩筐鮮嫩的茶葉“唰”地倒在亭里收茶人面前的報紙上,收茶人蹲著,一把一把地細細翻看,再湊到鼻子前細聞,茶農靜靜站在一旁,表情同樣專注……每次看到這個場景,都讓我感覺像是一出淳樸、古舊而又韻味深遠的影畫戲。
西浦村頭的“狀元樹”下,裸露著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鵝卵石,被青苔一圈一圈地鑲上了邊,顯得煞有“仙氣”。村口的主干道原來鋪的全是鵝卵石,后來換成了水泥路,“小年輕們要騎摩托嘛,鵝卵石上要摔?!贝謇锏睦险咴谒嗦飞媳持瞩庵?,言語里帶著幾分寵昵與調侃。
古風長存
自從唐代以來,西浦的繆姓人才輩出,先后出了20位文武狀元和進士,以及眾多舉人、貢生、太學生。繆蟾為宋紹定二年的狀元,相對于高中后的榮耀,西浦人更為津津樂道的是他早年刻苦攻讀的故事,繆蟾“半戀家山半戀床,起來顛倒著衣裳……功名苦我雙關足,踏破前橋幾板霜”的自勉詩,在西浦人人稔熟。
村中隔河相望的兩座繆氏宗祠,翼角飛揚,古色古香,尤其是狀元祠,正殿門口高懸巨匾,“狀元”兩字中部上方可見“旨”字,這是真正皇上御批狀元的待遇。祠堂內有極為精美的古戲臺,雕花刻畫盡顯氣勢。以前,古戲臺是西浦人生活的中心,不論族群會議還是大小慶典都是在這里進行。
西浦的美,在深處,亦在細處。村中隨處可見石碑、彩梁、石刻,對聯(lián)上寫的是“云臺繩祖武,仙案起人文”;深處的寨子里,獨木的大梁,雕花的影壁,處處都是講究。西浦的古建筑之“祖”,是前橋橋尾附近始建于元大德年間(1297-1307)的太陰宮,供奉的是女性菩薩。最為驚艷的是大殿藻井與兩側的壁畫,畫中仙人衣袂蹁躚,艷妍亮麗,歷經數(shù)百年依然清晰可辨。
提起壽寧的文人氣韻,不可不提的是馮夢龍。
370多年前,花甲之年的馮夢龍從江蘇跋山涉水來到壽寧當縣令,將他與這個山區(qū)小縣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他在此期間所撰的一部別具一格的《壽寧待志》,記錄當?shù)氐纳胶有闵c民間雜事,同時不斷以第一人稱“余”來發(fā)表言論。過去縣里修志通常是由縣令領銜,實際工作交由手下去做,但這部《壽寧待志》是馮夢龍親自調查、親自動筆、獨立完成,大約六萬字,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是解讀明代閩東社會的重要地方文獻。
如今的壽寧人,依舊非常樂意與這位生活在300多年前的古人及他的著作相融。馮夢龍當年建學宮、圍城隘、禁溺女、守廉儉,壽寧人如今依然重學修城,倡導平等與正直;《壽寧待志》中關于山色、文風、品茗的句子,現(xiàn)在還被反復提及、引用,那些古典、淳樸而又儒雅優(yōu)美的生活哲學依舊被提倡……壽寧人至今尊崇著古籍中的“真善美”,也因此讓生活變得有法可探、有根可循。
富貴不忘耕、讀
壽寧電是當年閩商的一個重要聚集地,閩商的精神也在當?shù)亓粝铝藵饽夭实囊豁?。距離壽寧縣城大約半小時車程的斜灘鎮(zhèn),當年號稱“閩東小上?!?,上接車嶺、下通靖海,山口對山口,峭壁對峭壁,但中間水路(斜灘溪)卻四通八達,河道運輸盛極一時。
