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婷婷
摘 ? ?要: 本文根據(jù)《茶文化與茶藝》和中職學生的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探討,以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茶文化與茶藝 ? ?中職學生 ? ?教學方法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人們開始追求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精神層面的滿足。品茶作為一種健康、時尚、高品位的生活藝術和文化現(xiàn)象,受到人們的關注。茶藝師作為茶文化的傳播者、茶葉流通的“加速器”、高雅且富有品味的新興職業(yè)受到了人們的追捧。越來越多的職業(yè)學校將“茶文化與茶藝”作為一門課程納入常規(guī)教學。一方面,為使學生獲得一項職業(yè)技能,另一方面為讓學生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熏陶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綜合素質。但是課程開設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教學方法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以茶育人的力度不夠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因此,結合課程和中職學生實際,改進并應用合適教學方法對增強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擬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分析總結。
一、直觀教學法
“百聞不如一見”。直觀教學法指利用和借助實物、圖片、模型、標本、動作、語言和電化教學設備等進行具體形象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使學生在感知基礎上形成某種形象和概念,使抽象的知識變得鮮明而實在,激發(fā)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如介紹宋代點茶法時,由于宋代的茶葉和茶具都與現(xiàn)代差距很大,如果僅靠語言描述,學生恐怕很難想象也很難理解這個“點茶”到底是怎么做的,通過一段點茶演示視頻則可以一目了然??赐暌曨l后,學生對這種與現(xiàn)代迥異的飲茶法充滿好奇和興趣,教師再對視頻中看到的茶葉和茶具進行詳細介紹,加深學生理解和記憶。介紹茶樹形態(tài)時,對于北方幾乎沒有見過茶樹的學生來說,如果僅靠語言描述灌木型、小喬木型、喬木型茶樹的特征會顯得枯燥乏味,很難吸引學生注意力,但在課件上放幾幅不同類型茶樹或茶園的圖片會讓學生眼前一亮,有的學生情不自禁地說,“原來茶樹是這樣子的呀!”看著圖片,學生一起說出幾種類型茶樹的區(qū)別,教師引導并進行總結,就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也收獲成就感。
二、引導探究法
引導探究法,是教師把教學內容設計為若干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課堂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在于充分調動師生積極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獲得新感受,樹立清晰的觀念,在掌握新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獨立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如講授紅茶分類時,向學生展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樣品,讓學生看到它們的形狀、色澤,聞到它們的香氣,喝到它們的味道,從而調動學習主動性,教師再引導分析總結三類紅茶的特點。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相對單純的講授法,引導探究法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還能培養(yǎng)學生思考、解決問題和語言組織的能力,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指教育者有目的地、有計劃地運用情感和環(huán)境因素,以境陶情,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靈受到感化,進而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中職學生在以學習成績論高低的學校中,往往處于“弱勢群體”的狀態(tài),常常表現(xiàn)出基于自卑下的“自負”,缺乏正確的審美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1]。因此,讓學生在熏陶和耳濡目染中接受美育是必要的。
在茶藝課上,每個學生都要做到儀表美、儀態(tài)美和語言美。茶藝表演開始,學生都靜靜地觀看,在備具、滌器、投茶、沖泡、奉茶、品茶的過程中感受中國茶道講究的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藝美和境美[2]。幽雅的環(huán)境、輕柔的音樂、裊裊的茶香、甘醇的茶味,讓人感受到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簡約之美、虛靜之美、含蓄之美,潛移默化中陶冶性情,訓練得體的著裝、常見的禮儀、規(guī)范的言語,形成良好的儀容儀表、禮儀和言語習慣,逐漸提升個人的審美情趣。
四、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通過完整的項目進行的教學活動,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茶藝課程的知識體系主要包括茶葉基礎知識、茶葉沖泡、茶藝表演和茶事服務等內容,以實踐操作部分為主要內容。項目教學法的應用,主要以茶事服務的工作流程為主線,通過具體的實踐過程,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在實踐操作中靈活運用,從而提高綜合素質和崗位適應性,通過學習達到崗位資格要求[3]。
例如,將烏龍茶茶事服務作為一個項目,首先教師要進行項目設計。此項目讓學生進行完整的烏龍茶茶事服務流程演示,內容主要包括烏龍茶基礎知識、烏龍茶茶藝表演、茶事服務等。通過項目訓練,學生熟練掌握所學烏龍茶知識,并將理論靈活應用到實踐中。然后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團隊,團隊由8名學生組成,分成兩個小組,A組負責烏龍茶主泡、茶藝解說、茶葉基礎知識介紹,B組學生作為茶事服務中的顧客品飲烏龍茶,提出疑問并給出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訓練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學生通過模擬訓練適應崗位尋求。接著,進行項目計劃制訂。團隊內兩個小組雙方商議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求項目過程全面涉及項目目標。接下來,開始實施計劃。A組學生負責烏龍茶的沖泡、茶藝解說及解答關于烏龍茶知識的疑問;B組學生負責品飲、評價、提出和烏龍茶有關的知識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訓練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和運用的熟練程度及與他人溝通、協(xié)調、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最后,采取小組互評和教師點評方式對本項目進行檢查評價。
參考文獻:
[1]梁衛(wèi)華.談茶藝教學中的美學滲透[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7).
[2]林治.中國茶道[M].北京: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00.
[3]姜春紅.項目教學法在茶藝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1).