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韋少俊 秦 霞 廣西腦科醫(yī)院,廣西柳州市 545005
精神分裂癥患者心肌酶活性發(fā)生改變已得到臨床醫(yī)生共識,抗精神病藥物導致心肌酶活性變化,已受到臨床醫(yī)生的廣泛關注[1]。本文通過對我院進行住院治療的150例首發(fā)精神病患者治療前、后心肌酶活性的變化,探討心肌酶活性同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病情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2年9月-2013年5月在我院進行住院治療的150例首發(fā)精神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和診斷標準第3版(CC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其中男93例,女57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37.7±14.1)歲。排除嚴重肌肉損傷或手術后、腦血管疾病、急性腦外傷、心臟疾病的患者。入組前簽訂知情同意書,然后用自編的調查表記錄患者的個人及家庭一般資料。
1.2 方法 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前、用藥后2周、4周分別空腹采集患者血液,2h內分離血清,4h內用7060C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心肌酶,同時由主管醫(yī)生在治療前、治療后2周、4周分別填寫陰陽性癥狀量表(含精神病理量表)。
1.3 觀察指標 比較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前、后心肌酶變化,采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評定病情嚴重程度,心肌酶變化與病情及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前后的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資料利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與計量資料分別利用χ2檢驗與(±s)表示,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男女性別間心肌酶活性及陰陽性評分無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心肌酶活性變化 治療后2周和4周后AST、LDH、CK、CK-MB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4周 AST、LDH、CK、CK-MB較治療后2周明顯降低,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心肌酶活性變化(±s)
表1 治療前、后心肌酶活性變化(±s)
組別 n AST(U/L) LDH(IU/L) CK(U/L) CK-MB(%)29.6±6.3治療后2周 150 36.7±9.6 186.3±73.4 276.4±76.5 23.8±5.5治療后4周 150 32.7±14.5 143.6±32.1 189.9±91.3治療前 150 39.6±15.4 216.3±65.4 456.2±89.6 18.6±6.4
2.2 治療前、后PASS評分 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前后PASS評分變化,治療后2周、4周陽性癥狀分值與治療前比較P<0.01;陰性癥狀分值治療后4周與治療前比較P<0.01;精神病理評分治療后2周和4周與治療前比較P<0.01;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PASS評分比較(±s,分)
表2 治療前、后PAS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
PASS 治療前 治療后2周 治療后4周陽性癥狀 27.30±6.24 21.20±7.01* 17.13±7.01*陰性癥狀 18.91±7.03 17.12±6.24 15.48±6.48*精神病理 40.12±7.21 34.56±7.69* 30.62±7.02*總分 86.33±7.10 72.90±6.99* 63.26±6.89*
文獻報道[2],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發(fā)病期的血清心肌酶活性明顯升高,尤其是以興奮、激越為主的陽性患者明顯高于陰性患者。表明心肌酶與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及癥狀存在聯系,可能成為精神分裂癥癥狀表征的一個狀態(tài)性指標。行養(yǎng)玲[3]等研究結果提示:精神分裂癥興奮行為與CK活性呈正相關 ,興奮行為嚴重程度與CK活性增高相平行 ,隨著興奮行為逐漸好轉 ,CK活性也逐漸下降。
本次通過對心肌酶和首發(fā)精神分裂癥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結果顯示,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2周和4周后心肌酶四項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治療后4周與治療后2周比較明顯降低,說明首發(fā)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肌酶水平存在明顯異常。同時本文還對150例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前、后進行了PASS評分,治療2周、4周后陽性癥狀分值和精神病理評分分值與治療前比較明顯下降(P<0.01);陰性癥狀分值治療后4周與治療前比較明顯下降(P<0.01)。提示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心肌酶活性變化同患者病情及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效果呈現正相關。因此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心肌酶活性變化可作為精神分裂癥病情評估的參考指標;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PASS評分有利于指導臨床用藥。
國內學者王佩青等[4]研究顯示,長期服用利培酮、氯氮平及氯丙嗪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電圖和心肌酶均有影響,氯氮平較大。本文尚未對精神分裂患者住院治療過程中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對心肌酶的影響進行系統分析,無法得出是否對心肌酶有影響或影響程度有多大,這需要進一步研究。
[1]張靜,劉連忠.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心肌酶活性的改變及其臨床意義〔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1,21(1):53-54.
[2]張靜,李向民,劉連忠.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心肌酶活性改變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2010,25(5):398-399.
[3]行養(yǎng)玲,楊旭,郭娟,等.精神分裂癥興奮行為與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研究〔J〕.臨床精神醫(yī)學,2004,3:157.
[4]王佩青,王金和,陳劍華,等.長期服用利培酮、氯氮平及氯丙嗪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心電圖和心肌酶的影響〔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0,2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