據(jù)記載,壽寧地區(qū)的商業(yè)始于明萬歷年間,全盛時期是“民國”十八年至二十六年(1929-1937),當時每天經停壽寧斜灘鎮(zhèn)的貨船多達數(shù)百艘,長期駐守的船夫、船工達400多人,最為傳奇的商家“復興號”,據(jù)說專門為其運貨的貨船接近50艘,最多時達93艘。斜灘鎮(zhèn)擁有謙受益、萬春堂、振泰全等酒、鹽、藥、茶商社100多家,還有最早經營西藥店的大德生、最大的制傘業(yè)業(yè)主王裕大、最大的茶葉精制業(yè)業(yè)主周源豐……這些商賈美名遠播,商界、民間均津津樂道。
有資料表明,當時壽寧縣及政和、慶元、景寧、泰順、周寧等縣的茶葉、桐榛油和糧食等大宗貨物都是肩挑到斜灘,裝船起運,沿海的魚、鹽、棉布及南北雜貨,也是由船運至斜灘,再分運到上述地區(qū)。即便紫霄寒月、闌干風冷,灘頭仍舊一片漁火如熾。
如今說起斜灘往事,提及最多的不是往昔風光,倒是“耕”、“讀”二字?!案睘榍?,“讀”為苦,正是認準了這倆字,斜灘人在這彈丸之地經商仕宦,各領風騷。斜灘人格外看重“讀”,雍正二年(1724年),斜灘就已經設立有社學,許多祠堂設有“眾山”、“眾田”(族人公共籌得的公用基金),其中一項重要支出就是用于鼓勵、獎勵村民讀書。
如今斜灘人身上依然保留著“閩商”儒雅、認真、堅持原則的特點,雖然已經是一派現(xiàn)代面目,但蜿蜒的水路成就了斜灘的大小街巷,村落因山勢錯落分布,房屋高低不一,溪邊埠頭有著極具南方水鄉(xiāng)風格的吊腳樓,清澈的河水上泊著渡船,船鳴就是最動聽的歌聲……
緣山之味
壽寧的山,是被云霧繚繞的山,是被溪河潤澤的山,因為山多、海拔高,植物生長有著不一樣的光照、溫度、水分,再加上當?shù)厝舜緲愕纳罘绞脚c一雙巧手,使看似普通的食材也多出一份清甜味與生活味。
鮮味出山林
最愛看北山村的媽媽們剝筍。
新鮮的竹筍,種在山的高處,云水天養(yǎng),遠離人煙。家里的男人早早地就提著工具上山,即便走慣了山路,也需要花上20分鐘。新鮮割回來的筍,沉甸甸,脆生生,紫色與翠綠色完美結合,于纖維處細密柔和地交融,層層疊疊,看著就逗人食欲。
媽媽們坐在家門口的小板凳上,左手托著筍身,右手用刀片在最適合的位置劃上淺淺一刀,將切口纏繞在右手食指上,左手轉動筍身,右手凌空畫圈,唰唰唰,筍衣在食指上越纏越厚,最后輕松剝落,露出完整、幼嫩的筍肉,黃白誘人,散發(fā)著甜絲絲的香氣,整個過程干凈利落,前后不過10秒鐘。
深處山地,食物需要長時間保存,新筍剝好后會被制成咸菜。大鍋水開,放筍進鍋,加大量的鹽熬煮,新筍稚嫩的象牙白褪去,被漬制成成熟的青褐色,出鍋晾涼后裝瓶保存。一日三餐,腌筍都是飯桌上不可或缺的角色,早飯配粥,中午下飯,晚上就湯,一家三口人,冒尖兒的一大盆腌筍,通常一禮拜就能吃光。
除了腌筍,鮮筍清炒也是山區(qū)人家的一道美味,清甜可人。壽寧是“花菇之鄉(xiāng)”,出產的花菇肥美鮮香,此外還有柴頭菜、土鰍菜、白花仔等新鮮野菜,壽寧媽媽們拿來素炒、蛋炒、做湯、燉排骨,端上桌時,沒有精致的擺盤,也不講究花哨的排場,但每一道菜都有著最接地氣的味道,是“家里的味道”。
樸實的經典
