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蜀堤
情感是學生智力及非智力發(fā)展的原動力,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學生只有對學習知識產生情感,才會以極大的熱情投身于學習之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jù)課文特點,結合語言訓練,激發(fā)學生情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便適應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下面談談幾種方法。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情感的情境性與感染性特點,結合教學內容,抓住感人情節(jié),或者抓住重點詞句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如: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時,以“期待”為切入點,教師播放小錢躺在病床上的課件,配以對比的語言渲染,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感受到小錢的病情嚴重,生命垂危。在這樣的情境氛圍中,抓住“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配以杭州美景圖片,讓學生體會到小錢即將享受不到美好生活的可憐。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為救助小錢,在余震隨時都會發(fā)生的情況下而不顧個人安危的高貴品質,我補充地震時房倒屋塌,人員傷亡的錄像資料,學生看到畫面后,心靈受到震撼。相機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這一部分,將地震危機仍然存在的緊張與臺灣青年、李博士的從容鎮(zhèn)定進行對比朗讀。學生在讀中對臺灣青年、李博士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二、拈詞摘句,激發(fā)情感
課文中有的語句表達了特定的情感,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詞句仔細品味,揣摩、深刻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如:“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教師提出:“多少、才”這兩個詞有什么好處?經過思考,學生不難理解:“多少”表示無數(shù),飽含作者無限的感慨,“才”表示長城的建成非常不容易。通過這兩個詞,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躍然紙上。
三、遵循思路,激發(fā)情感
知識本身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潛在因素,因此,教師要善于鉆研教材的內在因素。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思想情感的起伏和變化,領會作者對事物的態(tài)度和評價,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如:《花的勇氣》一文,作者到維也納,從只見綠地不見花時的失望,見到花兒藏身于草下時的吃驚,到離開前仍不見花兒冒出來時的遺憾,再到看見花的原野時的驚奇,最后被花兒的氣魄所震撼。我在教學中著重引導學生按照作者“失望—吃驚—遺憾—驚奇—震撼”這一情感的發(fā)展變化過程加以分析、歸納、體會,激發(fā)學生樹立無所畏懼的勇氣和信心,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又如:《母雞》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課文以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yōu)樽鹁?,因此在教學中按照作者思想指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母愛的偉大。這樣便會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世界。
四、欣賞品味,激發(fā)情感
欣賞是情感的操練,可以增加情感的廣度,教師要憑借豐富多彩的語言,引導學生感知課文美的形象,陶冶美的心靈。如:《搭石》是一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的文章。作者描繪擺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幾個平凡情景,簡單的事情中閃爍著美好的思想。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懂重點詞句,體會它們的真實含義和所表達的不同情感。特別要通過語言文字,如:“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才相背而行”“假如遇到老人來走搭石……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通過讀、議,在學生眼前呈現(xiàn)出互相謙讓、尊老愛老的情景,學生理解了善良的人性美,感受了鄉(xiāng)親們像搭石一樣無私奉獻的精神,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tǒng)美德。這樣感染著學生的心,激發(fā)了學生為他人奉獻的熱望。
五、朗誦范讀,激發(fā)情感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若沒有興奮的情緒,則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實踐證明,成功的課堂教學總是以教師飽滿激情為良好開端的。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教師先有感情地范讀課文,用悲切之情,喚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對總理的懷念、崇敬的情感。接著采用領讀、引讀、分角色朗讀的方法指導學生讀,引導學生讀出“老奶奶那焦急而又耐心等靈車的焦急心情”的語氣,讀出人們望靈車時悲痛場面,催人淚下。教師再指導學生齊讀最后一段,讓學生在“幸?!迸c“悲痛”的情感變化中體驗與總理“生死離別”的真實感受,加快學生情感升華的過程,使學生對總理無比熱愛的情感得到升華。教師上課要保持飽滿的熱情,用充滿激情的語調、愉快的情緒上課,教師的真情是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最有力的因素。
總之,情感對學生的學習尤為重要,教學中要注重激發(fā)學生情感,陶冶情操,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