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安
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fā)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guī)范,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蹦敲?,怎樣打造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呢?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課前導入生活化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基礎性資源,是師生課堂交互作用的起點,教學在課首一環(huán)就應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要注重呈現相關的生活事實,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從中孕育相應的課題意識。
導入課題的常用方法有:呈現具有普遍性和思考價值的生活事件的呈現法;讓學生與實物見面,調動多種感官并親自操作,從中孕育直覺感受的實物法;以小品等游戲為中介,搭起教學內容通向學生與生活的橋梁的游戲法;引發(fā)學生回憶、反思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喚起法;開放地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傾訴生活中的親身經歷和感受體驗的傾訴法。在這里,我運用了喚起法和傾訴法,激活學生已有的表象,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開啟新課。【案例“男生女生”】:講《男生·女生》一課,我讓學生打開課本,看看題目。同學們看到題目后,意料中有些噪動。我接著說:“今天,我們要學的是……”“男生·女生……”從同學們的聲音中我更是聽出了他們的好奇。我巧用課本中的活動題目接著說:“男生、女生,對我們來說是很熟悉的字眼,但你們想過自己心目中的男(女)生是什么樣的嗎?”同學們的情緒很快被調動起來。我再“推波助瀾”:“今天,我們讓男生說說自己心目中最欣賞和最討厭的女生形象,讓女生說說自己心目中最欣賞和最討厭的男生形象……”課堂在歡樂的氣氛中進行,同學們在交流中提高了認識,達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同學們的眼神中更是閃爍著興奮。
二、情境設計生活化
思想品德課“實踐性”的特點,要求課堂“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提升生活經驗”,促進學生的良好發(fā)展?;谶@樣的理念,我在設計中,力求在課的開始就帶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從五一談起,聊到學生的消費,再到消費的緣由……這些很自然的話題,都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不動聲色中將學生帶進消費的領域?!靶V告”的環(huán)節(jié)、投訴情境的設置更是密切了與實際的聯(lián)系,給人的感覺似乎不是在上課,而是在講述生活,講述我們身邊發(fā)生的故事。在課的結尾以視頻形式播放的最新熱點(即2009年央視3·15晚會節(jié)目中特殊貢獻獎的候選人林雷的故事),更成為學生關注的焦點……自始至終,課堂都在融入實際、透視生活、拓寬視野。這正是思品課所要展現的魅力。這種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具體情境內容必須做到三貼近,即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從而形成理性認識,使教學過程成為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當然,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采用不同的呈現方式,如通過材料分析、小品表演、學生搜集資料、漫畫、視頻資料等方式呈現出來。
三、對知識的理解突出生活化
思想品德科的宗旨是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讓學生對知識充分體驗、感悟和運用。這就要求老師多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主動參與,在無形中淡化學生意識和學習意識,強化體驗意識,積極開展生活化活動教學。起初學生不適應,我便不斷采用表揚和鼓勵的語言,激勵學生,讓學生大膽表現自己、展示自己、體驗知識,學生踴躍參加。例如在教學《老師伴我成長》一課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列舉一些與老師不能溝通的地方,甚至矛盾的地方,然后談論解決方法,再用小品形式表現出來。學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動中深化了解了知識。這樣,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生活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活動中,學生的認知有展現的過程,情感有宣泄的過程,行為有親身體驗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特別可信的。
四、試題貼近學生實際,突出生活化
以學生生活中的具體事例為載體,結合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疑點和困惑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正確認識、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成為近年來試題的一個顯著特色。例如,2007年河南省課改實驗區(qū)卷第13題,以“女青年楊麗娟的父母面對女兒輟學追星時的不正確做法(材料一)”和“電視劇《恰同學少年》的熱播,引起了強烈反響(材料二)”正反兩則材料為背景,引導學生回答:“楊麗娟父母的做法對嗎?你認為家長應怎樣做?”進而“說明青少年怎樣才能使自身價值得到充分體現”,最后要求學生表明“我們對待‘社會流行’的正確態(tài)度”。該試題既取材于鮮活的社會現實,又貼近學生實際,突出了生活化的特點。
五、作業(yè)形式上體現多樣性,突出生活化
思想品德的作業(yè)分為兩種:背誦作業(yè)和書面作業(yè)。學生最怕的就是背誦,枯燥無味,背了就忘。其實,背誦也可以形式多樣??梢圆捎锰羁辗ǎ褜W生需要記憶的內容“挖空”,讓學生當堂訓練和競賽。也可采用列知識樹的方法,讓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整合知識,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最成功的實踐是2011屆九年級上學期采用的“我愛思想品德”活動,把九年級的知識整合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五大板塊,每個板塊由十張圖片(當年各個領域的重大時政新聞)組成,每幅圖片鏈接一道精心設置的題目,讓學生分組競賽,記憶需要背誦的內容。這樣既調動了學生背誦思想品德核心內容的積極性,又溫習了當年的熱點新聞,可謂一舉兩得。
書面作業(yè)不能局限于讓學生做某本資料上的習題,而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符合青少年的特點。例如,學習過九年級第三課第一節(jié)“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后,我布置了制作一份手抄報的作業(yè),要求學生搜集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并配以圖片和解說。結果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以激發(fā),制作的手抄報遠遠超出我的預料,圖文并茂,語言生動。后來,學校還專門設計了宣傳專欄,展示學生的作品,受到家長和其他學科教師的一致好評。除了手抄報外,還可以靈活采用網絡搜集資料、觀看視頻、走訪調查、提出建議及朗誦比賽等多種形式布置思想品德作業(yè)。這樣,既復習了課本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更陶冶了高雅的生活情趣。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作業(yè)鮮活生動,深受學生喜愛,學生當然樂意完成,喜歡做思想品德作業(yè)。
總之,思想品德課教學走進生活,使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實施教學生活化的策略,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一方面拓展了學習的時空,另一方面把學習置身于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與社會和大自然相融合,使他們在與生活的溝通中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進而獲得個體的自由與發(fā)展,幫助他們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