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萍
摘 要: 非連續(xù)性文本其內容的直觀性、實踐性和探究性,不僅有助于打通生活和教學的界限,讓閱讀回歸生活本體,更有利于強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及主動參與生活實踐的精神。
關鍵詞: 生活 非連續(xù)性文本 歸依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時時現(xiàn)生活”。如今的快餐式閱讀、碎片化閱讀,就是快節(jié)奏跳躍性時代帶來的一種生活方式。非連續(xù)性文本正是這樣,既是復雜的、多樣的,又是快節(jié)奏的、跳躍的、不確定的。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與寫作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反映了與以往不同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閱讀方式。生活在信息時代,學會從非連續(xù)文本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是現(xiàn)代學生必備的閱讀能力。自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來,“非連續(xù)文本”就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熱門話題。2011年紹興中考語文卷中首次出現(xiàn)非連續(xù)文本考題,2012年寧波、嘉興、舟山、義烏也相繼出現(xiàn),臺州于2013年、2014年都考查了非連續(xù)文本的閱讀,題目分別為《“電腦視疲勞”,不可小視》、《童年都去哪兒了》。從全國范圍看,非連續(xù)文本閱讀在考試中的比重也是逐年遞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閱讀能力已經不再被單純地作為一種特定的學科能力,而是將閱讀與生活相聯(lián)系,融入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非連續(xù)文本的閱讀,學生必須將自己需要尋找的信息,與閱讀文本中有關聯(lián)的信息通過比較、歸納、綜合進行加工處理,從而得出有效結論,它要求學生具有高水平的轉換認知能力,即必須能有效控制自己對文本的思考和反應,并通過運用已有相關知識,使知識能以連貫的方式組織起來,培養(yǎng)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要用復雜性思維方式處理,要從非連續(xù)性文本的特點出發(fā)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而不一定是與閱讀連續(xù)性文本一樣從頭開始,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讀,提取核心信息很重要。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和連續(xù)性文本的不同點在哪里?主要在于提取關鍵信息,即中心句或關鍵詞。
因而,注重非連續(xù)文本的閱讀,提高學生非連續(xù)文本的閱讀能力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加強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的策略指導,是教師拓展閱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下面擷取日常教學片斷,談談對非連續(xù)文本如何進行生活化的閱讀指導。
一、整合教材,提綱挈領,探究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策略
非連續(xù)文本的特點之一就是材料組成的關聯(lián)性,這就與現(xiàn)在初中語文教材以單元為單位進行編排相契合,每一單元課文的選擇都是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的,在語文教學中以單元教學引領課文教學,把單元中的每一篇文章當做非連續(xù)文本的材料,既能全面實現(xiàn)教學目標,又能使得課文教學各有側重,更能將文本整合,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由《中國石拱橋》、《橋之美》、《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與《說“屏”》組成,所選課文基本上都與建筑園林、名勝古跡有關,閱讀這些文章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多種知識,開闊眼界,激發(fā)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從文體上看,這幾篇文章都屬于說明文,單元教學建議“怎樣抓住特征介紹事物,理清說明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如何確定本單元的學習目標顯得至關重要,結合語文“人文性”和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的特點,我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定為“領略建筑風格,感受人類智慧”,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對這幾篇課文進行整合,學習內容分別確定為“通讀材料,了解內容,領略古代建筑的特點”,“結合文章內容,解讀文本內涵,感悟人類智慧”。先將學生分為四人一小組,安排他們到電腦室查閱相關資料,結合文本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課件以板塊形式在課堂上呈現(xiàn),部分學生進行點評。學生設計的內容與形式豐富多彩,如:“文本內容知多少”、“說明文中的妙語佳句”、“我國園林建筑知多少”、“誰是開心小導游”、“我是未來的建筑師”等。這種以單元教學引領的課文教學,既有連續(xù)文本的閱讀,又有非連續(xù)文本的閱讀,對學生信息的收集、篩選、整合、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很大幫助?,F(xiàn)行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只要我們充分挖掘單元內涵,以單元目標教學引領課文教學,融連續(xù)文本與非連續(xù)文本于一體,就能夠達到提綱挈領的教學效果。
又如,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詩詞曲五首》,由《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赤壁》、《過零丁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山坡羊潼關懷古》五首詩詞曲組成?!拔恼潞蠟闀r而著”,賞析詩歌適當?shù)亓私庖恍┍尘安牧鲜直匾?,我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設計了讓學生在網上查閱五位作者及寫作背景等相關信息,課堂上互相交流。只有朗讀成誦,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內涵,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第二環(huán)節(jié)重點指導學生朗讀,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學生對五首詩歌的內容有了初步領會。學習詩歌,應該從整體上把握內容,領會詩歌的優(yōu)美意境,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不宜做過細分析,以免破壞詩歌的完整特點,對于重點的名篇佳句,可重點研讀與賞析,領悟其精妙。因而,我又分別設置了如下幾個板塊:(1)譯讀詩歌,體會作者情懷:假如你就是當時的詩人,請站在詩人角度,結合其生平及寫作背景,以他的口吻譯讀這幾首詩。(2)品讀詩歌,體會意境:這些詩歌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詞句最能體現(xiàn)出來?你最喜歡哪些詩句?你能從中讀懂什么?(3)快速背誦五首詩歌。(4)學生分小組制作多媒體軟件,就五首詩的內容進行互相檢測。其中一個小組以“詩詞百草園”的形式設計問題,接受檢測者只要選擇其中一朵花,就會呈現(xiàn)一組問題,如:《過零丁洋》一詩的檢測題中,概括地寫出詩人被捕前的全部經歷的詩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寫出國家和個人的境遇的詩句是:(“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概括兩次抗元,遭受失敗后的心情的詩句是: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表示詩人誓死報國,表現(xiàn)詩人崇高的愛國情懷與堅貞的民族氣節(jié)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冻陿诽鞊P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的檢測題中:(1)請大家大聲地朗讀一遍,并推薦一人背誦;(2)題目中“樂天”是誰?(3)請你從“聞笛賦”和“爛柯人”中任選一個并說說他們的典故。(4)此詩名句是什么?請賞析此句。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領悟了詩詞曲的內涵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更好地提高了賞析詩詞曲的能力。