福建人對米的熱愛人盡皆知,壽寧人也不例外?!懊赘饧影杳妗笔菈蹖幠贻p人早餐的標配,與廣東孩子吃牛脯粉、北方孩子吃攤煎餅一樣,是日常生活的符號。拌面,就是拿一個拳頭大的碗,放上豬油與各種調料,將滾燙的面條往里一澆就成了。米糕是壽寧當?shù)刈钣刑厣氖澄?,形似廣東豬腸粉,以米漿蒸成膜狀,再層層卷制而成,口感軟糯、有嚼頭,重點是撲鼻而來的米香,讓人欲罷不能。吃米糕要澆上調制好的湯料,通常是飄著蔥花的薄湯,調料的醬色與米糕的細白搭配和諧。與廣東腸粉不同,壽寧米糕不僅是早茶點心,也是重陽節(jié)必備的食物,與當?shù)氐娘L俗一樣,這種樸實無華的食物也代代相傳,成為人們心中的經典故鄉(xiāng)味。
當?shù)厥a紅曲,于是也有人將紅曲揉到米漿里做成紅米糕,或是揉到糯米里釀成純紅色的米酒,稱之為“紅軍可樂”。
壽寧人還愛吃土豆,餐餐不可或缺,做法也花樣百出。我們在壽寧待了7天,至少吃到十種不同風味的土豆。除了煎炸燉烤,壽寧人還喜歡把土豆蒸熟做成泥,稱“土豆糕”,土豆糕又可以拿來進行一番煎炸燉烤,最常見的是入湯,比如梅菜湯、豆腐湯、小魚湯。不過壽寧最出名的還是土豆粉做成的“地瓜扣”,形似銀絲,入口清爽又帶韌勁。地瓜扣通常與各種蔬菜絲合炒,宴請賓朋時再加上蝦仁、花菇,稱“金絲扣”或“福壽全”。當?shù)刈斓蟮睦削遥恍鑺A一箸入口,便能從質地、氣味、口感等分辨出所用的地瓜產自何處,壽寧人對土豆的偏愛可見一斑,硬是將這種極普通的食材吃出了不一樣的講究。
連線閩東北
從壽寧縣到其所屬的寧德市,再延展到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東北五市(福州、南平、寧德、莆田、三明),區(qū)域毗鄰,山水相連,習俗相近,山村、古建、湖泊、江海交錯分布,形成閩東北特有的獨特風光福州、莆田的古閩文化在山林樹影、海濱風情的襯托下更顯魅力;三明、南平鮮明的秀麗山水被傳統(tǒng)的客家文化熏陶得更有神韻;寧德多樣的水體與當?shù)氐纳健⒉?、人微妙融合,風情味十足。
專屬于寧德的流連忘返
在閩東北,山川與溪流代替海灘與漁港,成為有別于福建東部常規(guī)旅游度假地的特色亮點,壽寧所屬的寧德市,僅高山與灘涂就足夠讓人嘖嘖稱奇、流連忘返。
寧德市福鼎縣太姥山位于福鼎正南,三面臨海,一面背山,北望雁蕩,西眺武夷,從零海拔起步攀登,山頂云蒸霧繞,“海上仙都”不負盛名。
從太姥山下來,東行十幾公里,到達嘉靖年間保留下來的冷城古堡,這里是南宋時文人薈萃之地,著名史學家鄭樵、理學家朱熹都曾在此講學、授徒。朱熹還在這里創(chuàng)辦過“石湖書院”,并自撰門聯(lián)“溪流石作柱,湖影月為潭”。如今主街道兩旁的民居里,明清時期的建筑細節(jié)依然耐人尋味。
距離福鼎縣城20公里,還有一座翠郊古民居,建于清乾隆期間,興建者是吳王夫差第104代孫,歷經13年、耗資白銀兩萬兩建成,整個建筑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房屋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整體布局以三個三合院為主體,由許多大廳、小廳、天井、房間組成,總共有360根木柱,還保留了宋代大詩人蘇軾親筆題字的筆簡、清代宮燈等珍貴文物,是迄今為止南方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單體建筑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
