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長偉
摘 要: 學生閱讀感悟,需要得到的鑰匙比較多,除去自身智慧和興趣外,閱讀感悟過程中得到的激勵可以說是一把開啟小學生語文閱讀有效感悟甚至創(chuàng)新感悟的金鑰匙。本文從激勵的角度談及增強小學生閱讀感悟效果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 課堂激勵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小學生無論從怎樣的角度其學習興趣和學習智慧的形成都離不開充分的鼓勵,這是由學生心理特征決定的。意義性學習的研究,讓人們感到學生的學習意志品質是相當重要的,但當學生意志品質有所缺失時,老師應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意志品質。作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師,我認為激勵是開發(fā)學生閱讀智慧和達到高效閱讀效果的金鑰匙之一。
一、對小學生進行激勵需讓其感到是真實的
小學生在語文閱讀諸多學習活動中,相當喜好老師乃至學生之間的相互激勵是婦孺皆知的。即使是一個看似相當簡單的激勵,也完全會讓教學對象搖頭晃腦。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激勵是為了激勵而激勵,那么是學生不愿恭維的,反而會引發(fā)得不償失的結果。所以,對小學生進行激勵要讓學生感到是真實的,何謂對學生進行激勵的真實?竊以為是對學生閱讀感悟之真實結果的激勵。在平時閱讀教學相關教研活動中,我們總會發(fā)現(xiàn)一些老師的課堂,老師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給學生來個“你真棒”,這樣的贊譽是教師的內(nèi)心所致,還是教師離開實情的一種肉麻兮兮?那肯定是后者。所以,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激勵,必須讓學生感到是真實的。對于學生感到真實的激勵,老師要有一定的智慧,更需要激勵語言的積累。教師要善于捕捉小學生在閱讀感悟乃至于語言表達中的閃光點,該用怎樣的激勵語言就用怎樣的語言,那會讓學生感到老師是在恰如其分地激勵自己。如教學《九寨溝》時,一個平時不經(jīng)意的學生看出了作者所用的“一進入景區(qū),就像到了一個童話世界”、“九寨溝真是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啊”具有前后呼應的作用,筆者給予該生這樣的激勵:你在動腦上獲取了進步,相信你在今后的動腦中會獲取更多的進步。
二、對小學生進行激勵需讓其感到是真切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閱讀感悟有許多獨到之處,有時還完全有諸多創(chuàng)新之可能。教師能否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到學生的創(chuàng)新是比較重要的,因為教師著實看到的是學生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激勵會讓學生感到是那樣真切。譬如教學《牛郎織女》時,應當說小學生對牛郎織女無論是民間的傳說還是相關的影視內(nèi)容,都熟悉不過,尤其對牛郎織女的影視內(nèi)容的一些情節(jié)可以說是如數(shù)家珍,更有少數(shù)學生能夠唱《天仙配》的越曲??梢院敛豢鋸埖卣f,就是一般的學生對《牛郎織女》的文本內(nèi)容的感悟應當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在和學生一起學習時,讓學生進行比較有意義的閱讀后,要求學生盡可能地產(chǎn)生自己比較獨到的見解。要讓學生產(chǎn)生獨到的見解,當是有些比較具體的困難,筆者完全清楚這一點。為了讓學生解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回顧自己所閱讀過的民間故事,回顧自己欣賞過的由民間故事所改編成的電影和電視劇。為了學生比較迅速地解決此類的問題,得到比較意外的發(fā)現(xiàn),給學生以人物形象的探究思考,讓學生從不同人物形象感悟出共同的特征。事情總會那樣相當湊巧,在這學生說梁山伯與祝英臺真慘,在那學生說許仙和白娘子不也很慘時,有學生這樣說:這些作者都在做著相同的事情,都在為這些幸福受到破壞的人而鳴不平。筆者給學生這樣點贊,見解都那樣獨特。
三、對小學生進行激勵需讓其感到是促進的
應當看到,老師對學生進行激勵,有時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這是由事物具有兩重性決定的。譬如不少小學生在受到老師的激勵后,往往會沾沾自喜,感到自己相當了不起。就在這沾沾自喜中,不少學生產(chǎn)生不再探究的惰性。產(chǎn)生如此原因應當說是激勵不當所造成的,超過一定分寸的激勵有時是得不償失的;激勵內(nèi)容的單一,總是一種充滿鼓勵的語言,學生在閱讀感悟中總是聽一面之詞。所以,能否讓學生聽到充滿正能量和充滿啟迪性的多面語言呢?能否讓學生不僅感到老師就是在鼓勵,而且就是鼓勵性的促進呢?應當說不但是完全可以,而且應當說是相當需要的。所以,在日常閱讀教學中,要注意激勵語言的鼓勵性與刺激性的完美結合。譬如和學生一起學習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觀書有感》,這是一首描繪景物的詩歌,應當說學生對詩歌的意象的感悟是沒有問題的。因此,讓學生閱讀、交流和表達,那么學生的交流和表達就會十分到位。當學生十分到位地進行表達時,筆者就給予學生激勵:讀讀詩,看看圖,想象詩人所描繪的情景,真是在下工夫地讀。若還能夠繼續(xù)下工夫讀,那么肯定還會從詩題和詩歌的相關聯(lián)系上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看到老師激勵中的個中意味,原來我們還并沒有完全弄懂,詩題似乎與詩歌沒有聯(lián)系?聯(lián)系在哪里?學生便繼續(xù)探究。教育教學實踐證明,激勵性評價,帶有刺激繼續(xù)探究的意味,如同趁熱打鐵,效果不可估量。
參考文獻:
[1]李洪玉,何一栗.學習動力[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張大鈞.教育心理學教程[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3]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