再如,七年級下冊的《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中相繼出現(xiàn)多個人物,如何避免單調地分析人物性格,我設計了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1)瀏覽課文,找出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核心人物、依次出場的人物及出場的標志性詞語。(2)你知道他們的確切身份和主要作品嗎?(3)自由朗讀課文,畫出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的句子,從這些描寫中你能把握人物的哪些內心世界?(4)假設此時四位大作家正在談論著文學方面的事情,這時門鈴響了,來者不是別人,正是莫泊桑,請你抓住這四位作家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想象此時這四位作家會用什么樣的表情、語言和動作迎接莫泊桑的到來呢?請你試著描寫。寥寥幾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深入了解人物性格,拓展了解讀的深度。
以上幾種形式的文本轉換,讓學生既能夠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又能夠對文本進行有效拓展,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F(xiàn)行教材中,很多課文都可以轉化為非連續(xù)文本,以多種材料呈現(xiàn),只要教師的設計得當,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對于這種“非連續(xù)性文本”的創(chuàng)建和應用,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信息篩選能力及概括能力。
二、由點及面,拓展延伸,加強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讀寫訓練
為了豐富學生的人文內涵,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中外名著,就要引導學生以教材為突破點拓展延伸到名著閱讀。如九年級上冊的《智取生辰綱》節(jié)選自《水滸》,如果單從題目入手解讀文本,則大部分學生可能只解讀到吳用等人如何“智取”生辰綱,但梁山個個是好漢,楊志就很“愚”嗎?為了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我設計了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1)楊志在押送生辰綱時并非無智,他的“智”又體現(xiàn)在哪里?學生默讀課文,自己圈畫。(2)楊志是以什么身份押送的,他們是一支軍隊嗎?從哪里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的身份?(3)楊志為什么沒有保住生辰綱?給學生一點線索:出發(fā)前,楊志有什么要求?出發(fā)后,一路上楊志怎么做?途中發(fā)生了什么,發(fā)生矛盾時是如何處理的?楊志非“愚”,導致他失敗的原因很多,主要概括為:天外有人,遭遇強手;民心不齊,怨恨不斷;不能服人,未掌專權;不哄下屬,暴力相逼。(4)楊志為什么一路上要逼趕?這一系列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對楊志押送生辰綱的探究欲望,“趁熱打鐵”,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適時地給他們講解“楊志失陷花石綱、楊志殺牛二被充軍、楊志比武受重用、楊志落草二龍山”等故事梗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閱讀《水滸》的欲望空前高漲,在名著原文的閱讀中,學生探究到了更多與節(jié)選文本內容相關的未知信息。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我以為,非連續(xù)性文本的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如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更要讓學生學寫。為了更好地貫徹“五水共治”精神,組織學生寫倡議書手抄報及作文等,我利用寒假開展“春節(jié)燃放鞭炮的情況調查”、“除夕年夜飯的情況調查”等活動,給學生提供一些非連續(xù)性文本,如民間民俗(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再讓學生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組合,引導學生互相閱讀。在眾多材料中,讓學生選取自己習作要用的材料,快速瀏覽并選用,既培養(yǎng)了搜集非連續(xù)性文本資料和概括、總結能力,又提高了寫作能力。上學期末,要求每個學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先對自己所在小組成員進行評價,寫出優(yōu)點與不足,再對整個小組作出全面評價,并寫寄語,有些高質量的評語已載入學生素質報告單中。生活中處處都是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關注非連續(xù)性文本,關鍵是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需要。我們可以不斷將這些材料引入課堂,幫助學生提高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新學期拿到新課本,引導學生從封面、封底、目錄等了解有關課本的信息;閱讀課程表、值日安排表、作息時間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文化走廊、宣傳欄中的圖表等多種材料也可作為非連續(xù)性文本加以利用,還可利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非連續(xù)性文本進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主體意識。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非連續(xù)性文本以容量大、效率高、趣味性強、便于引用等特點以越來越高的頻率不斷介入我們的生活,如何有效整合并利用這些信息,無疑將成為網絡時代學生的重要能力之一。打通生活和教學的界限,讓語文更多地融入到生活實踐中,更是強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參與的精神,以及手腦并用的語文實踐。這同時應對了課標中對語文課程定性:“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語文教師應從課內教學中讓學生學習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的方法,在生活中提高閱讀此文本的能力,繼而根據相關文字材料設計文本,讓非連續(xù)文本的閱讀在生活中實現(xiàn)效能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周永俐.淺談倡導生活化的非連續(xù)性文本[J].語文教學通訊,2012(4).
[3]傅登順.“非連續(xù)性文本”的缺失與教學對策[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11).
[4]黃德新.基于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的四點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13(5).
[5]張衛(wèi)其.非連續(xù)文本的教學策略.教學月刊,2012(7).
[6]李元慧.語文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不可缺失[J].教育研究,2013(2).
[7]周新霞.挖掘設計整合——非連續(xù)性文本有效教學策略尋繹.江蘇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