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煒明
[摘 要]《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有關(guān)“中華民風民俗”的略讀課文,為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師可把口語交際、習作結(jié)合起來,以主題單元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主題單元 課程資源 典型 表達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1-072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中華民風民俗”專題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從建筑這個角度介紹了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樓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樓,其中“客家民居”介紹了客家民居的特點、位置和環(huán)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為了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合作探究精神,我把這個單元的“口語交際·習作”及“交流平臺”等教學內(nèi)容結(jié)合起來,打破常規(guī)課時安排,以主題單元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深入地探究客家民居風俗,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和單元訓練效果。
一、拓展課程資源,把書讀“厚”
其實,客家民居具代表性的建筑,不但有圓形土樓,還有圍龍屋、方形土樓、四角樓、走馬樓、五鳳樓等,這些傳統(tǒng)民居充分體現(xiàn)了客家人的聰明才智,也顯示出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特點,客家民居深厚的文化氣息和宏偉的建筑規(guī)模,當然遠不是一篇課文所能詳盡介紹的,只有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合作探究精神,引導他們有意識地多渠道地收集有關(guān)資料,擴展閱讀面,才能達到釋疑解惑、深入了解、交流表達的教學目的。
(一)品文析句,讀出疑問
《客家民居》是對客家歷史與生活的概要介紹,所折射的每一個特點都有極大的擴展閱讀空間。因此,教學時,我抓住學生的“疑似”,讓學生運用畫主要詞句、標感受、列表格等研讀方法思考客家民居的位置、作用、材料、結(jié)構(gòu)、文化特征,然后引導學生研討交流:作為土生土長的客家人,你對這些特點了解多少?你認同這些特點及形成的原因嗎?我們不是土樓人家,那我們的建筑有什么特點,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你會怎樣向客人介紹我們的客家民居?
學生細致入微地品析課文中的詞句,充分了解了課文所介紹的客家民居的特點及形成原因,然后開展訪問老人、調(diào)查了解居家建筑特點的活動,進而與身邊熟悉的居家建筑進行逐一比對,找出異同,梳理出由此產(chǎn)生的疑問。
(二)拓展延伸,把文讀“厚”
為了引導學生釋疑解惑,更為了進一步達到說風俗、寫風俗的單元目標,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感悟文本上,教師還必須指導學生以文本為載體,由此及彼,拓展延伸。 首先,找出共性,異中求同??图颐窬咏ㄖM管呈現(xiàn)的方式紛繁復雜,卻有其內(nèi)在的必然聯(lián)系和共性。因此,我在引導學生梳理出文本介紹的圓形土樓特點后,進一步指導學生從客家民居不同建筑之中品出共性。我指導學生找到由梅州市委宣傳部組織編纂的大型叢書《客家民居》、網(wǎng)絡資料《閩西客家民居建筑》等主題相同的作品并進行品讀,異中求同,拓展閱讀。學生對客家民居的特點理解得更透徹,客家民風民俗知識更加豐富,從而對普通的居家建筑,像走馬樓、圍龍屋等客家建筑的特點及形成原因,甚至對客家各姓氏的遷徙源流、定居村落的選擇和客家人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的特點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次,差別品讀,同中求異。通過以一牽百的方式,指導學生閱讀介紹不同地區(qū)的客家民居的作品,發(fā)現(xiàn)客家民居不同建筑的獨特風格,從而把文讀“厚”,釋疑解惑。
二、抓典型,找特征,把話說好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與單元學習的重點結(jié)合起來。而略讀教學的拓展,同樣也應結(jié)合單元學習重點,以單元主題為主線,以教材為拓展點,內(nèi)引外聯(lián),力求精當,讓略讀課文成為精讀課文教學的延續(xù)、單元教學方法的整合點、單元思想情感的深化處。《客家民居》作為這單元民風民俗的主線,讀懂了,就要會說。說什么?當然是說特點。因此,交流的重點就是找出客家民居各地各式的共性,然后在此基礎上把話說好。以土樓、圍龍屋、殿堂式圍屋為代表的客家傳統(tǒng)民居,類型不一,風格各異。然而,其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則是它們突出的共同特點。
