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而亮
當中國的改革進入深水區(qū),需要背水一戰(zhàn)的時候,“倒逼”成了推進改革中用得最為頻繁的詞語。
相對于改革的頂層設計,自上而下,倒逼是一種被動行為,是“迫使”、“反推”的升級版,該詞強化了反常規(guī)、逆向推動之義。
改革要趟過深水區(qū)、啃下硬骨頭,光強調“壯士斷腕”顯然還難以促使壟斷寡頭、利益集團和權力部門揮刀自砍的決心,必須形成一股強大的倒逼力量的反推。如當前喊聲震天的政府放權、金融改革、醫(yī)療改革等等。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7年的歷程,其實每一項重大改革的實施,無不是一種倒逼力量作用的結果。最具標志性意義的農村土地承包,正是從安徽鳳陽小崗村一頁蓋滿手印的“生死書”開始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之所以稱之為“異軍突起”,有著很強“冷不丁”冒出來的意思,可謂始料不及。幾代中央領導人的偉大之處,就在于當“異軍”出現(xiàn)的時候,沒有作為異端將其扼殺,而是順勢引導,借勢而上,讓星火變燎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時談到:“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35年來,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同時,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制度總是需要不斷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
毋庸置疑,我們如今身處的這個世界,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遠比改革開放之初要復雜、難辦得多。況且,許多新問題本就是從當初改革中所形成的,其復雜程度就有如以其之矛攻其之盾般難解了。
就說當今以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一統(tǒng)天下的金融體制,既是幾十年來的改革之果,又成為了我國金融發(fā)展之弊。已經坐上世界500強前列位置的四大行,在中國是呼風喚雨,隨心所欲,構成的壟斷體系密不透風、水潑不進,他人要想進這個領地,比登天還難。而身處此圍城內的既得利益者,想讓他們進行割肉斷腕式的自我革命,恍如天方夜譚。
要攻破這樣的堡壘,必須另辟蹊徑,逼其惶恐。互聯(lián)網,就為這樣的蹊徑提供了最鋒銳的利器。
近年來,以“支付寶”“余額寶”為代表的“另類”支付手段,甫一亮相就攪得整個金融市場風生水起、熱鬧非凡,讓傳統(tǒng)金融機構猝不及防、驚恐萬狀。當下,“互聯(lián)網+金融”的各種機構和運作手段,豐富多彩,令人眼花繚亂,更令傳統(tǒng)的金融模式感到山雨欲來、危機四伏。
今年初,首提“互聯(lián)網+”的李克強總理率國家多個部委大員視察深圳前海微眾銀行,對這個我國第一家互聯(lián)網金融銀行贊賞有加,期待他們不僅自己能夠殺出一條路子,也希望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倒逼傳統(tǒng)金融機構改革。
顯然,一股倒逼四大行深化改革的力量已開始形成,咄咄逼人。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大批“互聯(lián)網+”的試水者,都是“80后”、“90后”的年輕人,他們以對時代靈敏的嗅覺與全新知識結構,在構建未來世界上顯得駕輕就熟、膽識過人、所向披靡。有了這股發(fā)端于民間的倒逼力量,不怕傳統(tǒng)金融大佬還能不為所動、安如泰山。
本期,我們向讀者們集中報道的,就是這樣一批民營金融的試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