寧德的“水”也是聞名遐邇。霞浦、連江灘涂早已因為攝影愛好者的推崇而聲名鵲起,兩地綿長曲折的海岸線山海相連,海面壯闊,除了漁舟唱晚、日出日落的景象,因為有大面積的養(yǎng)殖,一年四季的景觀也在不停變化:深冬灘涂上開始收紫菜、拆養(yǎng)殖架,開闊敞亮;春夏交替時捕撈魚苗、海帶豐收,海蠣上掛,漁趣十足;炎夏臺風季節(jié)天空晴朗,灘涂風光甚是一絕……無論哪個季節(jié),霞浦都值得挎著相機、或只是帶著好奇前往。
白水洋也是寧德的一個必到之處。沿著清流西溪走進峽谷,盡頭豁然開朗,三大淺水廣場錯落有致,其中最大的是中洋廣場,最寬處182米,陽光下,水面波光粼粼,白花花一片,因而得名白水洋。這里是目前世界上已發(fā)現(xiàn)的最稀有的淺水廣場,可以進行沖浪、天然浴、水上運動會等,深藏幽谷,卻出人意料地好玩。
閩東北拾珠
除了赫赫有名的景觀,寧德下轄縣鄉(xiāng)鎮(zhèn)也有或許不那么知名但值得一看的靈山秀水,蜿蜒在山海間的高速路四通八達,一路行一路景,閩東北以一種低調而豁達的姿態(tài)圍住了氤氳的云霧,成就了一片隱于深閨待相見的魅力山水。
距寧德市區(qū)30公里的三都澳,是閩東沿海的“出入門戶,五邑咽喉”,被稱為“海上明珠”,澳內有許多形態(tài)各異的礁石岸塢,當?shù)貪O戶都以人工養(yǎng)殖為生,用塑料泡沫球和木板搭建成人工養(yǎng)殖區(qū),下面網箱養(yǎng)殖,上面生活休息,戶戶相連,片片相接,綿延幾十公里,在這片人工搭建的“水上城市”上,有街道門牌,也有生活、娛樂設施。三都澳的陸地部分隨處可見晚清風格的古舊建筑,與天主教堂、修道院比鄰而建,與水上漁民區(qū)相映成趣。
寧德古田縣碧水湖,因湖背靠翠屏山得名“翠屏湖”,被群山環(huán)抱,湖面常年煙波籠罩,山谷與樹影讓湖水幽綠且通透,臨水宮、千年古剎、千秋洲、仙爺樓、彌勒寺、天皇寺、華巖涌泉寺等環(huán)繞四周。
寧德周寧縣城西的鯉魚溪,發(fā)源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五彎六曲的溪流穿村緩流而過,最大的景致就是棲游在此的鯉魚,有數(shù)據(jù)顯示多達七八千尾,甚為壯觀。寧德人尚文重德,鯉魚文化在壽寧西浦已是最佳印證,而鯉魚溪,則是鯉魚文化最集中的呈現(xiàn),是儀式感最強的地方;如若碰上“魚葬”,還能聽到當?shù)厝艘髡b的229字的魚祭文。鯉魚溪依然完整保存著鄭氏祠堂、十八澗、知樂亭等文氣十足的古建筑。
閩東北以山水見長,其實這一帶也是福建畬族密集聚居的地方,寧德地區(qū)的畬族人口約占全國畬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占福建畬族人口的二分之一。畬族人以烏稔樹樹葉泡水,制成烏米飯,以清毒辟邪;畬族獨特的“雙條落”二聲部盤唱獨一無二;畬族人尚鳳,穿鳳凰裝,梳鳳髻,平日戴鳳管,留有濃重的古楚遺風。寧德的金貝村、猴盾村都是有名的畬族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