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有三件事很流行,裝文藝、去旅行、曬照片,而這三件事又天生就是連在一起的。
每一個長假短假過后,微博、微信上就是鋪天蓋地的“詩與遠方”,即使不出門,也得找一兩張照片來曬曬,假裝自己也在路上,否則都不好意思和人說話。
“詩和遠方”的話題,因為中年文青高曉松一句特別到位的文藝腔,瞬間爛了大街,也蠱惑了無數(shù)的小文青。他們寧肯餓著肚子,也要去裝一回文藝;即使不文藝,也要去假裝不食人間煙火幾天。
這種沒完沒了的舉動,在今年國慶假期終于惹火了一位路見不平的網(wǎng)絡寫手,刷刷刷地寫了一篇同樣無比文藝腔的《父母尚在茍且,你卻在詩與遠方》,瞬間引爆網(wǎng)絡,紅翻了天。
他核心的意思不是說不能去遠方,而是不該拿著父母的辛苦錢去追求自己心中的“詩與遠方”,這簡直就是混蛋的行為。
這也的確讓有些有此行徑的學生黨感到羞愧,但更多的人覺得委屈。
其實,那些在享受著詩與遠方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就算沒有奢靡的生活,至少生活也沒有很“茍且”。而那些仍在“茍且”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通常足夠懂事,都早早自立,不在路上的時候都在打個工兼?zhèn)€職啥的,實現(xiàn)經(jīng)濟自立。
如今的一代,多是獨生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也不全是傳統(tǒng)的邏輯關(guān)系。不懂事的孩子總是有的,我們可以更多地討論合適的方式,而不用整體地一味批判。
畢竟“詩與遠方”是很多人一生都無法放下的一個夢,如果都站在道德的高處去觀賞,是不是也會覺得有點冷?
微討論
@ 悠悠:
你的整個大學都在算計著攢錢,想去遠方走走,還做很多的兼職,終于,你如愿以償,你興奮地拍照分享,但于看客而言,是炫耀??傆幸恍┤耍J為你分享苦難是博取同情,分享快樂是炫耀得瑟,分享生活太枯燥乏味,分享道理是圣母雞湯。這是你的生活,你過給自己的,他們卻以為是演給他們看的。
@ Leon:
爸爸媽媽一年的收入也就2萬塊吧??墒?,每次打電話,爸爸都說:“別老是做兼職,好好學習,多出去玩玩?!蔽艺娴奶貏e感謝他們,也很愛他們。現(xiàn)在,我的確和父母一起茍且著,但向往并努力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詩和遠方,也一定會努力為他們營造詩和遠方。
@ 拉菲小優(yōu):
如果自己賺錢,自己去,這種莫名其妙的問題還會存在嗎?父母在,不遠游。難道只是因為父母在,就哪里也不去,天天守著父母就是孝順了嗎?如果是這樣,啃老族,是世界上最孝順的人。
@ 蘇繪錦:
如果家里條件的確不足以支持我們?nèi)ミh方,那么除非是自己掙錢出游,否則我不會去;如果家里條件很差,我即便掙到旅費也更愿意把錢拿來做生活費,以減輕父母的負擔!倒不是因為道德或圣母,我只是心疼我的爸媽。
@ 色瑞瑪:
一想到父母尚在茍且,我的詩和遠方就黯淡了。但是,讓父母過上夢想的生活,一輩子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到。所以,不如讓自己先擁有些詩和遠方吧,讓自己快樂,也能帶給父母一些快樂。
@ 王冰:
為什么這個社會的標準永遠都是想把每個人打磨得一模一樣,而這個社會看人的標準也都是一模一樣,絲毫不考慮個體差異。
@ 式微式微胡不歸:
生活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責任和義務。
@ 古越:
所謂天道,就是種因得果。你溺愛小孩,放任他揮霍,他便不把你的血汗錢當錢。教他體諒,他便知曉父母辛勞。教他自強,他便懂得自己掙得想要。教他詩意,他便心懷天地灑脫棲居。什么都不教他,只叫他讀書,他便成了輿論批判的對象。
@ 千千:
不要以為獨生子女一代做了什么超出父母消費觀的事就是不孝了,寫這話的人根本不知道獨生子女對父母是什么感情——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與我血脈相連,只有你見證了我的成長,愛人甚至子女都無法代替這種感情,對這樣的人他們怎么會不珍惜,更不要說是傷害。
@ irenezh:
我曾經(jīng)在北美吐槽君的微博評論中看過一句話(大意):“美國文化的精髓之一是關(guān)我屁事,關(guān)你屁事?!弊x完深以為然,與君共勉。
@ 貝?。?/p>
我爸在家寫詩,我媽去了遠方,只有我在學??荚嚕?/p>
@ 胡不喜:
家里條件并不好,但我還是常常利用假期四處走走看看。我發(fā)的旅行朋友圈,爸媽還給我點贊。可是看到網(wǎng)絡上的批判,我真的覺得很慚愧。其實,我的旅費都是自己在課余時間掙的,但我也疑惑是不是應該把錢用在吃飯和學習上,以減輕家里的負擔?我不知道答案,但至少不想用一篇雞湯文左右了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