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智
摘 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怎樣教語法已成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新課標指出以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共同構(gòu)成英語課程總目標,其中語言知識就包含語法。本文提出了語法教學要早滲透,重積累;多運用,重遷移;勤歸納,善演繹;重反饋,講延伸。
關鍵詞: 小學英語語法 滲透 積累運用 遷移歸納 反饋延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育部2012)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英語課程的總目標由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共同構(gòu)成,其中語言知識就包含語法。我們要順應小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在教學中順勢而為、順學而導,使語法教學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一、早滲透,重積累,教學系統(tǒng)化
小學英語教材在編寫上充分考慮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體現(xiàn)了循序漸進、不斷復現(xiàn)的原則,在安排語法項目時,遵循了“早滲透、重積累”的原則。在教學中,我們要把這種理念落實到課堂上。如在1A Unit7第一次接觸冠詞a和an時,老師要向?qū)W生介紹a和an的區(qū)別——元音因素前用an,學生初步感知。2A Unit 6出現(xiàn)an ant,教師再次強調(diào)加深印象。三年級(上)Unit 7出現(xiàn)egg,學生基本能說出an egg。由于老師早滲透重積累,學生就能根據(jù)已有知識進行總結(jié)歸納,使知識系統(tǒng)化。
二、創(chuàng)情景,多運用,教學生活化
語法教學是英語教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不應僅僅停留在語法知識的講解上,更應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服務。教師要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境,引導學生多聽、多說、多運用。如代詞的復習課,我先播放運動員們在奧運會上奪冠的視頻,讓學生重溫那激動人心的場面,再讓學生猜猜運動員的名字。T:Who’s he?S:He’s Yao Ming.T:Who’s she?S:She’s Chen Fei.T:Who are they?S:They’re GuoJingjing and FuMinxia.學生看到自己喜愛的運動員時,爭相舉手回答,氣氛熱烈,這時教師告訴學生他們現(xiàn)在回答問題時用到的he,she,they就是代詞的主格形式。接著教師追問:“主格在句子的什么位置?”學生很快得出結(jié)論:句子開頭,教師補充:“代詞用在動詞前(包括be動詞)?!苯又處熣f:“Christmas is coming.I have some Christmas presents for the players.Can you guess whose presents they are?”學生興致高昂,學用“Whose...is it?It’s ××’s.It’s his ... It’s his.”,以此完成對物主代詞的復習。整堂課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進行語法知識的學習,語言的交際能力得到提高,老師預設的課堂教學目標——代詞的復習順利實現(xiàn),整堂課絲毫感覺不到語法教學的枯燥乏味。
三、多比較,重遷移,教學簡約化
在英語教學中,有許多類似的知識可以借鑒,通過比較使本來枯燥的語法講解簡約化。以句型轉(zhuǎn)換中把一般過去時的句子轉(zhuǎn)換成一般疑問句形式為例,我發(fā)現(xiàn)通過與一般現(xiàn)在時比較教學可以事半功倍。
如:She watches TV on Sundays.(改為一般疑問句)
Does she watch TV on Sundays?
學生改完后,我把“She watched TV on Sunday.”出示,讓學生模仿著自己改。學生給出的答案有以下三種:
1.Does she watched TV on Sunday?
2.Did she watched TV on Sunday?
3.Did she watch TV on Sunday?
我出示了這三種問句,讓學生判斷哪個正確。他們得出3是正確的,原因:1.一般過去時助動詞應該用did。2.watched應該改為watch,理由:在一般現(xiàn)在時中用了助動詞does,動詞watches恢復原形,在過去時中用了助動詞did,watched也應該恢復原形。學生通過兩種時態(tài)的比較,得出了正確的結(jié)論。知識的比較、遷移,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他們的能力,使他們學會了思考。當然,對于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的語法點,建議教師簡明扼要地點出其用法即可。
四、勤歸納,善演繹,教學及時化
語法知識的及時歸納,有助于學生對語法知識產(chǎn)生系統(tǒng)的認識。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上Unit 1 Grammar time時,因為有了前幾冊書的零散的教學和前兩個課時的口頭教學,學生在口頭上基本掌握了There be結(jié)構(gòu)的用法。我讓學生歸納用法,學生得出結(jié)論如下:There is后用單數(shù)或不可數(shù)名詞,There are后用復數(shù)。我立即出示三個句子請學生填一填:
1.There __________ a house in the forest.
2.There __________ some soup on the table.
3.There __________ three beds in the room.
語法點的及時歸納和筆頭鞏固,提高了學生使用英語的準確性,為學生正確使用語言進行交際奠定了基礎。
五、重反饋,講延伸,教學實效化
要學好語法,課后的延伸和反饋不可忽視。教師可利用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語法知識的鞏固。我常用的是課后每日一題,以改錯、填空、選擇和翻譯等形式對語法點加以練習,便于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糾正。
語法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我們要圍繞這一目標進行語法教法,在大量形象生動、直觀有趣、富有交際性的語言活動中對語法項目進行訓練,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獲得知識,學會自我歸納,有效地完成交際任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譯林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上冊[T].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