1.堅固性??图颐窬釉谟昧霞笆┕し椒ㄉ洗笸‘?。夯筑時,先在墻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墻溝,夯實,埋入大石為基,然后用石塊和灰漿筑起墻基。接著,用夾墻板夯筑墻壁。土墻的原料以當?shù)仞べ|(zhì)的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jīng)反復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guān)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的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黏性。夯筑時,要往土墻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墻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jīng)過反復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鋼筋混凝土似的土墻,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
2.安全性。歷史上,客家人本是中原漢人,他們南遷至閩粵贛邊區(qū)后,為了防止盜匪的打劫及猛獸的襲擊,建造的土樓、圍屋皆防范嚴密,甚為安全。其建筑的底層都不設朝外的窗子,或只開設槍眼似的細長石窗,而樓上每個房間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氣,又成了觀察敵情和向外射擊的槍孔。大門的門框、門檻也大都是條石,門板厚約10厘米。有的大門上斜挖了幾個嵌有竹筒的護門孔,倘有土匪攻門,可往下射擊和澆開水。有的大門還安裝了防火水柜、水槽,若來犯之敵放火燒門,只要一按開關(guān),水便順門而下,滅火護門。為防萬一,有的建筑還夯筑了夾墻??图医ㄖ?nèi)部的各種生活設施也十分齊全。設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圍困時的水源,樓內(nèi)有礱、碓等加工糧食的設備。這一切都能有效而持久地抗擊盜匪的侵擾。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聳碉樓的“四點金”,更是令盜匪望而卻步。
3.封閉性??图颐窬?,不論客家土樓還是圍屋、五鳳樓,里面的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樓梯相通,住戶生活方便。然而,它們對外則是封閉的。客家土樓一般只開一個正門一個后門,或一個正門兩個側(cè)門。圍龍屋的各橫屋、半環(huán)形圍屋,皆設有門樓。萬一有盜匪打劫,只要把門一關(guān),便封閉得嚴嚴實實的。
4.合族聚居性。客家土樓、圍龍屋、五鳳樓等,一般都規(guī)模龐大。日本一位建筑學教授看了永定土樓后寫道:“這動人的客家土樓,與其說是一幢龐大的住宅,不如說是一座小城市。”如此龐大的民居,正是為了適應聚族而居的特點。
通過泛讀、交流、歸納和整理,學生發(fā)現(xiàn),客家民居建筑盡管呈現(xiàn)的方式紛繁復雜,其實歸結(jié)起來也就是這么幾個特點。介紹客家民居到底該說些什么?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有條理地把民居的突出特點介紹清楚就可以了。
三、習方法,學表達,將文作好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這樣的一種傾向,即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只字不提習作教學,在進行習作教學的時候,又只字不提閱讀教學。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都習慣于將習作教學的陣地完全放到習作課上,往往忽略了學生在日常語文學習中最早接觸的最寶貴的習作資源——教材中的課文。這導致了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相分離,學生讀課文和學作文也完全是兩碼事,學生不能很好地將課文學習所得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這種讀寫分離的教學方式,既浪費作文教學資源,又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如果我們能把課文教學和作文訓練有機結(jié)合起來,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事半功倍?《客家民居》是一篇說明事物特點的說明文,而寫好說明文最主要的就是要認真觀察說明對象,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我們此前的讀和說,已經(jīng)很好地奠定了單元習作的基礎,既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抓典型,找特征,就如同縮寫,口語交際則是片段和選材的練習,在此基礎上,只要合理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拓展,采用舉例子、列數(shù)字、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把自己家鄉(xiāng)的民居建筑介紹清楚,習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新課標提倡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jié)合,實現(xiàn)課內(nèi)外銜接,讓“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主題單元教學是實現(xiàn)這一理念的有效途徑,它在整合教材內(nèi)容的同時,努力拓展知識的外延,吸納豐富的課外知識,使學生能較好地在生活中、在實踐中學習語文。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