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娉婷
新課程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師生的交往互動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屬性”。英語教學,就是師生間、生生間互動交往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因此,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有效的互動交往,才能為實施新課程、開展高效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有效的互動交往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一激三優(yōu)”入手。
一、互動交往的前提——激趣(即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切活動的第一動力。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努力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才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積極求知。
首先,課前我經(jīng)常以歌激趣,以“每課一謎”激趣,以chant激趣等(選擇的歌曲、謎語等應能引出新課),讓學生處于歡快放松的心情狀態(tài),把注意力轉移到英語課堂中。其次,在課堂學習中,我們應因材施教,適時適度地給每個學生提供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及成功的體驗,并給予及時贊賞(“Clever girl\ boy!” “Wonderful!” “Quite good!” “Well done!” “Not bad!” “Super!” “Excellent!”…),讓學生在獲得成功喜悅的同時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激勵他們挖掘自身學習英語的潛能,促成積極學習英語的態(tài)度。最后,課后要多與學生溝通,善于挖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給予鼓勵和肯定,在生活上多給予關心和愛護,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互動交往的關鍵——優(yōu)教(即優(yōu)化英語課堂教學結構)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 ”的原則,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掘他們學習英語的潛能,使他們自身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從而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的理念,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大量的任務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目的明確、操作性強的活動。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建立活動式英語課堂優(yōu)化教學結構。
在教學中,我們要盡量激活課文的語言知識,使教材里的英文單詞、句型活動化。如在復習教過的動物單詞的時候,我就借助教學課件,設計一個動物園的情景,讓學生跟著老師參觀動物園。我先控制小動物的出現(xiàn),只讓動物發(fā)出聲音,讓學生根據(jù)聲音快速說出英語,如果學生所說的單詞正確而且發(fā)音正確,畫面上就會顯現(xiàn)小動物活蹦亂跳的樣子,并熱情地和小朋友們打招呼:“Hello, I’m a\an… Welcome to our zoo?。躈ice to meet you.”每一種動物的打招呼方式各不相同。這樣有趣的動畫場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激起了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他們會努力發(fā)音,都希望他們的回答能讓小動物們有所回應,個個都期待著下一個小動物將會以什么樣的方式與他們打招呼。這種互動方式既復習了單詞,又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體驗了互動的趣味性。又如在教學詢問價格的句型“How much is the...”時,我就在課前把教室的一角設置成商場,在墻上掛滿已經(jīng)教學過對應單詞的物品,讓學生分組體驗,一個扮演售貨員,其他同學當顧客。學生自己挑選商品,詢問價格,進行購物。
通過這樣的活動,使所學的語言知識點轉變成生活化的實際運用,縮短了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使“學習活動化,活動交際化”,學生在模擬的情景活動中感受、理解、鞏固、運用所學語言,不僅及時操練了句型的運用,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該句型的理解記憶。
三、互動交往的階梯——優(yōu)學(即優(yōu)化課堂學生的學習方式)
英語課堂應徹底扭轉“教師一言堂,學生一聽堂”的學習模式,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探究學習是新課程理念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在老師的引導下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通過動手、動眼、動嘴、動腦,主動地獲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主動參與探究的能力。
如在教授顏色調配句型的時候,我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備好所需的顏料(紅、白、黃、藍)、筆刷及調色板。接著我示范調一種顏色,然后讓學生自己實踐、探究。
T:Look,there are four colors. They are red,white,yellow and blue. But we can do a little magic, the four colors will become eight. Look at me carefully. Here is red,here is white,now I’ll mix them up.Wow,what color can you see?(教師邊說邊示范。)
Ss:It’s pink. It’s pink.
T:Yes,you’re clever boys and girls. Can you do the magic? Try your best!
(要求學生自己調出其他三種顏色,比比哪組最快。)
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到正確答案時,他們體驗到無可比擬的自豪感和成功的喜悅,繼而就會產(chǎn)生濃厚的探究學習的興趣,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
四、互動交往的總結——優(yōu)評(優(yōu)化課堂評價)
科學的課堂評價,不應僅僅對學生所掌握知識的程度進行評價,還應重視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體驗的過程,關注學生各個方面的發(fā)展。因此,我覺得優(yōu)化評價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評價依據(jù)要由傳統(tǒng)的重視結果轉向重視過程,重視發(fā)展與結果并重,評價時堅持正面引導原則,以鼓勵性評價為主。二是評價的主體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不能讓教師評價變成評價的唯一標準和權威。讓學生也參與評價,學生可以在評價自己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自我。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xiàn),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發(fā)揮。三是評價方法應多樣化,對于兒童而言,他們渴望變化,期待驚喜,追求新鮮,因此評價方法也要多樣化。每節(jié)課一成不變地運用口頭語言評價,會讓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慢慢減弱,因此要變著樣地進行評價。如在課堂教學中,每節(jié)課上課前,我都會告訴大家,這節(jié)課我要評出 “模仿秀獎”、“紀律獎”、“明星獎”、“積極參與獎”等不同獎項,每節(jié)課的獎項都一直變換,讓每個學生每節(jié)課都抱著希望和好奇心來上課,而且能促進他們積極參與到英語學習中,爭取自己可能爭取得到的某一方面的獎項。獲獎的學生會得到老師親手為他們繪制的獎狀,老師在“英語獎勵欄”上給獲獎成員及所在組貼上一顆星,期末的時候再進行總評獎勵。
五、結語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fā)起來,那學校所規(guī)定的功課,會被當做一種禮物來接受?!币虼嗽诮虒W活動中,我們要努力改善課堂交往的形式,促進課堂教學的交往互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習的內容成為學生自身的渴求,變“苦學”為“善學,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想學”,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