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
這就是肉乎乎的馬齒莧,它在我國分布十分廣泛,到處都有它的身影。這多虧了它那肉質(zhì)的莖葉,能夠儲存大量水分,因此耐旱能力很強。
你別看馬齒莧貌不驚人,它可是一種非常有營養(yǎng)的野菜,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核黃素等維生素和鈣、鐵等礦物質(zhì)。它的∞-3脂肪酸含量在綠葉菜中占首位,真是不能小看它呢!∞-3脂肪酸是一種對健康很好的不飽和脂肪酸,它一般存在于魚油、海藻油、亞麻籽油這些珍貴的油里。在植物家族里,紫蘇籽的∞-3脂肪酸較高,但是不方便食用。而馬齒莧吃起來就容易多了,這個季節(jié)大家不妨吃一吃哦。
把馬齒莧清洗干凈,焯(chao)過水,就能用于各種烹飪了。樂樂姐姐家鄉(xiāng)的吃法主要是涼拌,那種酸酸的味道非常特別,極其爽口。北方有一種特殊的吃法,是將馬齒莧絞碎拌在面糊中,然后烙成餅或者蒸成菜饅頭,蘸著醋、蒜汁吃。當(dāng)然,一定要選幼嫩的枝葉來吃,如果馬齒莧已經(jīng)開出了黃色的小花,那就太老,不好吃了。
灰灰菜因為它的葉和莖干看上去總是灰綠色而得名,藜是它的大名。其實這種灰綠色并不是因為人家臟臟的,而是由于它的葉片表面覆蓋著一層由葉片表皮細(xì)胞生長而來的“小泡”。光線在這些“小泡”之間發(fā)生反射,就給本身綠色的葉片穿上了一件“灰袍”。
藜非常容易繁殖,因為它耐鹽堿的能力非常強,在一些其他植物不能生長的荒地上也能長得很好。春末時節(jié),正是藜生長旺盛之時。大家只需要采回幼嫩的莖葉,用水焯一下,然后無論是涼拌還是炒著吃,都是一道時令美味。
在馬路邊、花壇里、草地上,最容易看到的就是薺菜的身影。
和一般的“綠葉襯紅花”不同,薺菜的葉片不是緊挨著花朵,而是長在莖的基部,平鋪在地面上,好似一個蓮座。在蓮座的中央會長出長長的莖,頂端開著許多白色的小花朵。這些小白花聚集在一起,就好像給薺菜戴上了一頂白紗帽。薺菜可以說聞名古今中外,它的英文名字叫“牧人的錢包”,形象地描述了它的模樣。
在挖薺菜的時候,要挑選那些還沒有開花的,這樣才鮮嫩。挖好的薺菜,挑去爛葉洗凈泥沙,可以剁碎來做包子、餃子,一口咬上去,薺菜特有的香氣彌漫開來,別提多好吃啦!
“酢漿草”這個名字好古怪,它是怎么來的呢?拔一片葉片放進嘴里嚼一嚼,一股酸浸入舌齒間,酸溜溜的。原來酢漿草的葉片中富含草酸,而“酢漿”二字正是“酸味汁水”的意思。如果你愛吃酸,那酢漿草就是不錯的美味。比如煮湯的時候,把酢漿草切成段,起鍋時撒下去,會有一股特別的酸香味兒。酢漿草也可以當(dāng)生菜沙拉,一株株擺在盤中,調(diào)一些沙拉醬淋上去,酸酸甜甜的,饞得人口水直流。
酢漿草的葉子是桃心的形狀,三片葉子聚在一起,是最常見的“三葉草”。它是一種非常講規(guī)矩的植物,它的小葉片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三片葉子平鋪開來,盡情吸收陽光;而到了傍晚,三片小葉就收攏、低垂下去,
進入了夢鄉(xiāng)。
酢漿草快速播種可是有一套“獨門絕技”。當(dāng)酢漿
草花謝之后,會結(jié)出一個個
三棱箭一般的小果實。果
實成熟后,稍有風(fēng)吹草動,
果實的三條棱就會突然炸
開,將深褐色的種子“彈射”出去,彈射距離可以達(dá)到好幾米呢。酢漿草就依靠這一技能,迅速“開疆?dāng)U土”,繁衍起來。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你讀過《詩經(jīng)》里的這首《采薇》嗎?這個“薇”并不是浪漫的薔薇花,而是大巢菜。
大巢菜和豌豆長得很像,因為它們本來就是遠(yuǎn)親,都屬于豆科植物,不同之處僅僅在于一個是野豌豆屬,一個是豌豆屬。大巢菜在初春萌發(fā),長出蜿蜒的藤蔓,利用葉片變化而成的卷須攀爬在周邊的籬笆、灌木等物體上。到了初夏,它會開出紫紅色的小花。而花謝之后,則會結(jié)出一寸來長的豆莢,看上去還真像迷你的豌豆莢呢。問問爸爸媽媽,說不定他們小時候還用大巢菜的豆莢當(dāng)口哨吹過呢,趕快向他們討要秘籍吧!
和豌豆不同的是,吃大巢菜不是吃它的豆莢,而是吃那幼嫩的莖葉,也就是豌豆尖的部分。大巢菜的莖葉營養(yǎng)豐富,無論是焯水后烹飪還是煮羹湯,都是一道時令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